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
摘 要:本文結合國家新一輪課程改革實施的背景下,從開展探究式教學活動的指導思想;開展物理探究式教學活動的途徑;開展探究式活動應注意的問題等幾個方面討論了探究式教學方法與傳統教學方法的區別,突出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探究式教學方法的優點,以及探究式教學活動彌補了應試教育的不足及其必要性和重要性,體現了學生為教育主體的認識。開展的探究式教學活動。
關鍵詞:探究式教學?新課程改革?指導思想?途徑?問題
引言
當教育工作者看到或聽到“探究”這個詞時,[1]許多人想到的是一種教學和學習科學的方法。美國1993年出版的《科學素養的基準》和1996年發布的《美國國家科學教育標準》里所出現的“探究”,也是這種教學和學習科學的特殊方法,稱之為探究、探究式教學或探究式教學。”[2]
探究式教學的重要意義[3]就在于它對素質教育、創新教育以及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當前,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正倡導學生采用“自生、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針對教育現象中暴露出的種種不足,我國開展了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將“科學探究”列入與“知識”同等重要的地位,指出“科學探究既是物理課程的目標,又是物理課程的重要內容”,科學探究在我國基礎教育中終于被提到一個極為重要的地位。[4]
1.開展探究式教學活動的指導思想
傳統教學中的“滿堂灌”的教學方式幾乎成了現在的教育教學方法主要手段,而現在人們的觀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也越來越被大眾所接受,因此開展探究式教學也備受關注,下面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談談。
1.1.突出以學生為中心的主體地位,著眼于學生的自身發展。
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地位無法替代,在學生的學習生活中,學習方式主要存在接受和發現兩種,在接受的學習過程中,知識是先賢們以經驗、總結的直線形式呈現在書本上,學生只是知識的接受者。在發現學習中,學生是知識的發現者,兩種教育方法各有千秋,都有其存在的價值,但前者主要是突出和強調掌握和接受知識,僅學到書本上的知識,過分強調模仿和記憶,忽略了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熱情和樂趣,不利于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而實施探究式教學,它主要著眼于學生的發展,而不局限于知識的傳授,是發現學習方式的繼承和發展。例如,在“研究影響液體蒸發快慢的因素”教學時,我們選擇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方式,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先猜想影響因素,再設計實驗方式和途徑,然后進行實驗,最后填寫實驗冊。學生提出了溫度、天氣、液體表面積、表面空氣流動快慢、液體的質量、體積都能影響液體蒸發的快慢等許多猜想,教學活動全過程中充分體現了學生主體特征,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1.2.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教師要樹立教會學生學習比教給學生有限的知識更重要的教育觀念。
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教師應教會學生以有限的知識去獲取新的知識,也即是以舊知識為載體,去研究、發現新的知識。“興趣、思維、能力”是教學指導思想的基本出發點,通過探究式教學,讓學生學到會學善思的好本領好習慣,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使學生見物識理、以物教理、制物證理,促進學生全面的、可持續的發展。
2.開展物理探究式教學的途徑
在新時代下開展探究式教學有著諸多的優越性,那么在中學物理教學中,開展探究式教學,有什么具體的途徑呢?我們就從以下四方面進行討論。
2.1.通過探究式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培養他們學習的自信心和積極性。
曾有教育學家指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于興趣”。[5]可見,興趣在教學中對教學活動有巨大的推動作用,興趣是人們力求認識某種事物和愛好某種活動的傾向,如果學生一開始就對某個事物、事件不感興趣,那么他就不會積極地去思考、去探索、去研究事物之間的聯系與區別,這對教育工作者要達到他的教學目的是有害而無利的。例如:在初中物理課本中的引言部分,由于學生剛剛接觸物理,在教學中我以“小電風扇”“小發報機”“吸盤掛鉤”等小實驗引入新課,即激發學生的興趣又調動了學生的參與性,為今后的物理教學提供了積極的因素。
2.2.通過探究式教學,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和創新精神。
當今世界知識經濟飛速發展,創新成為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導力量與重要源泉,而物理學始終站在科學前沿,推動技術的進步與創新,極大地影響了社會和經濟的發展。[6]從中使我們認識到,物理教育是科學素質教育的搖籃,對創造性學生的培養,實現人才培養目標起著重要的作用。探究式教學不僅使學生獲得了知識,而且還培養了學生的知識創新能力、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敢于創新的科學探索精神。
2.3.通過開展探究教學,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探究式教學整個過程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即從直接思維到邏輯思維,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通過發現問題—提出假設—解決問題這一基本途徑,使學生由淺入深地掌握物理概念和規律。其中,探索是教學的核心部分,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引導學生進行實驗、觀察、研究、驗證知識遷移等探索活動,讓學生更牢固地掌握物理規律和概念。
研究導體中的電流跟哪些因素有關時,可由生活經驗猜想電流可能與電壓和電阻有關系,再由學生設計并提出實驗方案,在學生分組實驗時互相探討,教師巡查時進行指導、點撥,最后,得出結論:導體中的電流跟導體兩端的電壓成正比,與導體的電阻成反比的規律,整個探究過程中,教師要做好引導者、組織者的關鍵作用,使學生具有啟發性和創造性。
