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文靜
摘要:鄉土文學能夠培養學生對鄉土文化的情感,同時也是學生進行寫作的靈感來源之一。在迅速發展的社會中,學生越來越缺少對故鄉的回望和對自然的觀察,在面對鄉土文學閱讀和寫作時,往往出現無法體會作者情感、寫作內容空泛的現象。因此,語文教師必須尋找將鄉土文學與作文練習相結合的教學路徑,以促進學生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的提升。
關鍵詞:鄉土文學;高中作文;教學策略
引言:
鄉土文學出現于上世紀二十年代,該時期鄉土文學的內容主要以鄉村生活為主題,表現農民的疾苦生活。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進步,鄉土文學的內涵也更加豐富。鄉土文學逐漸演變為一種用民族化的敘事和寫意形式來表現某個地區的鄉土人情,傳導民族化審美情趣的文學形態。鄉土文學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特別是身處于鄉村的學生。高中階段是學生世界觀和方法論形成的重要時期,該階段教學中,教師將鄉土文學與寫作教學相融合,能夠讓學生形成多元的審美趣味,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一、深度解讀教材文章
鄉土文學在寫作手法和語言表達上具有獨特性,部分鄉土文學中會涉及方言,方言能夠更加直接地表達人物的性格,貼近人物角色。而部分文章除了方言,還具有比較深刻的時代背景,語言比較晦澀[1]。這在某種層面上,給學生進行自主閱讀形成了一定的干擾或者是增加了一定的理解難度。因此,教師就應該充分發揮教師個人對于學生學習的引導作用,引導學生對教材課文進行深度解讀,充分利用教材的鄉土文學資源,加深學生對鄉土文學的理解。
高中教材中收錄了魯迅、孫梨、沈從文等你名家的作品,其中必修的篇目有魯迅的《狂人日記》、《祝福》、《阿Q正傳》、《藥》;沈從文的《邊城》和孫犁的《荷花淀》以及鐵凝的《哦,香雪》等等,選修的篇目有陳忠實的《白鹿原》、何士光的《鄉場上》、蕭紅的《呼蘭河傳》、梁斌的《紅旗譜》、張承志的《北方的河》、路遙的《平凡的世界》以及莫言的《紅高粱》等等。教師應將這些名家名篇進行充分利用,具體的教學方法可以采用比較法,將兩篇文章進行類比和分析,通過比較和歸納,使學生回顧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鄉村文學知識點的重構,提升學生的分析鑒賞能力,從而增強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水平。例如,教師可以將同為魯迅作品的文章進行對比,使學生把握魯迅對于人物特征的寫作手法,啟發學生形成個人鄉村文學的寫作風格。比如將《祝福》和《孔乙己》作為一組對比,《祝福》的主人公是受迫害于封建迷信的祥林嫂,而《孔乙己》的主人公是深受舊時代思想影響的孔乙己,兩者都是長期被封建禮教壓迫的中國人的縮影,然而在具體的內容表現上,祥林嫂和孔乙己卻又具備不同的心理特征。教師通過對兩篇文章的對比和剖析,能夠讓學生深入了解魯迅的文章內容,也進一步掌握了鄉土文學的特點,有利于學生的寫作能力提升。
二、增加個人知識儲備
語文教師的專業素養直接影響了其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語文教師如果缺乏對于鄉土文學的知識儲備,學生的鄉土文學寫作也可能會受到負面影響[2]。因此,高中語文教師應該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秉持探索和鉆研的職業素養,拓寬個人的鄉村文學知識儲備,調整和轉變傳統的寫作教學模式,形成個人的教學特色和科學的教學方法。鄉土文學具備的價值不僅僅停留于文學審美層次,還在于中所具備的哲學、宗教、藝術以及歷史內涵,它表現了文學大家對于中華文化的理解和對人生百態的思考,具備強大的德育和智育教學價值。
