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陽 孫萌
摘要:舞劇《挑山》以優秀社區工作者群體為原型進行創作,講述了社區工作者扎根于人民群眾中,全心全意為社區群眾服務,勇當新時代泰山“挑山工”的感人事跡。自首次演出以來,就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好評。舞劇《挑山》立足于當地的現實生活,聚焦人們的日常瑣碎小事,在原有舞劇的基礎上,通過隱喻的方式,彰顯了泰山“挑山工”精神,塑造出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形象。舞劇《挑山》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呈現了很高的舞臺藝術水平,具有很重要的研究價值和研究意義。
關鍵詞:新時代? “挑山工”精神? 舞臺藝術? 現實題材舞劇? 《挑山》
中圖分類號:J8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2)03-0154-04
《挑山》作為當代現實題材舞劇,主要以泰安市等地優秀社區工作者為原型,采用舞蹈藝術語匯講述了他們用心用情為人民群眾服務的故事,為老百姓解決每一件事和每一個問題,讓群眾擁有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展現了以陳翠為代表的基層社區干部和優秀共產黨人形象,塑造了在崔小超和陳翠等人的感召下,不斷磨礪成長、勇挑重擔的新時代泰山“挑山工”形象,具有現實指導意義。新時代“挑山工”精神核心原旨是“埋頭苦干、勇挑重擔、永不懈怠、一往無前”,舞劇《挑山》正是通過現代舞臺藝術手法表現了這種精神,為當前的舞劇創作提供了借鑒和幫助。因此,本文以現實題材舞劇《挑山》為基,不同角度地分析了“挑山工”精神的舞臺藝術呈現。
一、舞劇《挑山》創作來源
2021年6月10日,由山東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山東青年政治學院、泰安市委宣傳部聯合出品的現實題材舞劇《挑山》在山東省會大劇院首演。為了提升表演的藝術效果,創作團隊從最初的構思到人物設定都進行了實地考察,再到反復斟酌、修改,六易其稿,確定了以泰安市等地優秀的社區工作者作為原型人物素材進行創作,講述他們牢記使命,不忘初心的信念,即使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他們依然奮戰在工作一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排演之初對主演進行專業化的戲劇訓練,加強相互之間的表演默契,不斷感受作品表達的內涵和思想,提升表演水平。圍繞作品反映的主題進行推敲打磨,進一步深化內在的精神內涵,明確人物關系,確立舞美設計風格和舞臺表現手法,提升作品的藝術品質。從作品表現方面來看,這個舞劇沒有直接表現泰山“挑山工”,而是對社區工作者這個基層群體進行藝術加工與創作,表現他們無私奉獻的精神,彰顯新時代“挑山工”精神,為群眾做好“最后一公里”服務,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從舞蹈動作編創方面來看,為了提升舞臺表現的藝術效果,編導運用現代派手法,提煉具有現實生活韻味的動作,盡可能貼近觀眾現實生活,讓觀眾能夠看得懂,引起觀眾共鳴,獲得更深層次的感悟。
