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亞輸 李衛民 李曙生 朱 艷
(泰州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泰州 225300)
互聯網時代背景下,人們通過網絡空間獲知外界信息,通過社交網絡和互動平臺發表個人的思想觀點,知識的獲取和表達欲望的滿足越來越容易實現[1]。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給人們的生活和學習帶來了重大的影響,顛覆了人們對傳統教學模式的認知,使師生的思維方式、認知方式和行為習慣發生轉變[2]。2015年,“互聯網+”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成為國家發展的重要戰略,此后互聯網技術飛速發展,不斷與傳統行業進行融合創新成為生產和生活新常態。2019年,教育部出臺《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中明確指出要“適應互聯網+職業教育發展需求,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改進教學方式方法,推進虛擬工廠等網絡學習空間建設和普遍應用。促進產教融合校企雙元育人,推動校企全面加強深度合作”。
職業教育主要目的是直接為經濟社會培養人才,為產業轉型升級提供人才支撐[3]。目前,高職人才培養模式存在著與當地區域經濟發展不完全適應,無法滿足當地產業轉型升級對技術技能人才需求的痛點。運用互聯網技術完善和改革產教深度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無疑是解決這一痛點的有益探索和嘗試。人才培養目標是人才培養的核心和根本,課程體系是人才培養的保障和基礎,教學實施是人才培養的基本途徑。這三者相輔相成,直接決定著人才培養的質量和人才培養模式的成敗。下文重點從三個方面進行闡述。
通過調研泰州、揚州、南通、常州、無錫和蘇州等蘇中和蘇南地區的12所高職院校,發現目前高職工業機器人技術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或多或少均存在以下問題。
(1)服務地域范圍過大
很多高職院校把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為整個長三角,甚至整個華東地區,只有少數學校將所在的城市定位為人才培養目標服務的核心區域。地域范圍定位過大,將會使得學校服務的產業范圍大增,同時無法更好專一地為學校所在城市提供針對性較強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
(2)服務產業領域定位不當
不少高職院校的服務行業領域涉多個行業,片面追求大而全;這樣反而適得其反,學生疲于學習各個行業的專業基礎知識,無法深入某一個行業領域,成為行家里手,也無法滿足當前各地經濟轉型升級對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
(3)企業未深度參與
從調研結果來看,目前多數高職院校工業機器人技術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中,均未出現職業資格和創新創業的相關表述;對于職業道德的表述也很籠統,浮于表面。在確定人才培養目標時,企業參與的力度和深度均嚴重不足。高職院校既然要服務區域經濟發展,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就要在學歷教育基礎上,兼顧當地行業通用的職業資格培訓,做到兩者相互促進,融合發展。
(1)課程內容更新不及時
目前而言,高職院校的工業機器人專業的課程體系相對比較科學,但仍然存在課程內容更新不及時,不能及時有效地引入機器人行業的新技術、新工藝和新標準;課程內容不能完全與職業標準對接。造成這種現象的一個主要原因是,工業機器人行業在我國起步較晚,客觀上造成了很多行業標準出臺不完善或者集中出臺的情況,所以導致高職院校的課程內容不能及時有效地與職業標準對接。
(2)缺乏整體意識
課程體系普遍存在著缺乏整體意識,不能形成有機整體的問題。大多數高職院校老師根據調研結果構建的,并沒有企業深度參與,僅僅圍繞幾個核心崗位的能力需求開發課程體系,沒有考慮新的崗位及核心崗位的遷移及改變。目前的課程體系是以職業崗位的核心能力來構建的,但是一個專業涉及的崗位很多,不可能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時面面俱到全部涉及。
(3)缺乏企業主導的課程
當前課程體系中,企業主導或全程參與課程數量較少。由此可以看出,企業作為職業教育辦學的主體之一,沒有深度參與課程體系的構建,無法真正將企業所需通過課程落實到人才培養上來。
(1)項目化和任務化課程流于形式
目前,高職院校的課程經過改革之后,實踐性課程占比已經達到或超過一半。在這種形勢下,很多課程為了項目化而項目化,甚至出現課程只在原章節名稱后加“項目”或者“應用”內容絲毫未變的情況。有部分常年實施項目化教學的課程,項目千年不變,教學流程從第一個項目到最后一個項目全部一樣。
(2)信息技術運用亟待提升
不少高職院校錄播教室、電子黑板和課程網站雖然一應俱全,但是使用率不高;錄播教室和資源網站使用率更低,大多數只是為了教學比賽或者申報項目才使用。此外,教師運用信息技術的能力亟待提升,很多教師的信息技術還是只有ppt,沒有將微課、視頻、網站、app、虛擬工廠、網絡課堂和直播課堂等手段和方法運用到課堂教學中。
(3)網絡學習空間建設任重道遠
在教學實施中,存在著網絡學習空間應用少,資源缺乏和建設不完備的情況。例如,國家大力提倡的虛擬工廠和智能工廠,在教學中很少涉及。這是因為學校對網絡資源建設沒有合理規劃,投入經費有限,老師參與熱情不高;有虛擬工廠的企業不愿意和學院共享資源,因涉及企業技術或商業機密。軟件廠商參與意愿低,成本高、周期長,不實用,無法銷售盈利。由于學習空間資源信息量大,不適合用手機學習,也制約了學習空間的普及。
