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言是文化的基礎,語言又是文化的一部分,從語言本體論看,語言工具性價值是第一位的。但語言文化性價值日益凸顯,文化傳承和推廣、文化發展和交流,促進了跨文化交際興起。當前我國的語言和文化研究,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培養早已引起廣泛重視,也取得了一定的發展。本文基于跨文化交際的歷史和現狀,從幾個方面提出思考的方向,旨在促進我國跨文化交際的進一步研究和發展。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現狀;語言;文化
【中圖分類號】G0?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標號】2096-8264(2022)09-0078-03
一、跨文化交際的興起和發展
(一)跨文化交際的興起
跨文化交際概念出現較晚,至今沒有形成一致認識。例如Spitzberg(2000)認為跨文化交際是“特定場景中合適而有效的行為”;又如Cudykunst(2002)認為”跨文化交際是來自不同文化人與人之間的人際交往”。雖然跨文化交際理解各有不同,但是英語學習注入文化已無爭議,因為語言與文化的聯系是天然的,不論你愿不愿意引入文化,文化始終存在與英語學習中。“跨文化交際已經成為我們時代的一個突出特點,我們經常在進行跨文化交際,只是不自覺而已”(胡文中,1994)。語言和文化本是一體,語言即文化,學習語言即學習文化,使用語言即展示文化,教師教授語言不能不教授文化。
世界越來越小,在地球村內跨文化交際與日俱增,跨文化教學研究越發深入,語言學者越來越明確地意識到文化能力(Culture Competence)作為交際能力的一部分,在跨文化交際中的重要意義,許多國家紛紛行動起來,在外語教學大綱中對文化教學目的做出要求:20世紀50年代美國將文化列入外語教學大綱;1962年瑞典將文化教學列入中學的外語教學大綱;1974年的挪威和1975年的丹麥也都將文化列入外語教學大綱。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表《學會生存》一文, 提出各國應重視不同文化的學習和交流。
我國較早意識到文化的重要意義,羅常培先生是語言和文化關系研究的第一人,20世紀50年代初出版專著《語言和文化》,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開始探索交際英語文化的教育,許國璋、胡文仲、鄧言昌、劉潤青等人都對語言和文化深入探討,大大推動了中國語言和文化研究,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培養引起廣泛重視。
(二)跨文化交際的發展
跨文化交際理論之前,英語教學在很長一個階段是行為主義理論占據統治地位,人們普遍認為重復和操練是語言學習的不二法則。直至20世紀五十年代后期,情況才發生改變。Chomsky從心靈主義理論出發,大膽否定行為主義理論基礎,提出“語言能力”這一新概念,并提出交際能力培養的問題。他認為語言知識是關鍵,它屬于交際能力的一部分。而“跨文化交際”一詞則是Edwardt Hall(1959: 53) 最早使用。由于語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關系,人們意識到文化知識過去重視不夠的現象不能繼續下去了,“八十年代起,隨著國外社會語言學研究成果在國內的介紹,加上中國哲學界對中西文化內涵等問題的討論,國內語言學界掀起了一股文化語言學熱”。(束定芳、莊智象,2008)。中國英語教育緊跟時代變化,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列為外語教學的重要目標。
英語教學由重語言知識到重文化,是跨文化交際過程中的實際需要,在人際交往中如果文化失誤,會致受話人產生不禮貌、不友好的感覺,產生誤解甚至仇視,相對發音、用詞、語法方面的錯誤,往往不能諒解。學習英語目的是信息交流、知識互補、人際溝通、拓寬視野。
中國外語教學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由于西方封鎖和中蘇友好的現實狀況,實行“一邊倒”的俄語教學,不久中蘇關系破裂,英語開始受到重視,多邊交往的國家戰略致俄語教學漸漸淡出。1963年為適應國際交往需要,國家有計劃地在全國開設八所外語學校,開始注意從小培養外語人才,確實出了一批高水平外語人才。十年動亂期間,外語教學備受沖擊,外語人才大量流失。動亂結束,改革開放,外語教學進入高速發展期。
1978年8月,教育部提出加強外語教育的幾點意見,同年鄧小平同志提出“要增大派遣留學生的數量,要成千上萬地派”。1983年鄧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由此極大促進了外語教育的發展。國際交往、對外開放,外語交際能力的人才十分緊缺,為此,外語課程目標從強調雙基過渡到交際能力。1979年廣外李筱菊開始實行交際法教學,1982年中英合作編寫《交際英語教程》,1987年由上海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李筱菊,1987),社會形成了空前的外語熱。