舞劇《挑山》是主要圍繞挑山工精神而創作的舞劇,以泰安等地的優秀社區工作者為原型,通過舞蹈藝術語匯表現了基層黨員干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感人事跡,整個作品從始至終融入了深厚情感,給觀眾帶來不一樣的心靈體驗。突如其來的疫情打破了人們原有的生活節奏,很多基層的社區工作者們一往無前,不計個人得失,始終奮斗在抗疫第一線,為人們的安居樂業和社會穩定做出自己的貢獻。
二、舞劇《挑山》“挑山工”精神的舞臺藝術特點
舞劇《挑山》極具觀賞性,根據作品主題和演出要求,通過光影、音效、裝扮、造型等,營造與舞劇劇情相適應的舞臺氛圍,塑造了特有的挑山工精神,彰顯了現代化的舞臺藝術,體現了時代特征和現實特征,具有極強的感化教育意義,向觀眾傳達社會正能量。
(一)立體的表演空間——旋轉“同心圓鏤空”舞臺
舞劇表演環境屬于抽象的空間,導演設計空間模擬,為觀眾創造豐富的聯想空間,在道具設置上,要符合故事情節發展和主題要求,與演員形象相得益彰,增強舞劇表演的延展性、可聯想性以及邏輯性,不能顯得太突兀。此外,為了彰顯舞臺藝術美,在舞蹈造型設計方面,編導還設計了旋轉立體舞臺,形成了一個“同心圓”的造型。在外圓上,設計了“盤山道”臺階,演員一步一步往上爬,塑造了新的“挑山工”形象,而在下面采用鏤空的方式,可以讓場景多次利用,觀感效果更好。在內圓上,導演設計了四個獨立的小圓,然后構建出一個三層獨立樓體,虛擬了社區場景,營造出更為寬闊的舞臺表演空間,讓所有的舞蹈活動由此展開,通過四個不同時空的情感在同一時間于舞臺中瞬間爆發,具有強烈的藝術表現效果,耳濡目染中讓觀眾從情感上產生親切的共鳴。
(二)真實的舞蹈題材——采風取材泰山社區生活
從題材選擇來看,舞劇《挑山》主要選擇的是當前的熱點問題——抗擊疫情斗爭,以此為切入點,非常貼近人民的生活,讓觀眾觀看節目以后,能夠獲得真切的感受,更容易共情,人們會深入了解到社區一線工作者的艱辛與不易,更能夠傳播出社會正能量。社區作為社會最基層的“單元”,是老百姓生活的重要空間,蘊含著很多感人的故事。舞劇《挑山》主要講述了社區主任陳翠和社區干事崔小超的故事,過度的操勞令陳翠無暇照顧家庭,繁瑣的事務令崔小超焦頭爛額。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打破了人們的正常生活,在陳翠和崔小超的帶領下,社區志愿者們沒日沒夜地奔波勞碌,維持秩序,為居民們義務送東西,可有一天,陳翠因過度勞累,倒在工作一線,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這一刻,令崔小超萬分悲痛,但他并沒有因此消沉,他堅定地接過陳翠的衣缽,在黨旗面前莊嚴宣誓,成為勇挑重擔的新時代泰山“挑山工”。在舞劇最后,陳翠和挑山者的身影一同站在那通往泰山巔峰的路上,讓“挑山工”精神這一主題得到了全面的浸染與升華。
舞劇《挑山》突破以往選材的局限,從身邊的小事出發,反映了基層工作人員的狀態,以小見大,以情動人。而舞劇情節都來源于社區的典型人物事跡,通過藝術加工和表演,將這些事跡搬上舞臺,展現出新時代“挑山工”精神的內涵,不斷弘揚時代主旋律,傳遞社會正能量。
(三)豐富的舞蹈語匯——現實化串聯形式表達
從舞蹈表達來看,通過對現實生活進行藝術化的處理,聲情并茂的舞蹈語言把現實中發生的大事串聯起來,把觀眾帶入到舞蹈氛圍中,引起觀眾的共鳴。除了語言表達,還融入了獨舞、雙人舞、群舞等形式,運用現實手法,為觀眾呈現出一幅展示了萬戶百態、煙火人家的動人畫卷,反映了老百姓生活的點點滴滴,比如廣場舞大賽、送錦旗、疫情期間送東西等,詮釋了基層社區工作者舍小家為大家的光輝形象,讓人物性格更加飽滿,同時可以拉近與觀眾心理上的距離,讓老百姓“看得懂、體會深、感悟透、接地氣”,能夠彰顯出作品的現實化意義,從而激發觀眾感受并踐行新時代“挑山工”精神。舞劇《挑山》具有鮮明的藝術特征,通過清晰完整的人物故事線把情節串聯起來,把傳統挑山工精神與現代社會現實結合起來,具有很強的敘述性。從藝術創作形式方面來看,融入了“輕舞劇”的風格,動作具有時代感和現實感。
