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建忠,陶大勇,王時偉,尹金花
(塔里木大學,新疆 阿拉爾 843300)
對專業的認同首先表現在對專業文化的認同上。每個專業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只是因缺乏提煉而不自知。文化是一個很大的范疇,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和。具體到某一個專業,既包括設備更新和技術進步,也包括精神演化和思想演變。塔里木大學動物醫學專業注重獸醫文化建設,注重培養學生對獸醫文化的認同感,取得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成果。獸醫文化類課程(獸醫之道和獸醫文化概論)的開設、獸醫文學的推廣、第二課堂的革新、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和宣傳報道的持續,共同推動了獸醫文化的建設,使學生無論在課上還是課下,無論是在讀時還是畢業后,都能感受到塔里木大學獸醫文化的存在,從而更加熱愛自己的專業、服務于自己的專業。
獸醫之道是2019 年在智慧樹平臺推出的介紹獸醫文化的一門在線開放課程,屬于通識課。該課程主要從獸醫的出路、獸醫的偉大、獸醫的本質、獸醫的目標、獸醫的素質、獸醫文學、獸醫精神和獸醫教育8 個方面闡述了獸醫的基本文化特征。目前,已有11 所院校3 000多名在校大學生選修了該課。課程至始至終在探討“獸醫是人”這一命題,然后由“人”的屬性延伸、輻射開來,從本質上論述了獸醫的職責和使命。自獸醫之道課程開設以來,動物醫學專業學生轉專業情況實現了逆轉,轉入多而轉出少,每個自然班級都能達到40 人左右,而之前到大三時只能維持到30 人左右。2020 年,動物醫學專業轉入11 人,轉出0 人,每個自然班級接近40 人;2021 年,動物醫學專業轉入28 人,轉出6 人,每個自然班級有40~43 人。轉入的既有本院的動物科學、水產養殖和草業科學的學生,也有工科和經管類等相對熱門專業的學生。
10 年前,獸醫在學生眼里基本上都是背著藥箱圈里來圈里去的勞作形象。如今,獸醫在學生心中的形象出現了兩極分化:一種是糞里來屎里去的土獸醫,另一種是穿著干凈的白大褂、帶著高檔聽診器、坐在空調房里的寵物醫生。實際上,無論哪一種形象都是有偏差的。學生所感受的形象不過是大象的耳朵、鼻子或腿等具體器官,絕不是完整的大象。通過獸醫之道的學習,學生對獸醫全貌有了清晰的認識,從而不會再犯盲人摸象的錯誤。
獸醫既可以是改變世界的杰出科學家,也可以是普及獸醫知識的普通科技人員;即可以是教書育人的教育家,也可以是奔赴在圈舍之間的鄉村獸醫;既可以是享譽世界的作家,也可以是填報防疫記錄的動物防疫員;既可以在喧囂都市奮斗,也可以在偏遠山村奉獻;既可以保障動物安全,也可以維護人類健康。在獸醫文化教育中,我們從不回避獸醫的艱辛,而是在闡述艱辛的基礎上插上“維護動物繁衍,保護人類發展”的理想翅膀,使學生對獸醫有了更加理性的認識,從而義無反顧地堅持著自己主動或被動選擇的專業。
學生入學前對獸醫的了解,只是一個懵懂的偽影,并沒有形成全面的、系統的、客觀的認識。通過學習獸醫之道課程,很多學生建立起了自己的獸醫初心,如維護動物繁衍、保護人類發展、解除動物病痛和保障食品安全等。除此之外,有的學生還能夠將兒時樹立的理想與獸醫緊密結合,進一步細化、深化成更加具體的個人理想。如成為獸醫史研究者、獸醫作家、動物攝影師、野生動物保護者和流浪動物救助者等。幫助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獸醫之道課程能夠結合專業為學生指明方向,使其成為理想遠大、目標明確的新時代大學生。
