何小輪 王君芝 張彩艷
[摘? ? ? ? ? ?要]? 在學前心理學中積極推行課程思政,可以更好地豐富課程內容,使課程目標更立體,使課程體系更貼近社會。主要圍繞“課程思政對學前心理學的影響”“學前心理學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問題”“學前心理學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措施”“學前心理學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注意事項”這幾個方面進行討論、分析,重點結合課程思政,探究新時期學前心理學教學改革問題,旨在優化課程內容,突出學前心理學的思政特色,使學前心理學發揮更全面的育人作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關? ? 鍵? ?詞]? 學前心理學;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實踐路徑
[中圖分類號]? G712?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22)08-0172-03
在高校內部,課程思政與學前心理學的有機結合,可以帶來多方面改變。目前,在學前心理學中,關于課程思政的具體實施,面臨著一系列現實困境,比如說,“缺乏課程思政元素”“忽視課程思政深度”“不重視課程思政結果”等?;谶@些現實問題,高校教師要認真反思傳統的工作模式,尋求課程思政與學前心理學之間的契合點,以合理的方式來推進課程思政相關工作。在這個過程中,“思政元素”“思政深度”“思政結果”等,都是值得關注的細節,應該納入高校學前心理學教學體系。
一、課程思政對學前心理學的影響
(一)使課程內容更豐富
課程思政的融入,使原本單一的學前心理學課程內容豐富起來。具體來說,推行課程思政措施之后,高校教師不僅會系統化講解學前心理學專業知識,還會從思政的角度,對課程內容進行重構、延伸,補充更多新的內容。面對這些新內容,高校學生的學習興趣更濃、視野更開闊,有利于高校學生立體化看待學前心理學課程。除此之外,實施課程思政方案之后,高校教師會更全面地看待學前心理學課程,主動建立學前心理學與其他學科之間的內在聯系[1],以“學前心理學+”的思路,為學生科普更多有意義的跨學科知識,加強學生的綜合知識儲備,讓高校學生具備更強的就業競爭力。
(二)使課程目標更立體
課程思政對教學團隊的啟發,促使教學團隊制訂更立體化的學前心理學課程目標。具體來說,一方面設置“能力目標”。在傳統的學前心理學中,課程目標主要突出“專業成績”。融入課程思政理念之后,高校教師開始設置明確的“能力目標”,鼓勵學生多實踐、多創新,關注自身能力變化,以“能力成長”為育人方向。另一方面設置“素質目標”。在高校學前心理學教學工作中,有些教師會忽視學生素質維度的表現,沒有設置專門的“素質目標”。引入課程思政內容之后,高校教師會獲得更多啟示,意識到素質教育的深遠意義,并將“素質培育”作為一項工作重點,納入學前心理學課程綜合目標體系[2]。總體來說,無論是設置“能力目標”,還是設置“素質目標”,都有利于高校構建學前心理學課程立體化目標。
(三)使課程體系更貼近社會
課程思政的點滴滲透,其實也是各種社會元素的滲透。具體來說,開展高校學前心理學教學工作時,有些教師準備的教案內容“千篇一律”,并沒有貼近社會現實,大部分學生都感受不到課程的生活性、時代性。增加課程思政相關內容之后,高校教師可以從思政視角深入剖析一些典型的社會現象,打開高校學生的視野,引導高校學生從課本走向社會、從虛幻走向現實[3]。除此之外,在課程思政內涵中,涉及眾多先進思想、先進方法論,這些思想和方法論深刻影響著社會發展,與社會發展之間存在復雜的內部關系。將課程思政與學前心理學結合起來,可以發揮課程思政優勢,引入更多社會元素,讓高校學生從社會層面深刻感知學前心理學課程的社會價值,繼而進行長遠學習規劃、職業規劃,保持積極的學習態度。
二、學前心理學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問題
(一)缺乏課程思政元素
