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偉燦


摘 ?要:目的 ?探究精細化護理結合胸腔鏡輔助手術對胸部創傷患者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擇2018年8月~2020年7月在牡丹人民醫院進行常規開胸手術及胸腔鏡輔助手術治療的胸部創傷患者60例,按隨機數表法分為兩組,每組30例。治療組患者進行胸腔鏡輔助手術治療結合精細化護理,對照組接受常規治療和護理,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指標(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液、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及并發癥方面的差異。結果 ?與對照組相比,治療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液、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患者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通過精細化護理結合胸腔鏡輔助手術方式可以降低胸部創傷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有助于改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該技術結合精細化護理的治療策略有臨床應用價值。
關鍵詞:胸腔鏡手術;胸部創傷;手術指標;精細化護理;并發癥
中圖分類號:R68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8011(2022)-2-0046-03
目前,隨著經濟水平的不斷進步和發展,交通、工業、采礦、建筑等事故頻發[1]。當胸部出現創傷時,會嚴重影響患者的心肺功能,導致呼吸功能受損,如果得不到及時處理,甚至會影響患者的生命安全[2]。一旦出現胸部損傷,可刺激肺挫傷、胸內出血等,引起骨折、肺部感染、膿胸、氣胸等癥狀。醫院經常用非手術方式治療胸部創傷,如胸帶包扎、閉式引流等,雖然對輕微胸部創傷有明顯的效果,但無法處理較為嚴重的胸部創傷及其并發癥,在胸部創傷的治療中,開胸手術更為常見,雖然有明顯的醫療效果,但恢復時間較長,副作用也較多[3]。精細化護理在臨床上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并發癥的發生,改善預后[4]。本研究選取2018年8月~2020年7月在牡丹人民醫院進行常規開胸手術及胸腔鏡輔助手術治療的胸部創傷患者60例作為研究對象,探究精細化護理結合胸腔鏡輔助手術對胸部創傷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8月~2020年7月在牡丹人民醫院進行胸腔鏡輔助手術治療的胸部創傷患者60例,全部患者均符合胸部創傷診斷標準[3],按照隨機數表法分為兩組,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患者30例。治療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齡21~65歲,平均年齡(41.78±5.41)歲,發病就診時間0.3~7.1 h,平均發病就診時間(3.65±0.41)h,致傷原因:車禍傷12例,高空墜落傷7例,銳器傷6例,重物砸傷5例;對照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齡21~65歲,平均年齡(42.95±5.32)歲,發病就診時間0.5~6.5 h,平均發病就診時間(3.53±0.32)h,致傷原因:車禍傷14例,高空墜落傷6例,銳器傷6例,重物砸傷4例。本研究經牡丹人民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知情同意。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患者患有胸部創傷,經CT檢查確認有胸部創傷、膿胸、胸骨骨折、血管損傷等癥狀;②血流動力學穩定;③無影響手術的其他疾病。
排除標準:①經CT檢查病情較輕,不需要手術;②有其他器官性疾病;③血流動力學不穩定。
1.3 ?方法
患者入院后,進行胸部CT檢查,確認氣胸、膿胸和骨折情況。情況明確后,根據治療方案分為兩組,對照組實施傳統開胸手術,治療組實施胸腔鏡輔助手術。
治療組:麻醉后,將患者保持在側位,在7肋腋中線處作1.5 cm的切口,從中放置胸腔鏡,探查胸腔后合理選擇切口使用吸引器。在吸引器操作過程中,清潔胸腔內積血,并使用卵圓鉗破碎凝血塊,使用吸引器進行清掃。若出現胸腔粘連,于胸部下方應用超聲刀,在胸腔鏡輔助下去除粘連的纖維組織,去除胸腔積液。配合麻醉師清理分泌物和呼吸道淤血,檢查手術治療效果,確認無出血后沖洗胸腔,放置引流管。此外,在精細化護理中,具體內容有:①護理人員全面了解精細化護理下的腹膜透析相關知識。并對患者的各項基礎信息進行歸納,根據患者的不同情況針對性制訂護理方案;②制訂嚴格的護理制度,包括患者出院的流程、護理人員換班時間等詳細的內容添加到整個護理工作中;③加強與患者的溝通,觀察患者的情緒變化,如果發現患者存在不良情緒,要第一時間幫助患者排解情緒,以鼓勵為主,并傾聽患者的訴求,耐心地與患者進行交流。
對照組:進行全麻,麻醉執行后,患者保持側臥位,在肋間作切口逐層開胸,使用撐胸器顯露術野,快速清潔胸部積血、積液,探查胸腔器官,處理完畢后逐層關胸。此外,將配合常規護理方案,對患者講解手術開展的目的和方式,特別是對注意事項的說明。同時關注患者的身體狀態變化和情緒變化,通過健康教育緩解患者的治療壓力,相信醫護人員的專業能力,放松心情,并對患者的圍術期進行照顧。
1.4 ?分析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指標及并發癥方面的差異。
手術指標: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液、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