(1)服務地域范圍要合理
各個高職院校要立足學校所在地的產業行業發展情況,合理確定人才培養的目標服務的地域范圍,切忌過大或過小。通常對于一般性高職院校主要的服務的地域范圍為所在城市及周邊緊鄰城市,省級示范性高職院校服務的地域范圍可以在此基礎上擴大為次周邊城市及全省,國家級示范院校和骨干院校的地域范圍可以是跨省乃至全國及國外。
(2)服務產業領域要專兼結合
高職院校工業機器人技術專業首先要以當地機器人相關產業和行業為服務為核心服務領域,其次要兼顧與其相關的機電行業、自動化裝備行業和汽車行業等此核心產業領域。做到有的放矢,專兼結合不盲目求全求大,深耕本行業,兼及其他相關行業,對于關系不大的產業領域就不要涉及,確保服務好當地與本專業相關的核心產業領域。只有在滿足核心產業領域的需求后,才能更好地服務好與專業相關的其他產業領域,否則很有可能造成抓了芝麻丟了西瓜的情況。
(3)企業行業要深度參與
企業要深入參與人才培養目標確定,將企業通用、最新的職業標準、行業標準及職業資格培訓的內容,納入人才培養方案,要求落實企業行業職業能力的需求。學校要積極與本地大中小微企業深度合作,用視頻會議,在線協作等方式,加強彼此合作,提煉出當地企業共同的職業道德和文化,使它具有明顯的地域特色,培養學生認同本地區本行業的職業道德和企業文化。針對目前高職院校生源來源多樣化的情況,要在人才培養目標上體現不同的層級,培養的最終要求也要有所區分,體現差異化培養、個性培養。
(1)應用互聯技術實時更新課程內容
為了適應目前數字化技術及互聯網技術為各行各業帶來的快速變革和發展,企業、學校、政府機構和行業組織要通過互聯網技術,打破時空界限,融合發展互通有無;將行業企業發展的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和新標準實時納入課程體系和課程中。學校教師和企業技術能手,要通過互聯網建立牢固的合作,將企業的新技術轉換為課程內容,實時更新到課程網站、資源庫和學習平臺上。
(2)采用大數據培養整體意識
針對目前工業機器人技術專業課程體系缺乏行業整體意識的問題,采用大數據技術和云計算等互聯網手段,借助校企產業聯盟和行業協會等組織,采用定期召開在線會議和研討等方法,加強學校老師和企業專家和技術能手之間的交流和合作。通過這種方式學校老師熟悉行業發展的趨勢和熟悉行業的整體情況,企業專家和技術能手也能熟悉學校課程體系構建的方法及具體實施流程,改變目前課程體系缺乏整體意識和沒有體現行業整體發展趨勢的現狀。
(3)互聯網技術助推企業深度參與課程
政府要積極出臺相應的政策,通過稅收、用地和資金支持等多種方式,激發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熱情。在此基礎上,借助互聯網技術實現“廠中校,校中廠”,大力推動校企融合、課證融通的課程體系構建。將企業的職業資格標準融入課程體系和課程中來,將企業的入職培訓和崗前培訓內化到課程中去,將行業通用的職業資格證的培訓內容,融入具體的課程中。課程體系中由企業主導和深度參與的課程門數要逐漸增多,比重要逐漸加大;同樣的企業的職業資格培訓課程,崗前培訓課程以及基礎的信息技術培訓課程可以委托學校進行或者讓學校老師參與其中。校企雙方借助互聯網技術,將車間的生產搬到網上,搬到課堂上,通過融合合作,減少新入職員工的適應性培訓環節,可以大大降低企業的人力成本,提高經濟效益。
(1)采用數字技術激活課堂
項目化和任務化課程流于形式的根本原因在于產教融合不深入,課程內容陳舊無法激發學生求知的欲望,學習方式傳統,沒有充分運用“互聯網+”的手段和方法進行課堂教學改革。采用AI技術和虛擬現實技術,將枯燥的知識立體化、可視化,增強學習的趣味性和參與性。利用虛擬工廠和智慧車間等技術手段,課堂變身成為工廠和車間,讓學生在做中學,在參與中學習;將新技術、新工藝和新標準融入其中,把職業資格培訓和考試的信息納入其中,讓學生在學校就具備企業崗位的工作能力,畢業就可以上崗,上崗就可以上手,實現學校課堂和企業崗位的無縫銜接。
(2)借助互聯網提升教師信息技術運用能力
隨著防疫需要,經過兩輪網課洗禮,全國的高職院校基本均實現了網絡授課,教師的信息技術運用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但與此同時也要看到,高職院校教師目前的信息技術運用能力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很多學校的網絡授課,還是只局限于ppt講述、沒有實現現場直播,實時面對面溝通。鑒于此種情況,學校和企業應該加強合作,積極對老師進行信息技術運用的相關培訓,這種培訓要常態化,多樣化。通過網站、手機、平板和電腦等多種方式,讓老師可以實施學習信息化技術,應用到教學過程中,提高教學效果。
(3)校企合作積極構建網絡學習空間
目前,高職院校的網絡學習空間基本上以學校為主體進行建設,現有企業深度參與其中;與此同時,一些大型規范化企業和行業聯盟搭建的網絡學習空間,也很少有學校參與其中,這樣就形成了網絡學習平臺重復搭建,封閉獨立的情況。
校企和行業聯盟應深度加強合作,積極互通有無,共建、共管、共用網絡學習空間。企業將技術、工藝及標準的內容形成數字化資源,上傳到網絡學習空間;學校教師將這些資源,進行有序加工整理變成課程內容和學習資源,提供給學生學習。
校企合作是高等職業教育事業發展的重中之重,也是高等職業教育領域研究的主要領域之一[4]。產教深度融合的高職人才培養模式是目前高職院校積極探索和實施的人才培養模式,利用互聯網手段和方法,從人才培養目標、課程體系和教學實施三個方面探究了完善這種人才培養模式的可行性,為類似研究及人才培養方案的實施提供了有益的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