課程思政的多元化融入獸醫之道的主要特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職業理想和職業道德、憲法法治、以及獸醫精神和胡楊精神在課程中隨處可見,而且結合的恰到好處。再加上該課程本身的文化特性,不僅課內有很多課程思政元素,而且課程本身就是動物醫學專業相關課程的課程思政資源庫。自2021 年實施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以來,課程思政的融入更加深入。線下翻轉課,雖然提前布置了討論的主題,但學生的奇思妙想常常充滿了不可控性。因此,課程思政的融入絕不限于事先的設計,更需要的是根據學生觀點進行恰當的點評和課程思政“現掛”式的融入。例如,在討論獸醫文學的創作思路時,有的學生缺乏成為作家的自信,這時就可以恰如其分地插入魯迅名言的改編版,從而實現課程思政的“現掛”。“其實,世界上本沒有作家,寫的多了也便成了作家。”通過這種幽默的表達,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提升學生的自信心。接下來,以棄醫從文的魯迅、余華、畢淑敏、柯南道爾、契訶夫等著名作家的故事為例,進一步闡明作家的內涵及成為獸醫作家的可能。
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為課程思政的實施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不僅可以通過語言對話融入,而且可以通過環境營造感染。通過不斷實踐發現,至少可以從8個方面開展課程思政:(1)創造“和諧、自由、平等”的討論環境;(2)傳遞“愛國、敬業、友善”的價值觀念;(3)構建“文明、公正、誠信”的考核方式;(4)弘揚“堅持、堅守、博學、博愛”的獸醫精神;(5)塑造“勤奮、自律”的人生品格;(6)培養“務實、創新”的行為能力;(7)養成“仁愛、孝慈”的傳統美德;(8)傳承“艱苦奮斗、扎根邊疆、自強不息、甘于奉獻”的胡楊精神。課程思政的融入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更加熱愛自己的專業。
獸醫文化概論課程開設于2017 年,由7 位教師共同授課,分別講授獸醫文化漫談、獸醫文化內涵、獸醫文化特征、獸醫歷史概述、獸醫文學導讀、獸醫哲學雜談、獸醫科技發展概況和獸醫人才培養進展。該課程共有32 學時,考核由獸醫散文(30%)、課程論文(30%)和小組專題匯報(40%)三部分組成。獸醫文化概論課程是獸醫之道課程的延續和深化,進一步筑牢了獸醫文化的根基。獸醫文化內涵可以用博愛、仁心、公益、熱情和寧靜五個詞來概述,動物醫學專業學生如果能用行動詮釋上述內涵,則不僅能使獸醫本身提升至至高境界,而且會促進人類社會的進一步和諧。尊重生命、關注健康、嚴守尊嚴、保護和諧和堅守道德是文化的基本特征,從傳說中的馬師皇到世界上最偉大的獸醫吉米·哈利,其所作所為都表現出了上述特征。
獸醫文化概論講的是理論,但也注重實踐。講述獸醫學家的故事、查閱獸醫科技發展的概況、創作獸醫文學作品、了解獸醫教育的現狀、體會獸醫哲學的高深等都是需要學生課下去做的。在不斷的實踐中,學生逐漸認同了獸醫文化,從而認同了動物醫學這個專業,認同了獸醫職業存在的必要性。
獸醫文化概論課程不僅僅是教師在暢談獸醫文化,學生們亦可暢所欲言。獸醫名人介紹、獸醫故事分享、獸醫哲學闡述、獸醫科技追蹤、獸醫人生感悟,凡此種種,都可以在課堂上進行分享和討論。多元化的授課方式和考核方式,讓獸醫文化在思考中深入,在探討中升華。通過獸醫文化概論課程的學習,學生對動物醫學專業、對獸醫職業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完全由高考時的“一見鐘情”或“一念之差”轉變為本科在讀時的“一生相守”。獸醫文化是動物醫學專業學生的精神堡壘,有此堅定一世,無此懵懂一生。