開展具體的課程思政工作時,有些學前心理學教師沒有進行內容上的準備。具體來說,有些學前心理學教師擁有豐富的專業知識,可以向學生傳達大量有價值的信息,但在課程思政的分析上,缺乏充足的思政元素,難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由此可見,課程思政的融入,不僅需要從形式上突破,還需要從內容上提升,進行一定內容的儲備。除此之外,有些學前心理學教師掌握的思政元素,主要來自校內課本。對于課本以外的種種思政元素,教師缺乏研究[4],也缺乏日常積累。面對十分有限的思政元素,高校學生可以發散的空間并不多,很容易陷入一種“無動力”學習狀態,阻礙學生進步。
(二)忽視課程思政深度
當前,有些學前心理學教師的個人行動已經遠遠超越思維,對課程思政工作缺乏深度思考。具體來說,一方面內容植入。有些學前心理學教師認為,課程思政主要指的是內容植入,只需要引進一些合適的思政內容。殊不知,課程思政重在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提高學生的思想境界。一旦脫離精神層面的熏陶,課程思政很容易失去核心價值。另一方面實踐植入。為了響應學校課程思政號召,有些學前心理學教師會組織各種各樣的實踐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自主消化思政理念。其實,實踐活動只是傳達思政理念的一種途徑[5]。如果學生不思考、不總結,很難理解實踐活動中蘊藏的深意。以上現象,說明高校學前心理學教師開展課程思政工作時,很容易忽視深度。
(三)不重視課程思政結果
在高校學前心理學中巧妙滲透思政內容,不只是一種形式,相關教師更要密切關注結果。但在實際情況中,有些高校教師聚焦于課程思政的外在形式,并沒有以最終結果為導向。具體來說,對于課程思政相關工作,有些學前心理學教師熱情高漲,過度關注課程思政的實施方式,精力全部集中在形式上,沒有留心最終結果。比如說,學生是否滿意、學生是否有收獲、學生參與程度高嗎……這些與結果直接掛鉤的問題很容易被學前心理學教師忽視[6]。除此之外,開展課程思政相關工作之后,有些學前心理學教師不會靜下心來評估整個過程及學生表現。學生處于一種“邏輯混亂”的學習狀態,教師也處于一種“流程混亂”的教學狀態。長此以往,高校學生很難發現自己的不良習慣、思維問題,始終找不到正確的學習方法。
三、學前心理學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措施
(一)增加課程思政元素
在進行課程思政工作之前,高校學前心理學教師要從內容出發,進行相關準備。具體來說,高校學前心理學教師要根據教學需求,整合充足的思政元素,擴大思政分析范圍,滿足高校學生的學習需求。在這個過程中,高??梢远ㄆ诮M織“學前心理學教學團隊+思政教學團隊交流會”,進行資源對接,豐富學前心理學教師的思政素材庫。除此之外,高校學前心理學教師整合思政元素時,要跳出校內課本的限制,廣泛搜集課本以外的各種思政元素[7]。比如說,高??梢耘e辦“學前心理學教學團隊線上思政研討活動”,從線上渠道整合思政元素,通過豐富的線上資源,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越來越多的學生樂于探討思政問題。
(二)挖掘課程思政深度
作為高校學前心理學教師,要抓住課程思政的本質,保證教學工作深度。具體來說,一方面內容植入+內容引導。高校學前心理學教師引入思政內容之后,要結合思政內容的特點,進行深入淺出的分析,幫助高校學生理解思政、應用思政,引導高校學生建立自己的思政觀點。這樣的課程思政才是真正觸動高校學生思想的課程思政,才是有意義的課程思政[8]。另一方面實踐植入+實踐引導。高校學前心理學教師策劃實踐活動時,既要鼓勵學生行動起來,又要鼓勵學生在思維上活躍起來。當學生結束實踐活動時,教師要通過“提問”“交流”“問卷”等方式,進一步揭示實踐活動主題,讓高校學生明白實踐活動的深意??傮w來說,高校學前心理學教師要明確教學要求,拓展課程思政深度。
(三)關注課程思政最終結果
滲透思政內容,既要關注具體的滲透形式,又要關注最終的滲透結果。這個結果可以督促學生不斷進步、激勵教師不斷學習。具體來說,開展課程思政相關工作時,高校學前心理學教師要理性分析工作重點,除了創新工作形式,還要加強工作考核。以考核的方式,檢驗課程思政的具體開展情況。在考核機制中,“學生興趣程度”“學生滿意程度”“學生進步程度”等,均可以作為一種指標。為了更好地把控課程思政結果,高校學前心理學教師還可以設計一個專門的評估環節,重點評估教學過程以及每一位學生的學習表現。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對學生的評估側重于梳理、引導,幫助學生建立清晰的邏輯思維。而學生對教師的評估側重于反饋、建議,旨在幫助教師優化課程思政流程。簡而言之,對課程思政最終結果的關注,有利于高校學生正視自我,摒棄一些不健康的學習習慣。