由上可知,外語地位極高,學習外語和外語文化也極為重要,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意義上的認識空前提高,總之從上至下,方方面面紛紛行動起來,例如我國外語專業的高校從300所左右,至1998年增加到790所(戴煒棟,2008),2007年底又增加到899所(何其莘,2008)。又如:文秋芳稱贊當年李筱菊的交際法的基本教學原則,至今仍不過時(2019)。
由此可見,隨著外語專業高校增多,人們對跨文化交際意義的認識逐漸提高,跨文化交際得到了一定的發展,然而不可避免地也存在一定的誤區。
二、跨文化交際現狀的四點認識
跨文化交際在我國已開展40多年,取得了一定成績,但現狀不能讓人滿意,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是過分重視英語文化,導致跨文化交際未收到預期效果。
(一)英語文化放大和母語文化失位
強化英語文化水平,有助于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但是為了片面提高英語文化水平,丟棄母語文化,認為母語文化干擾英語文化學習,只會產生負遷移作用則是不可接受的。例如Byram(1998)提出“文化研究”概念時,繼而強調“在教授目標語文化時,必須清除母語的干擾,為學習者搭建全新的語言輸入環境”。這種觀點高估了異族文化,丟棄了本族文化,也偏離了培養跨文化人才的本意。跨文化交際需要的是具有深厚的本族文化功底,同時深悉外族文化內容,不忘民族情懷,具有國際視野和文化溝通能力的人才,這樣的跨文化交際人才應當服務于祖國。丟棄母語后,英語和英語文化水平很高,也談不上跨文化,跨是雙向的。實踐證明母語知識、母語交際能力和英語知識、英語交際能力正相關,簡而言之,跨文化交際中母語正遷移大于負遷移,只是正遷移被忽略,負遷移被放大。減少負遷移關鍵做好兩點:一是改變習慣性的自我為中心,即自以為是;二是加強目的語和母語相同、相近、相異比較。如果因負遷移在跨文化交際中母語失位,得不償失。
母語失位、單向的西方文化輸入,已經看到許多學生對西方文化已如數家珍,如莎士比亞、狄更斯、馬克·吐溫等都很熟悉,但對中國的曹雪芹、吳敬梓、蒲松齡等卻知之甚少。許多年輕人迷戀西方文化,吃穿用全面西化,對中國傳統文化卻不感興趣,如此發展下去,還能胸懷祖國、放眼世界,具有跨文化交際能力嗎?
(二)放棄大多數
跨文化交際去“中國文化”,采取“英語文化”化的方法,為何效果仍不理想?原因是不符合我國的英語教育基本定位是外語教育。“外語教育不具備二語教育那種全方位的目的語學、用環境,極難達到通用語和二語學習者能達到的水平,所以全世界這么多國家進行外語教育,而無一國家或地區宣稱自己的外語教育取得了成功。”(張正東,2007)外語教育中,西方國家很多是移民國家,在雙語社會、多語社會里往往英語教育是二語教育,是人們生活、工作、學習常用語言。在中國大多數英語學習者,沒有這樣的實用性,也就沒有學習的迫切性和有效性。
由于我國外語教學跨文化交際現狀是不顧大多數外語學習者實際需要,無視大多數英語學習者仍然立足國內,學習英語只是為了掌握一項信息獲取的工具,并且信息的獲取和交流主要利用文本和網絡,與外國人直接交流機會很少,英語教學有跨文化交際需要,但是高估英語文化后,忽略英語語言知識教授,片面追高英語文化,丟棄母語文化,對大多數學習者是不利的。
過度的英美文化學習,不切合大多數學習者學習外語的動機是“工具性動機”,而非“融入性動機”,例如有的學生認為學習英語最重要的是四六級考試過關,有的學生認為學習英語為了能讀英文原版書,寫英語論文;有的學生認為公共英語只是一門語言課程,專業和英語比較,專業更重要,凡此種種動機其實很務實。社會現實和外語教學現狀是:跨文化交際想象很美感,現實很骨感,中國英語學習者達三億之多,英語學習達十幾年之久,但真正高水平人才還是跟不上社會需求,百分之九十以上外語學習者學而無用,致人、財、物極大浪費。問題出在外語教學不分地區差異、不分社會經濟差異、不分學校基礎差異、不分學習者能力差異,只按一個模式、一種標準、一樣方法培養跨文化口語交際能力,殊不知這一能力非常高大上,一般人可望而不可即,現實也不需要學習者都具有跨文化口語交際能力。
跨文化口語交際如“陽春白雪”,不是大多數人受用的,外語教學應服務大多數,“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并不過時,學以致用,是各科學習的根本目的,應當講中國外語教學順應了時代經濟活動發展需要,對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外語教學堅持為大多數服務目標如果不能變,強調雙基(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培養外語應用型人才、復合型人才,英語工具性仍是主體需要,英語文化性對跨文化交際培養專門人才,高端人才不可缺少。分層教學,分類要求,適應人才多元化現狀,過分重視英語文化的現狀必須做出改變,人才不是一個模式,一個標準。
