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超紅
(廣西民族中等專業學校 廣西南寧 530199)
隨著素質教育、立德樹人等多種教學理念的全面推行,中職舞蹈學科的地位也得到了顯著提升,同時教師也開始積極推動舞蹈課程教學內容與方式的創新。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下,中職舞蹈課程也增設了新的元素,要求教師充分關注民族文化內涵,同時還要結合課程思政的相關理念,提高中職學生的綜合素養,增強他們的民族向心力和歸屬感。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部分中職舞蹈教師并沒有做好這一點,導致舞蹈課程教學體系很難取得預期的成效。在這種情況下,就有必要結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課程思政理念,綜合探究民族中職舞蹈課程教學改革的有效策略。
在民族中職舞蹈教學體系中,積極融入課程思政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非常有必要的,這里從幾個方面進行綜合闡述:第一,有利于學生形成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在多年發展過程中一直在執行民族政策,使少數民族可以更好融入中華民族大家庭中。而在舞蹈教學中,引入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就可以較好提高少數民族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與向心力,使得他們形成民族共同體意識,較好提高我國的民族統一。第二,有利于提供思政教育的效果。在新時代背景下,傳統思政課程的開展效果已經很難得到充分保證,課程思政理念開始全面應用。課程思政理念使得思政教育能夠較好延伸到其他學科中,在其他學科課程教學中取得較好的教育效果。在舞蹈教學中融入課程思政模塊,就可以在學生感知舞蹈藝術元素的同時,增強思政教育的效果。第三,提高學生的綜合舞蹈素養。在引入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課程思政理念以后,中職舞蹈課程教學活動就可以取得較好的應用效果。這主要是因為中職舞蹈教學活動在融入民族共同體和課程思政元素以后,教師就需要關注舞蹈藝術文化教學、舞蹈鑒賞課教學等模塊,使學生的舞蹈藝術感知、舞蹈藝術審美、舞蹈藝術文化等多個方面的素養得到顯著提升,有利于增強學生的綜合舞蹈素養。
在當前民族中職學校的舞蹈課程教學中,部分教師已經開始關注課程思政的融入價值,同時也依托于此實現舞蹈課程教學的創新。特別是民族中職院校進行課程思政教學改革以后,多數舞蹈教師也結合自身的學科課程內容分析了課程思政融入的可行性以及具體融入方式,使得舞蹈課程教學過程中可以較好開展思政教育活動。但是結合民族中職舞蹈課程教學的實際情況來看,有相當一部分舞蹈教師對于課程思政的理解與認知都存在一定的偏差,導致課程思政理念很難充分融入舞蹈學科中,最終也就很難取得預期的效果。這也說明了民族中職學校舞蹈課程教學融入課程思政的效果并不顯著,較多舞蹈教師并沒有找到課程思政模式融入課程教學中的有效方法。在這種情況下,就有必要深入探索民族中職學校舞蹈課程教學中課程思政的融入困境與有效融入策略。
民族中職院校舞蹈教師在融入課程思政的時候,對于思政元素的挖掘并不到位。即較多舞蹈教師都找不到思政元素與舞蹈課程內容的關聯點,最終在融入課程思政模式的時候就會產生迷茫等情緒。這些情況無疑是不利于課程思政模式在舞蹈課程教學中全面融入的。之所以出現這種問題,主要是因為舞蹈教師對于課程思政模式的了解深度有限,將課程思政簡單等同于思政教育。但事實上,課程思政需要教師將舞蹈教育與思政教育深入聯動在一起,形成創新教學內容。而較多舞蹈教師目前并不具備這些能力,無法深層次挖掘思政元素,也就很難取得預期教學效果。
在融入課程思政的時候,民族中職舞蹈教師也應該積極融入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不僅僅能夠提高課程思政的融入效果,同時也可以促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學生群體中生根發芽。但是由于廣西地區少數民族非常多,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也比較煩冗,在這種情況下,較多教師對于少數民族文化的研究都存在不到位的情況,也就很難在舞蹈課程教學中融入這些內容,使得舞蹈教學變得比較單薄。
