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貞
(上海市長征中學, 上海 200333)
2021年以來,教育部陸續出臺了關于手機、睡眠、作業、讀物、體質的文件。其中,在2021年5月,教育部下發了關于《加強義務教育學校作業管理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通知明確:小學一、二年級不布置書面家庭作業;其他年級每天書面作業完成時間平均不超過60分鐘;初中每天書面作業完成時間平均不超過90分鐘。為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有效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2021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為全面落實“雙減”以及“五項管理”工作部署,2021年8月,上海市教育部門下發“雙減”細則,再次明確作業規定,嚴格按照教育部關于作業管理的通知,限制作業時間。在此背景下,上海中考的非計分科目原則上不留家庭作業。
上述情況給廣大一線地理教師的課堂教學帶來了挑戰:不能布置課后作業,配套的地理教材《地理練習部分》的使用,成為地理教師們面臨的一個難題。雖然《地理練習部分》往往是在課堂上完成,但是很多情況下會占用一點學生的課后時間。在“雙減”及“五項管理”背景下,這一現象被明令禁止。而《地理練習部分》屬于配套教材,里面的內容有助于學生掌握地理課堂知識。
《地理練習部分》主要的題型為填圖題、填空題、選擇題、連線題、討論題、辯論題和問答題。美國教育家和心理學家布魯姆在《教育目標分類學》中將教學目標分為知識、領會、應用、分析、綜合、評價六個由淺入深的層次。學習者的認知水平停留在知道或領會的層次則為淺層學習,涉及的是提取簡單知識、機械記憶符號表征或了解淺層邏輯背景等低階思維活動。認知水平較高的應用、分析、綜合和評價則涉及的是理性思辨、創造性思維、問題解決等相對復雜的高階思維活動,屬于深層學習。[1]依據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法,《地理練習部分》中的填圖題、填空題、選擇題、連線題屬于淺層學習的內容;討論題、辯論題、問答題屬于深層學習的內容(見圖1)。淺層學習的內容,作為學生課堂學習的預習學案內容,而深層學習的內容設計成學生課堂討論的內容。此外,《地理練習部分》中一些知識內容綜合性強的章節可以作為教師教學質量監控的良好載體。

圖1 布魯姆教學目標分類及對應的題型層次
《地理練習部分》每一節的第一題都是填圖題,填寫與本節課知識有關的山脈、城市、河流、周圍的海或者洋的名稱等。因這一部分內容難度不大,所以在正式講授新課前,教師可以安排學生用最快的速度完成填圖。在填圖的過程中,學生不知不覺對這節課的一些地理事物有了初步的認知。填圖題可以發揮課堂預習學案的作用,有效縮短授課時間,提高地理學習的效率。
在學習六年級“獨占一塊大陸的國家——澳大利亞”這一節課時,學生在教師授課前,通過完成練習冊第一題的填圖題,可以認知澳大利亞的地理位置、主要的河流、盆地、山脈等地理事物。在教師講課時,學生便較容易跟上教師授課的進度。
美國的緬因州國家訓練實驗室研究發現:采用不同的學習方式,學習者在兩周以后還能記住內容(平均學習保持率)的多少,是明顯不同的。“教師說、學生聽”的教學方式下,學生的學習效果是最差的,兩周以后學習的內容只能留下5%;通過“閱讀”方式學到的內容,可以保留10%;“聽與看”的學習方式,可以達到20%;“示范、展示”的學習方式,可以記住30%;“小組討論”的學習方式,可以記住50%;“做中學”或“實際演練”的學習方式,可以達到70%;而“教別人”或者“馬上應用”的學習方式,可以記住90%的學習內容。在此基礎上,美國著名的學習專家愛德加·戴爾又進一步提出:“學習效果在30%以下的幾種傳統學習方式,都是個人學習或被動學習;而學習效果在50%以上的學習方式,都是團隊學習、主動學習和參與式學習。”
《地理練習部分》在很多章節都有討論、分析、辯論的題目。這些題目是針對地理課本知識的重點、難點設計的。學生往往需要花費比較多的時間思考、作答。這樣的題目可以鞏固重點知識,具有一定的針對性。受美國緬因州國家訓練實驗室結果的啟發,筆者決定在備課的時候,除了備課本知識、也要備《地理練習部分》,把討論、辯論、問答等的題目設計成小組討論的題目,落實到地理課堂教學中。這樣既有效使用了《地理練習部分》,又能夠提高地理課堂的教學效率。
六年級“東方文明古國——印度”練習部分的第二題:“印度是世界農業大國之一,很多農產品的產量居世界前列。請你將印度成為世界農業大國的條件列在下面(至少寫三條)。”筆者上課的時候是這樣設計的:請學生思考農業生產需要哪些條件(耕地、人、水源等);教師介紹影響農業區位選擇的自然因素(氣候、水資源、地形等)和社會經濟因素(市場、交通、國家政策、技術、勞動力等);請學生分小組,以地理課本和地圖冊為資源,找出印度有哪些利于農業生產的條件。
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六年級“金字塔之國——埃及”練習部分的第三題“尼羅河對埃及有何重要意義(從人口分布、農業生產和分布、城市分布、旅游資源等方面分析)”;七年級“青藏高原地區”練習部分的第四題“到青藏高原進行登山的人員,都穿著保暖服,眼戴墨鏡,背著氧氣袋,這些裝備與青藏高原的哪些環境有關”。這些題目都可以通過教學設計,以課堂討論的形式完成。
2021年8月,教育部辦公廳發布的《關于加強義務教育學校考試管理的通知》要求:“要大幅壓減考試次數。初中年級從不同學科的實際出發,可適當安排一次期中考試。學校和班級不得組織周考、月考、單元考試等其他各類考試,也不得以測試、測驗、限時練習、學情調研等各種名義變相組織考試。”[2]在這樣的背景下,地理學科一個學期只有一次期末考試。為此,教師可以將《地理練習部分》中綜合性強的練習,作為課堂檢測的內容。利用一節課的時間進行質量監控,并且面批。學生地理知識掌握程度不同,題目的完成的時間也不相同。利用一節課進行面批,教師在檢測學生的同時也進行了“補缺補差”的工作,有利于提高地理課堂的教學效率。
六年級“南美‘巨人’——巴西”的題目既能夠考查學生讀圖分析的能力,也能夠考查學生閱讀文本的水平。如第一題的第3問:在地圖上標注伊泰普水電站的位置。教科書介紹了該水電站位于巴西與巴拉圭的國境線上,位于巴拉那河上。學生只有清楚伊泰普水電站是在兩條線的交匯點才可以準確作答。本節練習一共有26個答題項。筆者采取的是錯一個扣四分的形式,最后呈現給學生A~ E的等第成績。
七年級“眾多的河湖”的練習在考查學生對當堂課的河流湖泊知識掌握的同時,也復習與鞏固了前一段時間學習的地形區、溫度帶、干濕區、季風區與非季風區、內流區與外流區等知識。設置第一題每格3分,28格共84分;第二題每題4分,四道題共16分;總計100分,并以A~ E等第的形式呈現。
經過近一個學期的教學實踐,筆者認為“雙減”及“五項管理”背景下,初中《地理練習部分》可以按照以上策略靈活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