(四)多樣的舞臺美術——服化道巧妙搭配
第一,從演員服裝來看,造型和色彩能夠給觀眾帶來不同的視覺效果,象征不同的表達意義。在舞劇《挑山》中,從主角到配角都有著特定的服飾,觀眾能夠通過服飾進行判斷和辨別人物的性格。舞劇人物傅大媽身穿紅色上衣,披著圍巾,手拉小提箱,颯爽英姿,利落干練。志愿者身穿紅色馬甲,帶著口罩,積極戰疫。在演出中,一群青年男演員光著上半身,張開雙臂,雙手攥拳,坐在舞臺搭建“盤山道”的臺階上,目視遠方,彰顯了團結一致的力量,場面十分震撼。其他角色多以家居服飾為主,有的演員還身穿睡衣,更能夠營造一種真實的場景,這些細節都體現出導演在細節處理方面的精致到位。
第二,從燈光設計來看,為了提升視覺效果,導演在傳統投影幕的基礎上,將每個“樓體”之間的墻體也作為投影的媒介,豐富了舞蹈展現方式,可以表現更加豐富的素材,根據舞劇情節,呈現不同主題場景,推動舞劇的往下進行。在表演中,為了保證舞臺背景與舞劇表演完全一致,導演利用定點光集中到演員身上,從而吸引觀眾的注意力,然后通過光線明暗轉換,營造一種氣氛,或緊張激烈,或緩和抒情,形成強烈的色彩對比,有效控制好表演的節奏,提升了表演的藝術效果。
第三,從裝置藝術來看,導演運用沉浸交互化手法,提高純粹感與真實性,虛擬了高樓林立的小區形象,實現了人與環境的協調,為演員表演提供了身臨其境的支撐點。從道具設計方面來看,高低不一的四方架子代表著每個家庭,通過燈光的強弱、薄厚、遠近,豐富了舞臺的層次,也讓觀眾仿佛置身于“社區”中,跟自己現實生活相差無幾,讓觀眾從情感上產生共鳴,使觀眾參與進來。在道具的借用和移植上,導演堅持適度的原則,多次采用象征手法,彰顯舞臺表現的視覺美感,激發觀眾的欣賞興趣,防止產生審美疲勞。
三、舞劇《挑山》“挑山工”精神的舞臺藝術功能
舞劇《挑山》政治定位高遠,以小見大,把傳統優秀的“挑山工”精神與當地社區的“挑山”精神很好地融合在一起,通過隱喻象征的方式,弘揚挑山精神,推動了山東舞劇多元化的創作與發展。
(一)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教育功能
舞劇藝術作為一種啟發人和教育人的重要藝術,應該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反映人民群眾的真實生活。舞劇《挑山》從當代社會現實出發,塑造了社區廣大黨員干部的光輝形象,遇到疫情時,廣大黨員干部沒有退縮,迎難而上,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功績,把自己的青春,甚至生命獻給了黨的事業,詮釋了挑山工精神的內涵,塑造了以陳翠為代表的基層社區干部、優秀共產黨人的形象,也塑造了崔小超勇挑重擔的新時代泰山“挑山工”形象,增強了作品的藝術感染力,舞劇《挑山》一經演出,就得到了廣泛強烈的反響,具有很強的啟迪和教育作用。
(二)醍醐灌頂,登高望遠——認識功能
舞劇藝術表演從策劃到演出融入了多種藝術形式,離不開每一個環節的協調與配合。舞劇《挑山》體現了綜合藝術的特征,政治高站位中蘊含著豐富細膩的情感,把舞蹈動作與現實題材融為一體,精煉的舞蹈動作體現了作品的內在價值,現實題材又增強了舞蹈動作的藝術表現力,不僅可以擴大觀眾視野,增加閱歷,而且可以提升他們認識生活和評價生活的能力。通過欣賞舞劇《挑山》,人們可以感受到生活在我們社會主義大家庭的溫暖,感受基層社區黨員干部無私奉獻的“挑山工”精神,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為舞蹈作品創作提供了新思路和新素材。
(三)引人入勝,心曠神怡——觀賞功能