課程思政融入舞蹈課程教學中以后,主要應該凸顯德育與美育價值,使得職學生可以形成較高的道德素養,同時也可以在舞蹈課程教學中具備較強的審美素質。在課程思政融入之前,中職舞蹈教師雖然已經開始關注德育與美育教育工作,但是取得的效果并不顯著。而在課程思政融入以后,部分舞蹈教師也沒有充分關注這一點,導致德育和美育教育模塊無法得到較好的強化,最終也就很難取得顯著的教學效果。
課程思政融入民族中職舞蹈教學中以后,整個舞蹈課程教學體系變得更加復雜。特別是在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下,中職舞蹈課程需要融入民族文化元素,構建新時代下民族共同體。這些情況都要求中職舞蹈教師可以積極進行教學方式的創新拓展。但是結合實際情況來看,較多中職教師所采用的教學方法依然比較單一,同時也沒有將教育活動延伸到課下環境中,很難讓學生通過實踐舞蹈活動感知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并且也不利于課程思政的有效融入。
中職舞蹈教師在舞蹈課程教學過程中,也應該進一步挖掘舞蹈課程的思政元素,強化舞蹈教學的思政教育效果。舞蹈作為藝術類課程,跟其他課程有著明顯區別,在課堂環境中會產生較多的肢體語言。這些肢體語言的動作幅度一般不算太大,同時也有較為顯著的規范要求,會跟舞蹈觀眾產生一定的交互。中職舞蹈教師在明確課程思政理念的基礎上,可以借助這些肢體動作挖掘思政元素,并實現兩者的高度融合,體現舞蹈藝術的魅力,并增強課程思政的教學效果。在這個過程中,舞蹈教師可以借助舞蹈蘊含的文化進行思政教育。比如壯族舞蹈的很多動作都是對勞作動作的模仿,能夠將觀眾代入壯族民眾的勞作環境中,同時也承載了壯族民眾的民俗文化,使得壯族舞蹈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因此教師在解釋壯族舞蹈動作的時候,也可以立足于民族文化進行講述,并展示舞蹈動作與壯族人民生活場景的關聯,強化學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高舞蹈教學效果。
民族舞蹈教學通常以“美”為主,引導學生感知舞蹈中的審美元素。而立足于課程思政的角度來看,舞蹈教師也可以考慮進行舞蹈作品時代背景的情感抒發,并結合時代背景元素進行思政教育。在課堂環境中,教師可以結合民族舞蹈藝術的形成過程以及不同時代背景下的民族舞蹈內容,讓學生從舞蹈作品中感知正能量,最終起到思政教育的效果。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也應該避免出現灌輸式教育的情況,需要讓學生自行感知教學內容,并探索舞蹈作品中蘊含的思政教育元素。這樣以后,中職舞蹈課堂教學中就可以逐步形成學生自主挖掘思政元素的創新格局,激發學生對于舞蹈課堂教學以及課堂思政的整體興趣。
中職舞蹈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活動的時候,也應該積極結合地域文化豐富課程思政的內容。立足于鑄造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來看,舞蹈課程需要引導學生理解民族文化,真正感知中華民族大家庭,具有較強的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立足于這個角度來看,舞蹈教師就應該在設計舞蹈課程內容的時候,積極引入民族舞蹈文化元素,提高學生對于民族文化的了解與認知水平,最終也就可以較好強化學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廣西地區少數民族比較多,目前民族中職學校的學生主要有壯族、瑤族、苗族、侗族、京族、水族、彝族、仫佬族、毛南族、仡佬族等,因此在引入地域文化的時候也要從多民族視角入手,提高舞蹈課程內容的豐富性。這也要求中職舞蹈教師在平時積極了解這些少數民族的舞蹈文化,同時還要挖掘這些舞蹈文化中的思政教育元素,使課程思政下舞蹈課程內容變得更加豐富。
在具體引入地域文化的時候,舞蹈教師一方面可以進行實地調研,通過民間藝人搜集各個少數民族的舞蹈文化。有必要的時候,也可以邀請這些民間藝人前往課堂環境中進行民族舞蹈的文化宣傳與藝術展示。通過這種方式,就可以較好提高學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同時強化他們對于少數民族舞蹈文化內涵的理解水平。另一方面,舞蹈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下多了解自己民族的舞蹈文化,使學生在搜集這些文化元素的時候激發他們的民族意識。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表演少數民族舞蹈,改善舞蹈課堂教學環境,同時也提高學生主動了解少數民族舞蹈文化的積極性。
