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嫩江市職業技術教育中心學校 李洪雷
我國高中育人的目標是“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熱愛社會主義祖國和社會主義事業,具有為國家富強和人民富裕而艱苦奮斗的獻身精神,掌握必需的文化基礎知識和素養。”新時期高中教育擔負著為國家培養專業技術人才和高素質勞動者的重任,這個時期又是最容易受到不良思想侵蝕的一個階段,學生會出現一個特殊的心理期。隨著當今新課程改革項目的不斷推進,教師科學合理地開展教育管理工作,會對學生的學習和生活起指導作用。
高中階段的學生需要教師的正確指導,科任教師不僅教授知識,還要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在目前的教學中,科任教師的工作素養仍然相對薄弱。教師和學生每天接觸最多,學生在課上和課下都可以從教師身上學習很多的知識,尤其是教師的人品,對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道德觀的影響十分重要。有些教師認為德育工作是政治教師的事情,自己負責教好本學科內容就可以了;有的教師懂得對學生滲透德育的重要性,可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質還沒有很好形成,用自己錯誤的價值判斷,教會學生錯誤的價值選擇,反而適得其反,這些現象無疑對當前德育教學的發展非常不利。
一些科任教師掌握的德育工作方法相對過時,沉迷于老式的說教,缺乏一定的創新性,難以適應時代的變化。傳統的德育教學模式不能指導學生更好地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只能被動地接受知識灌輸。如果這樣下去,學生會對德育產生消極情緒,失去學習興趣的高中生很難投入到德育學習中,導致德育教學效率降低。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很難在教師的指導下產生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念,這對學生的未來發展極為不利。
隨著當前社會環境的不斷變化,教育環境也在發生變化。科任教師采用一系列方法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和能力后,需要立即考慮德育工作中的內容更新,以滿足當前社會發展的需要,使學生的學習能力得到提高。當然,科任教師仍需遵守德育課程提綱,在實現德育基本目標的基礎上,更新當前高中生德育的內容,以便更好地確保德育的順利發展。
科任教師應注意日常班級教學秩序,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以細微的方式進行道德素質的培養。如教師可以關注社會上關于好人好事的新聞,收集并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通過多媒體設備向學生展示,或者制作印刷材料分發給學生,以便學生可以更好地感知,其中包含的道德價值使學生能夠進一步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質和個人修養。隨著高中班級德育工作內容的不斷豐富,學生的文明生活習慣將得到平穩發展,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成為好學生并遵守學校紀律,做遵守法律的好公民。
新的課程改革完全推翻了歷史傳承的傳統教學機制,著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探索能力,將教學重點放在學生群體身上,加強學生的道德教育學習活動。科任教師的熱情可以鼓勵學生有意識和積極地學習,達到熱愛學習的程度,建立自己的個性化學習模式。在高中教育實施新課程改革后,教師應根據自己的學習能力和基本條件,在進行德育工作時注重學生的潛能,將學生作為學習活動的主要組成部分,開展有針對性的教學工作。高中生正處于凍結框架式生活和智力素養建設時期,在正常的學習過程中不可避免會發生錯誤。學生犯錯之后,教師不應簡單地對學生進行批評和指責,應找出犯錯的原因,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使學生獲得積極的轉變。使學生了解錯誤并不可怕,關鍵是當意識到自己做錯時,應立即糾正自己的錯誤和行為。營造和諧宜人的課堂教學氛圍,讓學生在學習時心情輕松愉快,樹立高尚的道德品質。
德育的有效性不僅體現在對學生的接受上,還要指導學生將知識與生活結合起來,確保學生能夠將理論運用到生活中,從而樹立正確的觀念。科任教師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時,必須突破傳統,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增強學生對學習道德知識的興趣,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如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給學生分配一個小任務,并讓學生對父母的辛勤工作表示感謝。在這樣的實踐活動中,學生產生尊重父母的思想,道德素質教學也會很有成效。通過實踐活動,學生可以將知識、理論和生活彼此結合起來,完全參與到教師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中,更好地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教學中要厚植愛國主義教育元素,實現教學效果的最優化和提高教學的時效性,挖掘課程資源,提升知識點立意、滲透愛國主義教育元素。要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首先要讓學生明確自己愛的是什么樣的國,國是如何發展的,國的未來在哪,對學生進行國情、國史和黨史教育。國情、國史和黨史教育滲透在各個學科中,在課本現有資源不足以滿足教學需要的矛盾中,一定要統籌兼顧,適時拓展。習近平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我國的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一論述進一步詳細講解了我國現階段的基本國情,基于教材,又突破教材,挖掘資源,提升學生的知識素養。
教學內容的豐富和發展無疑為教學厚植品德教育奠定了基礎,打下了地基。傳統的教育教學手段就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相結合,在課堂的主陣地中,科任教師努力實現課堂效果的最優化。然而,時代在發展,學情在改變,科技在進步。傳統的課堂教學已經不能滿足學生和教師的需要,單獨的講解無法達到教學效果的最優化。教學中一是用現代科技手段實現課堂教學效果的最優化,二是將課堂視野轉向課外。課堂內多媒體的使用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每節課的前2 分鐘,觀看一個愛國主義小視頻,聽一首愛國主義歌曲,背一首愛國詩篇都是非常好的教學方法。課后,引導學生去博物館、黨史館、烈士紀念碑參觀,通過這些活動,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熱愛自己的祖國。
一位教育學家說過:“誰放棄了家庭教育,誰就葬送了孩子的前程;誰贏得了家庭教育,誰就贏得了孩子輝煌的未來。”家庭教育對一個人的成長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學生的品德教育不能丟掉家庭教育這個重要陣地。文化對人的影響具有潛移默化和深遠持久的特點,優秀的家校氛圍,會耳濡目染地培養學生的能力,陶冶學生的情操。所以,一定要抓住家庭環境這個重要資源。課后參觀作業可以要求家長和學生一起完成。一些愛國的視頻、素材可以發到家長群里一起學習,如今年的新冠疫情,未改版的教材中并沒有這個素材,但是,有一個時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知識點是一脈相承的。抗疫精神體現了對祖國的熱愛,對國家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更再一次證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唯一正確的道路。教師可以通過家長和學生在抗疫中的表現、做法和態度等方面加以引導。
德育滲透從來都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學生的愛國思想情感、價值觀取向情感也一定要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高中學生處于青春的萌芽期,生理和心理能力雖然有了很大的發展,但是邏輯思維、看問題的角度、推理能力、自控能力都沒有達到理想的水平,他們易怒、沖動、情感的持續性短暫。所以,科任教師在進行品德教育時,必須要引導學生理性愛國,提高學生明辨是非曲直的能力。如一些抗戰題材的影視作品,因其生動性和形象性往往能夠給人們強烈的情感體驗,《紅海行動》和《戰狼》等電影著實點燃了一批愛國主義青年的參軍夢想,來回報和建設自己的祖國。
高中學生作為祖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者、守護者和踐行者,是祖國的希望和未來。在德育工作中,教師必須充分發揮德育的功能,使學生形成更積極、更健康的價值觀,使高中生擁有健康的思想和道德品質,更好地成長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