獸醫文化概論課程實行過程考核、團隊考核,即在教學中考核,在考核中教學。課堂中的散文分享、小組匯報,課后的心得體會、課程論文,既豐富了課堂教學模式,又使考核富有實效。考核過程中的優秀作品,除了在微信公眾號予以推送外,還會集結成冊在下一屆班級中傳閱。通過微信公眾號推送的文章,很多被相關公眾號或搜狐等媒體轉載,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獸醫文化的迅速傳播。教學模式的改變起到了很好的興趣激發和思維培養作用,讓學生在“民主、自由、和諧”的環境中實現自我的快速成長。
文學的穿透力與滲透性是最不能小覷的力量。金庸的武俠小說讓世人了解了江湖,余秋雨的文化散文讓世人感受到了文化,錢鐘書的《圍城》讓世人認清了婚姻,秦明的法醫小說讓世人知曉了法醫,而吉米·哈利的獸醫小說讓世人懂得了博愛。如果說文學是浩瀚的海洋,氣勢磅礴,那么獸醫文學就是小溪,涓涓而流。獸醫文學雖然溪小水淺,但一樣可以滋潤人們的心田。獸醫文學從數量上說十分有限,從質量上看尚需進一步提高,但依然對獸醫文化靈魂的塑造產生了積極的作用。到目前為止,知名的獸醫作家只有吉米·哈利。此外,尚有不少網絡文學作品,但顯然還沒有達到塑造獸醫文化靈魂的程度。為此,需要更多的獸醫投身于獸醫文學創作,為獸醫文化的繁榮昌盛盡一些綿薄之力。
吉米·哈利是20 世紀英國約克郡德祿鎮的一名鄉村獸醫,卻被后世稱為“世界上最偉大的獸醫”,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寫出了多部膾炙人口的獸醫文學作品,享譽世界。《萬物既偉大有渺小》《萬物既聰慧又奇妙》《萬物有靈且美》《萬物生光輝》等作品敘述著獸醫的艱辛,卻傳遞著偉大的博愛精神,因此備受世人推崇。從獸醫之道到獸醫文化概論,都在極力推廣吉米·哈利的獸醫小說、探討吉米·哈利的獸醫小說,從而將獸醫的博愛精神進一步傳承開來。在獸醫之道課程中,其中的一次作業是讓學生創作一篇與獸醫有關的小小說,從作業的質量來看,不乏結構嚴謹、故事感人的好作品。
吉米·哈利的獸醫小說雖好,但畢竟數量有限,體裁局限。為此,在開展獸醫文化教育的過程中自主創作獸醫文學作品具有積極的意義。獸醫散文集《靈魂的歌聲》[1]已于2017 年出版,豐富了獸醫文學作品的類型。在創作獸醫文學作品的過程中,提出了獸醫文學的“四化”,即診療經歷小說化、動物疾病散文化、診療要點詩詞化和人生感悟格言化。目前,正在按照“四化”的要求,不斷推進獸醫文學的創作。無論什么類型的文學作品,都要以詮釋獸醫精神為中心,所謂獸醫精神就是指“堅持、堅守、博學、博愛”的獸醫人格[2]。
“懸疑講堂”[3]是2015 年開設的獸醫病例分析與獸醫文化講堂,吸引了眾多的師生參與其中。教師不計報酬,學生自愿參加,共同探討獸醫專業問題和文化問題。截止到目前,懸疑講堂已成功舉辦了108 講,參與師生3 000 多人。借助懸疑講堂已經形成了一批特色課程,如獸醫之道、獸醫文化概論和獸醫X 線讀片等。如果說懸疑講堂是獸醫文化的堅固陣地,那么系列特色課程就是堅固文化陣地上的堅固防御工事,在一定程度上保障著獸醫文化陣地的安全。
懸疑講堂設立的初衷是“學生求知起懸疑,教師解惑設講堂”,為的就是營造一種自覺自愿的學習氛圍。事實證明,長期參與懸疑講堂的教師,在課程上能夠不斷創新,在授課水平上能夠不斷提高,最終成長為動物醫學專業的教學骨干,甚至教學能手和教學名師,從而為教書育人事業不斷添磚加瓦。經常參與懸疑講堂的學生,學習興趣得到了進一步激發,專業知識得到了進一步豐富,獸醫文化水平得到了進一步提高,最終都能選擇獸醫之路,為獸醫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懸疑講堂常常在慶祝“中國獸醫日”和“世界獸醫日”之際,開展獸醫理想與信念的主題講座,參加陣容由師生共同組成。講述獸醫理想,談論教育初心,展望獸醫未來,闡述獸醫精神,從而使懸疑講堂成為重要的獸醫文化陣地。懸疑講堂能夠堅持至今而勢頭不減,憑借的是“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和對獸醫事業的熱愛。