并發癥:包括膿胸癥狀、氣胸癥狀。總并發癥發生率=(膿胸+氣胸)例數/總例數×100%。
1.5 ?統計學分析
將兩組數據通過SPSS 22.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分析,其中計量資料以(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
[n(%)]表示,比較采用字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比較
手術指標方面,治療組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液、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均優于對照組,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治療組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胸部創傷是最常見的創傷類型,近年來,胸部創傷有所增加,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較多,但大多數胸部創傷都會有一定程度的失血,因此必須加強有效的診斷,根據情況制訂相關的治療措施[5]。目前,傳統開胸手術應用較多,手術期間有失血量大,術后并發癥較多,不利于患者手術后盡快治療。由于采用了腔鏡技術,微創外科手術在疾病治療中得到了廣泛應用[6]。其中,胸腔鏡輔助手術用于胸部創傷手術,可有效減少手術創傷,減少術后并發癥,診斷良好,患者能盡快康復[7]。此外,胸腔鏡手術能更有效、及時地治療胸部外傷,及時給予處理,從而有效地減少胸部創傷手術引起的傷口,盡快使患者恢復[8]。
胸腔鏡輔助手術通過胸腔鏡來檢測胸腔內裝填,并能了解患者胸腔的情況,如胸壁、縱膈、膈肌等部位的損傷程度,同時通過手術過程治療胸部創傷[9]。在外科探查中,胸腔鏡可以檢查胸部手術情況,使切口完整,使手術更加快捷舒適[10]。結合本次調研,試驗組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液、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均低于對照組,且并發癥發生率低。因此,在胸腔鏡手術治療中,由于手術創口較小,可以減少炎性因子的釋放,有效降低并發癥的可能性。由此可見,在治療胸部創傷時,胸腔鏡輔助手術的創傷較少,并且可以減少機體損傷,有助于盡快恢復[11]。
患者在治療期間需要有安靜的、舒適的休養環境,并提供術后飲食指導,幫助患者逐步增強體質,具有抗感染能力,并且可以在心理護理下,協助患者建立治療信心,能夠聽從醫護人員的安排。我們應當幫助患者轉移對疾病的恐懼感,促使患者早日康復。在精細化護理發展的過程中,也是一個不斷完善且需要長期服務于患者的一種方式,并在臨床實踐中完善針對不同患者的護理方案,更規范地開展護理服務。胸部創傷患者采用精細化護理結合胸腔鏡手術,試驗組各手術指標均優于對照組,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于兩組并發癥情況,試驗組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張漢群等[12]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胸腔鏡輔助手術結合精細化護理的臨床效果非常出色,具有創傷小、恢復快等特點,對胸部創傷患者生活質量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具有臨床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陳凱,馬慶榮,黃壯榮,等.胸部創傷患者治療中開胸與胸腔鏡輔助手術的療效比較[J].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2020,30(18):170-172.
[2]吳醫學,曲寶迪.胸腔鏡術后肺血栓栓塞癥護理敏感指標體系的構建[J].護理研究,2021,35(19):3390-3394.
[3]寇峰.電視胸腔鏡手術治療胸部外傷合并血氣胸的臨床效果[J].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19,4(17):53-55.
[4]霍轉梅.精細化護理干預對開腹手術治療穿孔壞疽闌尾炎患者的應用及對預后的影響[J].中國藥物與臨床,2021,21(19):3350-3352.
[5]江海城.電視胸腔鏡肺葉切除術治療pT1期非小細胞肺癌對淋巴結清掃、術后疼痛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醫學創新,2021,18(27):118-122.
[6]田燕,吳永坤,葛會景,等.胸腔鏡手術在胸部創傷診治中的應用研究[J].內蒙古醫科大學學報,2019,41(6):594-596.
[7]詹浩東,王榮,肖展翅.開放手術與電視胸腔鏡輔助手術治療創傷凝固性血胸的效果比較[J]. 安徽醫藥,2020,24(3):114-116.
[8]鄒玲玲,陳麗娟.針對性康復護理對自發性氣胸患者胸腔鏡術后肺功能恢復的影響[J].蛇志,2021,33(3):338-340.
[9]岳彩迎,劉軍強,宋偉安,等.胸腔鏡輔助氣管吻合術救治氣管斷裂傷1例[J].創傷外科雜志,2020,22(9):717-721.
[10]劉洋,唐東方,沈曉詠.快速康復外科理念應用于老年肺癌患者胸腔鏡術后的臨床價值[J].老年醫學與保健,2021,27(4):899-902.
[11]周靈飛.胸部創傷給予胸腔鏡手術治療的效果分析[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9,11(13):104-106.
[12]張漢群,陳俊麗.精細化護理干預對胸部創傷患者肺部感染的預防作用[J].家庭醫藥·就醫選藥,2018,17(1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