四、學前心理學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注意事項
(一)注意教學方法
在高校學前心理學教學中,為了更好地結合課程思政元素,相關教師要注意具體的教學方法。具體來說,高校教師要善于調動學生的興趣,采用一些合作形式的教學方法,如“探究式教學”“競賽式教學”“游戲式教學”等,帶給學生親切感,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讓大部分學生樂于接受課程思政內容,主動建立學前心理學與課程思政之間的知識關聯。除此之外,高校教師還要關注信息化工具,如“多媒體工具”“慕課工具”“微課工具”等,以這些信息化工具為載體,呈現不一樣的思政資源,讓學前心理學課堂多一份思辨、多一份趣味,避免高校學生陷入枯燥、沉悶的學習氛圍。
(二)注意第二課堂
為了避免課程思政流于形式,高校學前心理學教師要主動開發第二課堂。具體來說,一方面布置第二課堂學習任務。高校學前心理學的課時有限,為了傳達更多思政內容,高校教師可以協調課內、課外關系,主動開發“學前心理學第二課堂”。比如說,高校教師可以布置第二課堂學習任務,限定時間與范圍,指導學生在課外時間自主探索,補充更多有意義的思政知識。另一方面組織第二課堂線上答疑。對于思政知識的理解,有些學生缺乏判斷力,難以在短時間內建立比較成熟的觀點。這個時候,高校教師可以積極組織“學前心理學第二課堂線上答疑”,以答疑的方式,引導學生、幫助學生,提醒學生多角度看待問題,對思政知識形成更成熟的理解。
(三)注意教師引導
學生接觸系統化思政知識時,高校學前心理學教師要意識到自己的引導職責。具體來說,當學前心理學與課程思政結合之后,有些學生的注意力全部放在學前心理學上,并沒有充分重視課程思政。也就是說,在心態上,學生并沒有平衡好專業知識與思政知識之間的關系。這個時候,高校教師要及時引導,提醒學生積極轉變學習心態,認真對待思政學習。除此之外,面對思政內容時,每一位學生的反饋都不同。這與學生個人的生活閱歷、理解能力、思想境界等有一定關系。當學生遇到不理解的問題時,高校教師既要鼓勵學生大膽探索,又要從旁細心引導,避免學生走錯方向,避免學生浪費學習時間??傮w來說,對于思政知識的深入學習和研究,高校教師既要注重“放手”,又要注重“放手”的具體尺度,不能過度給予學生自由,影響學生的學習成效。
五、結語
深入落實課程思政舉措,確實可以優化高校學前心理學教學體系,改進傳統教學體系中存在的不足之處。為了更好地推行課程思政措施,高校學前心理學教師要抓住主要問題、突出工作重點。具體來說:(1)增加課程思政元素;(2)挖掘課程思政深度;(3)關注課程思政最終結果。與此同時,為了進一步突出課程思政的效果,高校學前心理學教師還要注意“教學方法”“第二課堂”和“教師引導”。在這個過程中,高校教師要與學生一同進步,主動鉆研課程思政內涵,提升自己的綜合教學能力。
參考文獻:
[1]陳靜.文化自信與高校課程思政教育教學的融合[J].農家參謀,2020(20):241.
[2]杜國明,韋春玲,黃善林.課程思政實踐的研究進展及展望[J].中國農業教育,2019(5):88-94.
[3]蒙麗媛.學前教育專業心理學課程中開展思政教育的實踐研究[J].大眾標準化,2020(2):226-227.
[4]黃婷,李杏華,楊茜.“課程思政”在學前教育課程的融合[J].科幻畫報,2019(8):160-161.
[5]顧飛飛.解析學前心理學課堂教學策略的優化[J].東方教育,2018(3):71.
[6]王學儉,石巖.新時代課程思政的內涵、特點、難點及應對策略[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2):50-58.
[7]胡華.高職院?!罢n程思政”建設的價值意蘊與路徑探索[J].當代職業教育,2019(6):88-95.
[8]衛建國.大學課堂教學改革的理念與策略[J].高等教育研究,2018(4):66-70.
作者簡介:何小輪(1986—),女,漢族,陜西綏德人,學士學位,講師,研究方向:學前教育。
王君芝(1993—),女,漢族,陜西綏德人,碩士學位,助教,研究方向:學前兒童心理與教育。
張彩艷(1992—),女,漢族,陜西綏德人,學士學位,助教,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