2.4.通過探究式教學,注重對學生進行因材施教和個性化的教學。
在現代的教學形式中,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已經確認,教師作為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領導者地位已經確立。在面向全體學生實施探究式教學的活動時,切不可采取“一刀切”的做法,[7]所以,不能只重視少數“尖子生”的培養,要始終堅定“每個學生都能成功”的信念,充分發揮每一個學生的最大潛能,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在活動中有所收獲,并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提高。
3.開展探究式教學應注意的問題
探究活動的組織和對學生探究能力的要求,要循序漸進,由簡單到復雜,由部分探究到經歷較為完整的探究過程。
3.1.精心組織探究活動。
學生的探究始終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執行,教師要重視、總結探究活動中的各個環節,精心引導,要依據教學大綱、教學目的,確定具體的、有針對性的學習目標、學習重點和難點,以基礎知識為載體,以培養能力為主線,創設探究性問題,保證探究活動的順利進行。[8]實踐是探究式教學的靈魂,實施初中物理探究式課堂教學,必須加強實踐探索活動,讓學生圍繞研究的問題,在實驗、觀察、統計、讀書、查閱資料、搜集信息、訪問、調查、分析現象和數據等大量實踐、探索活動中,豐富感性認識,訓練、提高實踐能力。
3.2.充分發揮教師組織者的作用。
物理學探究活動的開展,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去適應新形勢的變化,教師應改變自己在教學過程中的傳統角色,在物理探究活動中,與學生同研究,教學相長、不斷豐富自己,使學生在探究活動過程中去學習知識,學習方法,學會研究,這是艱苦而有意義的工作,作為教育工作者應克服這一心理障礙,發揮積極作用。探究式教學以發展學生個性、培養創造性人才為目的。[9]因此,初中物理探究式課堂教學,必須保證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學生主體特征,使學生在教師的組織、指導下,獨立思考,自主實踐,主動學習。
3.3.在探究式教學中,應重視過程,不要只看結果。
在物理探究活動中,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己去探究、探索問題,不應用會不會做,或做對做錯來區分不同的學生,而應重視學生研究問題的深度。[10]由于學生之間的差異,結果會有差異,甚至出現相反的、錯誤的結論,教師在這個過程中應不失時機地給予點撥,不包辦代替學生去完成任務,要讓他們獨立去完成任務,訓練他們的創造才能。
4、結 論
進行探究式教學后調查統計:
對學生的調查:①學生對 “探究式教學”的態度:很喜歡41人,占34.2%,喜歡68人,占56.7%,能接受11人,占9.2%,不喜歡0人;②學生完成作業的時間、作業量:明顯減少57人,占47.5%,略有減少50人,占41.7%,略有增加11人,9.2%,明顯增加2人,占1.7;③實施探究式教學后學生是否養成預習習慣:已養成67人,占55.8%,有時預習51人,占42.5%,基本不預習2人占1.7%;④通過探究式教學對教材內容掌握情況:完全掌握35人,占29.2%,基本掌握56人,占46.7%,有部分疑惑29人,占24.2%,基本不會0人;⑤學生通過探究式教學練習的有效性:有效86人,占71.7%,基本有效34人,占28.3%,無效的0人。
對家長的調查:①是否了解探究式教學:聽孩子講70人,占58.3%,家長會47人,占39.2%,校訊通3人,占2.5%,沒聽說過0人;②完成作業的時間:明顯減少50人,占41.7,略有減少59人,占49.2%,略有增加10人,占8.3%,明顯增加1人,占0.8%;③對探究式教學改革的看法:很有必要73人,占60.8%,沒有必要0人,都可以47人,占39.2%;
通過一年的實踐教學表明,學生和家長對于探究式教學法都很歡迎,它以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培養創造能力為主導方向,在多方幫肋學生掌握感性材料的基礎上,從中探索奧秘,發現規律,然后經教師歸納點撥,使學生的認識中感性上升到理性,從現象深入到本質,進而獲得知識。
探究式教學是對原來物理教學方式的一個補充,不是完全取代,不是每節課都要進行探究式教學,它是物理教學過程中的一種新的形式,有助于發展學生對科學技術的興趣和愛好、有助于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有助于促進學生的自主性發展,從而達到素質教育的目標,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打好基礎。
面對教學改革和新課程改革的實施,教師應提高自身素質,轉變教育觀念,使探究式教學活動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培養學生主動學習、合作學習,并學以致用。[11]這樣,學生在構建知識體系的同時,學生的獨立性、適應性和合作性得到了發展,能動性和創造性能力得到了發展和充分體現,這是應試教育所不及的。
參考文獻
[1].文森、鄧金洲主編郭長江著《新課程物理教與學》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P22-38
[2].[美]國家研究理事會著《美國國家科學教育標準》,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9、2003年版.P107-108
[3].鐘啟泉等主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華東師大出版社2001年版.P3-15
[4].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師大出版社2005年版.P8
[5].葉一舵.心理學教程[M].廈門大學出版社.P36
[6].麻曉春.中國教育報[N]2003-5-20.P3
[7].任長松.探究式教學18條原則[M].P16
[8].閻金鐸.物理課程論[M].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12.P31
[9].李毅紅.創造力的培養[M].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P7
[10].任長松.課程的反思與重建——我們需要什么樣的課程觀[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7.P51
[11].靳玉樂,宋乃慶,徐仲林等.新教材將會給教師帶來什么——談新教材新功能[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7.P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