教師在意識層面首先要掌握鄉村文化的價值,加強個人對于鄉村文化的重視。而在行動上,教師則可以采用對鄉土文學進行整合,歸納出特性的方法進行知識積累,對哲學、美學、心理學以及宗教等方面也需要涉獵,做到知識儲備橫向拓寬和縱向加深。教師通過以上的方法,能夠逐漸成為跨學科型教育者,適應了時代背景之下的教育要求,教師能夠為學生樹立一個良好的學習榜樣,同時,教師的鄉村文學知識儲備增加,也有利于教師優化鄉土文學寫作教學設計,教授給學生更佳的寫作手法和技巧[3]。例如,在人教版的教材中多次涉及魯迅的文章,高中學生在對魯迅文章的理解上普遍存在理解不透、停留在表面的問題。因此,為了有效開展對魯迅文章的授課和講解工作,高中語文教師就應該加強對魯迅文章的閱讀,理解魯迅的寫作特色和性格特征。比如,語文教師可以選擇在課余時間閱讀魯迅的作品集《華蓋集》、《二心集》、《三閑集》以及《南腔北調集》等等,感受魯迅筆下的各種人物特點,掌握魯迅獨特的寫作手法,以此來提升個人的鄉土文學素養,追求對學生更高層次的鄉土文學講授,從而設計出適應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將鄉土文學與寫作教學相結合的教學策略。
三、重視學生社會實踐
教材中設置的鄉村文學經典篇目是有限的,可能無法滿足高中學生對于鄉土文學進一步探究的需求。同時,課堂的教學時間也往往被應用于教材課本重難點的講解,教師可能很少有時間和精力去開展鄉土文學的拓展性閱讀,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學生進一步了解鄉土文學,不利于學生鄉土文學寫作水平的提升。因此,教師應該為學生提供接觸鄉土文學或者加深鄉土文學理解的平臺,使學生能夠充實個人對于鄉土文學直接或者間接的知識經驗,為學生鄉土文學創作奠定良好的前提和基礎。
具體教學方法為,教師引導學生細心觀察個人生活中的事物,引導學生將鄉土文學思維與生活實際相結合,激發學生對鄉土文學的興趣[4]。另外,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參加有關鄉土文學的演講比賽、故事會以及作文競賽等等,使學生通過多種形式了解鄉土文學。總而言之,除了引導學生廣泛閱讀鄉土文學作品外,教師還需要引導學生留心個人身邊的鄉土文化,形成個人獨特的理解和感知,鼓勵學生進行鄉土文學的創作,以對鄉土文學的認知指導社會實踐,又以社會實踐促進對鄉土文學的認知,使學生的知識與行動之間建立起有效互動的聯系。例如,在人教版的教材中,設置了《平凡的世界》小說的部分內容。《平凡的世界》講述了以孫少平為代表的社會各階層人物在大時代歷史進程中的成長與奮斗。通過該部分內容的講解,教師可以總結出幾個關鍵詞作為學生社會實踐的主題的,比如“文革”、“平凡”和“奮斗”等等。以“奮斗”這一關鍵詞為例子,學生在了解了主人公奮斗的精神品質過后,應該有意識地尋找個人身邊那些普通的但是依然堅持奮斗的人物,發現普通人身上的善與惡,積累個人身邊的習作素材。教師還可以將“奮斗”作為寫作競賽的主題,使學生在具體的寫作練習中,把握鄉土文學的寫作特點。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鄉土文學對于學生的情感認知以及能力培養都具有重要意義。高中語文教師必須結合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將鄉土文學與寫作教學進行有機結合,促進學生鄉土文學理解的同時,增強學生的寫作能力。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應該增加個人的知識儲備、深度解讀教材文章、重視學生的社會實踐,提高個人的專業素養并且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培養學生對鄉土的情感,激發學生鄉土文學創作的熱情。
參考文獻:
[1]張敏;王曰美.鄉土文學中的方言書寫在語文教育中的價值探析[J].現代語文,2019,(05):171-175.
[2]單小芳.混合式教學在項目閱讀教學中運用摭談——以蘇教版“鄉土文學”為例[J].語文教學與研究,2021,(01):47-50.
[3]劉均偵. 牢記自己的"根"——鄉土文學走進語文課堂[J]. 語文教學通訊, 2020(12):2.
[4]李熠. 鄉土小說《邊城》的課堂教學改革初探[J]. 蚌埠學院學報, 2012(02):9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