中職舞蹈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還應該突出德育和美育價值,使課程思政模式可以取得較好的教學成效。這也要求舞蹈教師能夠充分發揮舞蹈藝術的獨特性,以舞蹈內在情感為主要導向,實現對中職學生的“真、善、美”的價值引導。事實上,觀眾在觀看舞蹈藝術的時候,會跟舞蹈作品之間發生情感共鳴。對于教師來說,也應該在學生跟舞蹈藝術發生情感共鳴的時候進行思政教育引導,使學生在舞蹈情感渲染下形成正確的價值觀。結合廣西地區少數民族的舞蹈藝術作品來看,很多作品都蘊含著人生哲理。學生在深入探索這些舞蹈作品情感內涵的時候,就會受到潛移默化的德育影響,最終取得較好的德育教育效果。
中職舞蹈教師還可以充分發揮舞蹈藝術的美育價值,并在這個過程中進行思政教育。在中職舞蹈教學中,教師通過鑒賞課可以提高學生對于舞蹈藝術的理解與認知水平,同時也可以在鑒賞反思中進行思政教育。比如,民族舞劇《鳳凰》就講述了一只鳳凰給部落帶來光明,保護部落民眾的生動故事。在這個舞劇中,表演者通過豐富的動作與神情跟觀眾產生交互,使得觀眾可以真正明確“不忘初心”的含義。通過這個民族舞劇的鑒賞,學生對于“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就會有更深的認識,同時對社會主義內涵有更為全面的了解,逐步加深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意識。
中職學校舞蹈課堂教學過程中,也應該積極創新課堂思政教學方式,使課堂思政理念取得較好的成效。
第一,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課程思政教學理念融入中職舞蹈學科中以后,課程教學內容就會變得更加復雜,同時也要求教師積極進行教學方法的創新,提高課程教學效率。在這個過程中,舞蹈教師可以引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在線上教學中,教師可以將舞蹈教學資源融入線上環境中,由學生在課余時間學習。特別是在當前疫情防控背景下,線上教學模式已經更加頻繁,教師也要積極使用線上模式開展舞蹈教學活動。在線下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線上教學資源豐富課堂教學內容,配合信息化技術提高舞蹈教學成效。
第二,多元教學方法的綜合使用。在引入課程思政教學理念以后,教師不僅要進行舞蹈技能的教學,同時還要進行舞蹈德育、美育、文化等多個元素的融入工作。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使用情境教學法、合作教學法、任務驅動法等方式,引導學生在課堂環境中循序漸進進行舞蹈技能訓練,同時也可以較好感知舞蹈中的德育、美育、文化等內容,實現較好的課程思政教學成效。
第三,同課異構模式。課程思政在高校教育體系中已經得到了較好的推廣應用,但是在中職教育體系中還存在較多不足,主要體現在教學經驗欠缺等方面。在這種情況下,中職舞蹈學科就可以考慮通過同課異構模式快速累積課程思政的應用經驗,推動課程思政教學方式的創新。在具體應用同課異構模式的時候,教師相互之間應該做好溝通交流,通過同一節課的不同教案來發散課程思政的教學思維,使各個舞蹈教師可以在這個過程中不斷累積課程思政的經驗,實現教學方式的創新。
第四,校園舞蹈文化活動。基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課程思政的舞蹈教學體系單單依靠課堂教學活動是很難取得較好效果的,還應該延伸到學生的課下環境,對學生產生長遠影響。基于這方面考量,教師就可以考慮組織開展一些校園舞蹈文化活動,具體有校園民族舞蹈大賽、校園民族舞蹈文化節活動等。通過這些活動,可以讓學生在課余時間里較好感知少數民族文化元素,鑄造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綜合來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下民族中職學校舞蹈課程教學體系應該實現較好的創新轉變,切實增強中職學生的綜合學科素養,并推動中職學生的長遠健康發展。作為一名民族中職學校的舞蹈教師,也應該提高自身對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了解水平,同時還要積極探索少數民族的舞蹈藝術和舞蹈文化,將其融入舞蹈課程教學活動中。在此基礎上,舞蹈教師通過引入課程思政的相關理念,針對班上學生開展美育、德育、文化熏陶教育等多種活動,促使學生的綜合素養得到顯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