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榮杰
摘要:科學有效的語文教學方式可以促進和提高學生的素質涵養,還可以讓學生更加深入的了解中國悠久的語言文化。小學階段的語文啟蒙是學生教育必不可少的一個過程,在進行傳授語文知識的時候,教師應該采用能夠激發學生興趣的教學手段,讓學生對文本閱讀產生探索的欲望,以此來鞏固和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讓學生自發的進行閱讀體驗,以此來提升語文教育的效率和質量。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文本閱讀興趣;教學策略:
引文:
很多教師的主觀意識過于強烈,他們忽略了小學生自身的理解力,用灌輸式教學法,讓學生聽之任之。雖然出發點在于讓學生獲得全面的指導,但是不利于學生形成自主創新意識,也泯滅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在新課改背景下,語文教學要與時俱進,改變灌輸式教學法,比如學生在文本閱讀時,如果能抱以濃厚的興趣,會使閱讀的過程更加有效率,對文本內容也會有更深的體會,也能夠讓學生在積極的學習狀態中了解作者傳達的情感。反之,如果學生閱讀過程比較機械,閱讀效果十分不理想。因此,當今教學者都需對學生文本閱讀興趣引起重視。
一、為何語文教學難以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
1、教師并未將文本閱讀作為教學的主要環節
大部分教師都認為小學就是用來打基礎的階段,這種想法本無可厚非,但是這種認識往往會讓教師選擇不太合適的教學方法。為了讓學生盡可能掌握知識,教師習慣把文章拆解開來逐句逐段分析,這樣的方式對提高學生成績有一定幫助,但是卻讓一篇文筆優美、內涵豐富的文章變得支離破碎。分解文本的教學方式能夠幫助學生提高基礎能力,但是對培養他們的綜合素養沒有什么幫助,也很難讓學生感受到閱讀文本的樂趣所在,實際上還是教師對文本閱讀缺乏重視,沒有真正在課堂教學中落實。
2、沒有為文本閱讀教學創造合適的條件
雖然小學階段學生所學的都是基礎內容,然而小學生也難以避免升學考試這一重要事項,課堂教學的時間仍然稍顯緊張,這就使得文本閱讀的教學時間捉襟見肘。對于學校來說,為了有效落實文本閱讀教學,應該給予教師靈活分配教學時間的空間,方便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同時,學校也應積極為教師提供文本閱讀教學的資源,防止資源匱乏影響相關教學活動的開展。
二、在小學語文文本閱讀教學中激發學生閱讀興趣的有效策略探究
1、聯系生活實際,做好課前導入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嘗試運用新的教學法,為學生構建更加優質的學習氛圍,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進入情境之中,對將要學習的內容產生濃厚興趣。同時,在情境之中,學生會萌生如臨其境之感,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更好地感知作者傳達的思想和情感,讓學生的閱讀效果更加理想。
例如:在教學《觀潮》這一課的時候,教師要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可以構建如下情境:“‘八月十八潮,壯觀天下無。’千百年來,錢塘江以奇特卓越的江潮吸引了無數游人、看客,同學們,你們有沒有領略過錢塘江大潮的風采呀?你們想去看看嗎?”對于大部分學生來說,旅游是十分有吸引力的,所以他們很快就發表了自己的見解,有的在說:“真可惜,我還沒有去過!”有的在說:“真想去看一看呀”……課堂氛圍頓時可以活躍起來。于是,教師要把握時機,展示了一段音頻:大潮來時的聲音。同時拋出了引導性的疑問:“同學們,你們聽到了什么?仿佛看到了什么?”這時候學生興趣高漲,并且會紛紛發言。片刻后,教師順勢引申出本節課的內容:“同學們,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領略’壯觀的錢塘江大潮吧!”就這樣,一節課在教師的引領下有序展開了。
2、創設良好的閱讀情境,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良好的閱讀情境能促進學生快速進入積極的閱讀狀態中。教師在設計導語時,要結合學生的心理特征,設計的導語內容要充滿童趣,同時還可以添加生動的表情和肢體動作。
例如:在講解《長城和運河》時,教師可以運用語言營造閱讀情境,使學生置身于活躍的思維狀態中,如此能提高他們對文本閱讀的積極性,還能夠產生在文本中查詢答案的動力。這些舉措可以有效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對提高學生語文素養有積極的幫助。閱讀以文字為主,學生要想體會閱讀的精髓,需要在閱讀文字時借助自身的理解力進行想象,所以教師要采取科學的策略,幫助學生提升想象力。文本閱讀的特征之一在于具有遣詞造句之美,同時也具有音律美和語言美,而朗讀的過程能夠加深對文字的理解,所以教師可讓學生通過朗讀提高對文字的解讀能力,讓學生充分感悟文字閱讀的魅力,對學生融入閱讀情境都有良好的效果,
3、引導學生對文章細節進行深入研讀
任何一篇文章中都有很多可研究的內容,在教學工作進行時,為確保總體的教學成果,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文章中的各個細節加以深入研讀,使學生可以在文本精讀和細讀的過程中獲得關于文本中的關鍵信息,掌握文本中的關鍵詞句和表達手法、表達技巧,提升整體的閱讀效率。傳統的文本閱讀中,教師對文本閱讀的重視度不夠,更多的采用的是粗放的教學方法,在這一教學方式下,學生無法在長期的教學過程中掌握對應的閱讀技巧,因為對閱讀方法和技巧的掌握不夠,導致學生無法從閱讀中掌握教學的內涵,長期下去將導致學生喪失對教學的熱情。因此,當下的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文章細節加以深度研讀,對文本中的每一個關鍵詞和關鍵句都加以詳細分析和品位,引導學生進行字詞句的全面鑒賞。
例如:在小學語文的《落花生》和《白鷺》的教學中,這兩篇文本都是針對事物的描寫,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文本閱讀時,可以通過對事物描寫方法的相似之處和不同之處加以對比,以此來掌握關于自然界中萬物的表達手法和技巧,在引導學生把握文章內涵的過程中,也同步幫助學生積累了一定的語言表達技巧。總之,教師在文本閱讀教學的過程中,為提高總體的閱讀教學成果,都應該對文章中的各個細節加以深入分析,通過細節分析來引導學生一步步把握文章的主旨和內涵,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使得學生在面對一篇文本時,可以通過粗讀、細讀和精讀等反復多次的閱讀來提升閱讀水平。
結語:
在當前教學工作中,文本閱讀已成為教師開展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策略與途徑,對提升小學生閱讀能力而言意義重大。因此,教師應在教學中著重激發小學生對該策略的學習興趣,并采用有效途徑落實文本閱讀教學。此外,還需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性與自覺性,使其自動落實語文閱讀學習工作,從而為之后的專業化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陶英.激發文本閱讀興趣策略在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的應用探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8(4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