(三)忽視難度
跨文化交際是英語交際能力的延伸和發展,不僅要求學習者有很強的語言應用能力,還要求學習者有多個層面上的能力。例如認知和行為、情感和價值觀、心理和風格等方面能力,就文化知識方面涉及政治、歷史、社會、經濟、法律等各學科的參與與合作,否則交際無法順暢和得體。另外,跨文化交際缺乏社會真實場景、缺乏高水平師資、缺乏分類要求和分層培養,所以盡管外語學習者眾多,但真正具有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高水平外語人才并不多。
胡文仲教授(1994)對國內頂尖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50名聯合國譯訓部和14名國際文化交流專業的大學生做過文化特征的敏感度調查,這些學生在大學已學習五六年外語,關于文化差異存在問題,97%的學生認為與英語為母語的外國人之間仍然存在,95%學生認為需要提升英語文化的敏感性,對于提高英語文化敏感性的途徑,53%學生認為與英語為母語的外國人的直接交往是第一位的,其次網絡、影視及各種目的語社會文化講座活動,而教材和課堂獲取的目的語文化知識是有限的。上述調查至少告訴我們兩點:其一,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高端人才,對北外來說也不易;其二,學校因師資、教材、社會場景等方面條件所限,跨文化交際教學實際效果甚微。
跨文化交際效果不佳,并非中國獨有現象,英國學者Bram, 法國學者Albame Caun, 丹麥學者Risager, 北愛爾蘭學者Margarel Wright 等人對多國多層面的外語學習者的文化學習調查結論許多是一致的,筆者歸納出重要的兩大共同點,一是學校內課程和書本上的文化知識是有限的,零散的,特定的,孤立的,和實際有距離的。二是學習目的語文化靠個人行為,主要來自網絡、電視、廣告、影視劇等方面,其信息質量和數量都遠超學校課本文化知識。總之,外語學習者要真正理解目的語文化,更基于他們個人的經歷,最理想的狀態是目的語國家的社會經歷,但是多少人擁有這樣的經歷呢?
(四)理論和實踐脫節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就跨文化交際來講,由于是先理論后實踐的產物,對廣義學習者而言,已名實脫節,在海姆斯為代表的西方“交際能力推動者”曲曲折折反反復復說教下,最終形成一種不容置疑、廣為流行的觀點,即“只有通過交際,才能學會語言”。真是這樣嗎?由于交際理論并不成熟,其基礎是功能語言學派的語言理論,但是交際能力與語言能力的理解還存在爭議,兩者關系是對立的還是統一的?人們認識上并一致。“只有通過交際,才能學會語言”,這樣一說法很多人并不接受,因為傳統的翻譯法教學也培養了很多高端外語人才。
理論之外,跨文化交際教學實踐也存在許多沒有解決的問題,例如交際能力培養,重語輕書語、重語境輕語法、重文化輕語言等等,實際上跨文化交際失敗的主要原因,正是語言分析和語法分析上能力不夠。另外教學方法上,情景排斥一切,交際貫徹始終,顯然與因材施教原則不合,至今外語教學沒有一種包打天下的方法。還有跨文化交際固有的兩大問題,一是文化知識的廣泛性,眾多文化知識如何取舍?二是交際能力的相對性,交際結果沒有最后,只有更好,如何檢測交際水平?總是筆者認為:跨文化交際理論與實踐脫節,出現實踐需要理論知道,理論又指導不了實踐的現狀。
跨文化交際至今沒有完全成功的范例,具諷刺意義的是美國理論成功最多,實踐開始最早,卻表現最差。當年喬治大學教授Robert Lauo和既是外交官又是語言學家的Edwardt Hall等人大力宣傳跨文化交際之日正是黑人人權領袖馬丁.路德金遇害之時。實際上,美國黑人已接受白人文化,可白人就是不接受黑人文化,國內民族之間文化尚不認同,國家之間的跨文化認同又談何容易,這說明跨文化又是個政治問題。
三、結語
今后跨文化交際如何發展?首先應符合時代需要,在本族文化和其他國家文化間找到相對合適的平衡點,避免出現母語失位和單一文化輸入;其次需要分層教學,分類要求,適應人才多元化現狀,避免一個模式,一個標準;再者,不僅不能忽視難度,還要理論和實際要相結合,不能顧此失彼。
參考文獻:
[1]胡文中.文化與交際[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4.
[2]束定芳,莊智象.現代外語教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8.
[3]邱博,陸遙,董青.外語文化與本土文化的融合與創新[M].長春:吉林美術出版社,2018.
[4]文秋芳.新中國外語教育70年成就與挑戰[J]. 外語教學研究,2019,(5):735-745.
[5]張正東,李少凌.英語教學論[M].西安:陜西師大出版社,2003.
作者簡介:
祁昕,江蘇南京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金城學院講師,碩士,從事外語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