獸醫人才培養的“七怪”模式[4]是指借鑒江南七怪培養郭靖的故事而創立的一種“教師團隊指導學生團隊”的新型導師制模式。教師由專業方向不同的7 人組成,學生則選拔動物醫學專業不同年級對動物醫學專業十分喜愛的學生。通過針對性的指導、不間斷的實踐、有目的的規劃和有成效的總結,陸續培養了30 多名優秀本科畢業生。選撥通過的學生被編入“郭靖班”,能夠隨時接受導師的指導,成長很快,其理論水平和實踐技能均高于普通學生,其中的優秀者到畢業時已經能夠開展獨立的診療工作,深受用人單位的歡迎。
塔里木大學是一所毗鄰沙漠的邊疆高校,教師雖然熱情很高,但就專業水準而言,充其量就是《射雕英雄傳》中江南七怪的水平。專業水平雖然未能臻至一流,但“言出必踐”的江南七怪品質卻學了個十足,因此組成團隊,義務培養具有郭靖潛質的學生。之所以稱為“七怪”模式,一是教師人數與“七”暗合,且各個性格鮮明;二是教師均來自內地,或相對繁華的新疆北疆;三是塔里木大學的育人環境與草原大漠相似,偏遠落后;四是學生資質與品格與郭靖類似,淳樸自然。自“七怪”模式建立以來,教學動物醫院建設、學科競賽成績和懸疑講堂成效等多個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育人環境日漸向好。
塔里木大學的學生入學分數雖然不是很高,但堅守如胡楊,質樸似郭靖,值得培養。“用胡楊精神育人,為興疆固邊服務”是塔里木大學的辦學特色,其所踐行胡楊精神早已沖出校園,遍及新疆,走向全國。在充分踐行以“艱苦奮斗、扎根邊疆、自強不息、甘于奉獻”為內涵的胡楊精神基礎上,推行郭靖精神,是結合專業特點對踐行胡楊精神的進一步深化。郭靖雖然魯鈍,但能夠堅持勤學不輟;雖然缺少變通,但能夠堅持為國為民;雖然木訥少言,但能夠一諾千金,而獸醫需要的正是這種堅持與博愛的精神。我國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曾經說過:“教育者,養成人格之事業也。”具體到動物醫學專業,就是要培養“堅持、堅守、博學、博愛”的獸醫人格。
“塔大獸醫”微信公眾號的建立主要是為了宣傳獸醫文化。無論是獸醫之道和獸醫文化概論課程的心得體會,還是獸醫文學、懸疑講堂和“七怪”模式的舉措,都會通過平臺予以推送,讓校內師生、國內同行充分了解我校獸醫文化的建設成果。實踐證明,這種宣傳是有積極意義的。到目前為止,不僅在校內和校外,而且在獸醫行業內和行業外都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普及了獸醫文化,逐步闡述了獸醫文化的內涵。
“塔大獸醫”微信公眾號堅持推送原創文章,文章類型涵蓋了學習心得、活動報道、文學作品、專業課件和成果展示等多種形式。無論是哪一種形式,都以獸醫文化鋪底,從專業的角度傳遞人間的真善美。原創文章的作者是動物醫學專業的師生,將自己對獸醫文化的切身體悟凝練成文字,配上圖片,在微信朋友圈和微信群、QQ空間和QQ 群間傳播,瞬間照亮五湖四海的獸醫文化空間。文化需要通過實踐予以沉淀,同時需要媒體予以提煉。塔里木大學的獸醫文化建設成果,雖沒有正規媒體予以宣傳報道,但有“自媒體”加以烘托與推動。文化的進步必然以真善美為結果,獸醫文化亦無例外,用文字傳播“堅持、堅守、博學、博愛”的獸醫精神,永遠是獸醫追求的人間正道。
塔里木大學以獸醫文化建設帶動獸醫人才培養,通過近幾年的建設,在多個方面有所創新。一是開設獸醫文化類課程,如獸醫之道和獸醫文化概論;二是開展第二課堂,如懸疑講堂;三是推動獸醫文學,如吉米·哈利系列獸醫小說和原創獸醫散文集《靈魂的歌聲》;四是豐富了本科生導師制,建立了“教師團隊培養學生團隊”的獸醫人才培養“七怪”模式;五是倡導和踐行“堅持、堅守、博學、博愛”的獸醫精神。在五大創新方面的全部進展均會在“塔大獸醫”微信公眾號上推送,分享自己在獸醫文化建設中的一些心得、體會和見解。部分本科生和研究生生源,正是通過閱讀了推送的獸醫文化原創文章而選擇動物醫學專業或獸醫專業。
文化上的認同是最根本的認同,有了獸醫文化的認同就有了從事動物診療工作的原始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