舞劇《挑山》主題明確,通過多種藝術手段和表現方式,從情感上引起觀眾的共鳴。在舞臺表演中,運用虛擬的空間和道具,突出人物形象,以人代景,展示出新時代“挑山工”腳踏實地、扎根群眾、為人民服務的精神,體現了現實主義特征。導演根據劇情的發展,營造不同的環境,通過生動真實的表演吸引觀眾的眼球,抓住觀眾的心理,以飽滿的熱情和激情投入演出中。與此同時,舞劇《挑山》來源于人們的現實生活,取材于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人和事,通過大量的生活矛盾和現象,表現出基層社區黨員干部身上特有的“挑山工”精神,更加符合人們的觀賞視角,提升了舞劇的觀賞功能,更加富有時代特色。
四、舞劇《挑山》“挑山工”精神的現實性內涵折射
(一)聚焦一:無微不至·“為人民服務”精神
舞劇《挑山》取材于社區身邊感人肺腑的真實故事,那種符合民生且接地氣的無微不至,正是貼近生活,滿足當代人民需求的情感表達。“以事觀情、情為人物、情為重、情動于中”,正是于細瑣故事中表達,才更加體現出為群眾辦事的細致入微,表達出最為撼動的“為人民服務”的現實主義。舞劇《挑山》中講述的是在泰山腳下錦繡社區里陳翠和崔小超的故事,他們是社區的頂梁柱,廣場舞大媽的擾民需要她們去解決,老大爺拉扯著母親早亡抑郁在家的孫女,他們也要定期去慰問探訪老小,甚至小夫妻因為房頂漏雨而產生爭執,他們也要周旋其間,四處奔波,協調關系。兩位基層社區人員以無私奉獻的大愛精神,詮釋著“為人民服務”的現實精神,在無微不至的平凡事中感動著群眾,讓群眾更加便利的生活,體現出社區工作者把根扎在人民群眾中,全心全意、默默無聞地表達出溫暖人性與現實情懷的精神面貌。
(二)聚焦二:請自隗始·“共產黨員”精神
舞劇《挑山》展現著廣大黨員干部的自覺請命與帶頭引領的使命與擔當,他們勤勤懇懇,自愿作為帶頭人,勇作開路先鋒,樹立了基層社區干部、優秀共產黨人的崇高形象,體現出黨員的精神厚度,也彰顯了舞劇《挑山》中共產黨員的現實信仰。聚焦到劇中,陳翠與崔小超都是優秀的共產黨員,他們務實,溫和而堅定,他們因為過度操勞而無暇顧及家庭,他們舍小家為大家,陳翠做夢甚至都掛念著那些在崎嶇不平的道路上艱難跋涉的挑山者們,于是她身先士眾,走在群眾前頭。然而,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基層黨員干部陳翠、崔小超晝夜不停地超負荷工作,帶領著社區志愿者奔波忙碌,筑起一道擔當作為的“防護墻”。黨員干部陳翠不堪重負倒在了一線,為人民身先士卒,噩耗傳來,陳翠離世,崔小超悲痛不已,驟然成長,往事點滴歷歷在目,斯人音容宛在耳畔眼前,于是他毅然接下黨員干部陳翠的衣缽,不計報酬,不論生死,踐行初心使命,展現責任擔當,小超面向黨旗莊嚴宣誓,用自己的血肉之驅筑起護佑人民健康的堅固長城,“我志愿加入中國共產黨”,在祖國和人民需要的時刻,黨員從不會缺席,詮釋著“我是黨員,我先上”的無畏擔當,學習優秀黨員,傳承榜樣精神,激發著人們保衛家園的現實情懷。
(三)聚焦三:偉大復興·“時代建設”精神
時代建設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行動指南,而時代建設離不開中華民族每位同胞的辛勤付出。新時代少不了勇挑重擔的時代建設者,在高度的政治站位上,將為時代建設的挑山夫與當今社區的“挑山精神”相結合,歌頌那種埋頭苦干、永不懈怠的優秀品格,在走基層干實事中奮斗新時代,勇擔新使命,恪守時代脈搏,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舞劇《挑山》中,人們因為疫情躲進家門,不畏生死的運送物資的挑山工便是為新時代建設做貢獻的人員真實寫照,“危難之際見精神,難事之中看擔當”,他們是時代建設者,他們為新時代添磚加瓦,讓顆顆初心在新冠疫情的洗禮中更加通透,練就出“風雨不動安如山”的從容氣魄。“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堅守住最后一公里,才能撐起社區的明天、中國的希望。疫情的陰云慢慢消散,微風不燥,時光安好,舞劇《挑山》中眾人走出緊閉的門戶,面對萬家燈火,凝望遠處星辰,陳翠和挑山者的身影一同站在那通往山之巔峰的路上,勇毅又篤定。而新時代、新氣象、新作為,萬眾一心,沒有翻不過的山,心手相牽,沒有跨不過的坎兒,我們要乘勢而上,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而繼續奮斗。
五、結語
舞劇《挑山》通過舞臺藝術,運用現實生活和主題形象,進行大膽的嘗試和探索,把焦點集中于小人物和瑣碎的事情上,運用隱喻的方式,把泰山“挑山工”精神蘊含其中,以至情至真的故事情感、堅定不移的政治信仰沐浴著我們這一代中華兒女的靈魂,教會我們善良果敢,在平凡中鑄就高尚,以強烈的時代性與現實性中突出社會意義。
這部當代現實題材舞劇勾勒出一幅萬戶百態、煙火人間的畫卷,營造出老百姓能夠“看得懂、體會深、感悟透、接地氣”的視覺盛宴,以現實主義精神來打動人民,歌頌黨員。以小人物見大情懷,以當下實事來貼近生活,將藝術與身邊的人距離拉得更近,將生活事象“舞蹈化”,表達敘述性更強,人物脈絡清晰可見,四個不同時空的情感于同一時間噴涌而發,并將現實生活與主題形象這兩條線交織、發展、升華,感人肺腑,催人淚下,撼動人心中最為柔軟的那處凈地。
在中國共產黨篳路藍縷的百年征程下,賡續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血脈,在新的歷史時期中,我們要踐行初心使命,向優秀共產黨員看齊。學習“挑山工”精神,泰山壓頂不彎腰,“快活三里”不逗留,不松勁、不停步,規范自我行為,深知肩頭重任,堅定理想信念。我們作為新時代青年,更要堅定理想信念,志存高遠,腳踏實地,做好身邊事,助人為樂,勇做時代的弄潮兒,在實現中國夢的生動實踐中放飛夢想,在為人民利益的不懈奮斗中書寫人生華章,堅持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
參考文獻:
[1]馮雙白.現實題材舞劇創作的難點及突破點——評佟睿睿新作《到那時》[J].藝術評論,2021(05):7-13.
[2]全先鋒,紀翔.新時代中國舞劇創作的現實性速寫[J].尚舞,2021(07):72-73.
[3]馮雙白.現實題材創作的“劍膽”和“琴心”——評大型史詩歌舞劇《大地頌歌》[J].文藝論壇,2021(01):4-6.
[4]劉青弋.現實題材舞蹈創作與中國當代舞建設[J].當代舞蹈藝術研究,2020(04):27-43.
[5]馬小然.現實題材舞劇創作的困境與思考[J].黃河之聲,2020(05):124-125.
[6]于平,王小京.現實題材也是舞劇創作的一條“天路”——國家大劇院原創民族舞劇《天路》觀后[J].舞蹈,2019(03):44-51.
[7]慕羽.現實題材舞劇之“真”——評當代舞劇《記憶深處》[J].中國文藝評論,2019(04):100-106.
[8]馬巍.中國當代現實性舞劇《尋》的藝術創作研究[J].戲劇之家,2018(20):129.
[9]史軍.現實生活題材的舞劇立意與結構初探——以舞劇《奶奶的信》為例[J].藝術教育,2017(Z2):251-252.
[10]郭田.從舞劇《冬古拉瑪情》看現實題材舞劇的創作[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15(01):4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