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職學生古典音樂欣賞能力的培養,應從培養學生對古典音樂的興趣、普及音樂基礎常識、發揮學生學習主動性、創造性地運用和表現音樂、培養民族古典音樂素養等方面下功夫,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
〔關鍵詞〕音樂欣賞;古典音樂;學生培養
音樂欣賞是通過聽覺去感受一首歌曲或樂曲的思想感情及其藝術美,從而培養審美能力,陶冶情操。因此,音樂欣賞也是提高音樂鑒賞能力和審美能力所不可缺少的一門重要學科。《李嵐清音樂筆談》中寫道:“不管你學什么、做什么,音樂都有助于提高人的全面素質和修養,培養高尚情操,激發靈感,增強創意思維能力,對做好本職工作都有幫助;古典音樂能給人以美的享受,有助于提高人們的文化修養和精神文明的境界……”
中職學生正處于青少年時期,他們是未來中國的建設者。培養中職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不僅有助于培養他們的高尚情操,提高他們的綜合素養,更能培養他們的創意思維能力,并將這種能力運用到他們的學習、生活和以后的工作中,為全面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作出更大的貢獻。
筆者在中職學校承擔音樂欣賞課教學任務多年,剛開始接觸這項教學工作時覺得困難重重,原因有以下幾點:一是教材單一,只有兩本書,沒有相關的音頻或視頻材料,上課所需的教學資料都要自己去搜尋;二是音樂欣賞課主要的選材是古典音樂,而大部分學生對古典音樂沒有興趣,認為古典音樂很難聽懂、很沉悶,他們更喜歡通俗音樂;三是中職學生的文化基礎比較薄弱,大部分學生不會認譜,音樂知識的儲備幾乎為零,引導他們理解和欣賞古典音樂難度很大。
經過探索和實踐,筆者在音樂欣賞的教學工作中得到了很多收獲和感悟。就如何培養零音樂基礎的中職學生的古典音樂欣賞能力而言,筆者認為教師應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培養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不僅需要老師自己要對古典音樂有濃厚的興趣,具備較全面的音樂素養,更要做個有心人,在日常生活中處處收集古典音樂。為了上好音樂欣賞課,筆者廣泛地閱讀與各類古典音樂作品相關的資料文獻,爭取機會聆聽國內外各大交響樂團的音樂會,觀賞經典的歌劇、舞劇,參加小型室內樂演奏會,利用節假日到各音樂院校聽大師課,不斷學習,豐富自己的專業積累。此外,筆者還積極搜尋并收藏不同時期不同版本古典音樂的音頻、視頻材料,反復欣賞和比較,讓自己對不同作曲家的作品有更全面和深入的了解。柏林愛樂交響樂團演奏的巴赫《勃蘭登堡協奏曲》、2010大都會歌劇院版比才的歌劇《卡門》、波士頓交響樂團演奏的柏遼茲的《幻想交響曲》、2006圣彼得堡馬林斯基劇院版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劇《天鵝湖》等等世界一流交響樂團演出的經典版本都是筆者的珍藏。當筆者在課堂上與學生分享這些美妙絕倫的殿堂級古典音樂作品時,心中無比的滿足和快樂。為了讓學生對作品的時代背景和作者生平有更直觀的了解,筆者還經常到圖書館、音像店甚至親戚朋友家搜集相關的圖片、海報以及電影、歌劇、舞劇的珍藏版的CD或VCD,以便在課堂上和學生們一起分享。筆者向學生們分享的電影《一曲難忘》和《翠堤春曉》分別介紹了肖邦和約翰·施特勞斯,也讓學生們對兩位音樂家及其作品產生了好奇和興趣,對古典音樂也有了進一步的了解。
給學生一滴水,教師要有長流水。只有自己的知識儲備和素材積累不斷地增長更新,才能給學生源源不斷地輸出養分,和學生共同成長。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培養學生音樂欣賞能力,要從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入手,讓他們更多地了解古典音樂并感受其魅力。
一是欣賞影視作品中的古典音樂。當了解了學生喜歡看的動畫片、電影后,筆者就指導他們欣賞影視作品中有古典音樂配樂的片段,如:電影《十一羅漢》中,當十一個人完成自己的心愿后,站在噴水池邊仰望星空時,配樂是德彪西的《月光》;電影《逃跑新娘》中的新娘穿著婚紗騎馬逃跑時,配樂是莫扎特的《費加羅的婚禮》,歡快的節奏莫名地增添了影片的喜劇效果;在學生們童年時代最愛看的動畫片《貓和老鼠》里,古典音樂無處不在。湯姆滿世界追著杰瑞跑的畫面,配樂是喬治·格什溫的《藍色狂想曲》。湯姆把杰瑞趕到冰天雪地里,自己躺在暖暖被窩里時,肖邦的《幻想即興曲》緩緩傳來……在學生感動不已或捧腹大笑時關掉音響,再將同樣的畫面重播一遍,學生瞬間體會到沒有了音樂的畫面好像失去了靈魂的軀殼,感情無法投入其中。通過比較,學生充分感受音樂在影視作品中醞釀氣氛、帶動情緒的重要作用。這些優秀的影視作品之所以那么令人難忘,打動一代又一代人的心,古典音樂功不可沒。二是發現流行音樂中的古典音樂元素。學生普遍喜歡流行音樂,對古典音樂不感興趣甚至排斥,但他們不知道,很多他們非常熟悉的流行歌曲,是由古典音樂改編而成的。為此,筆者鼓勵學生上網查閱資料,讓他們自己發現流行歌曲中的古典音樂,并在課堂上分享。學生興致勃勃地介紹自己的新發現: S.H.E的歌《我不想長大》是改編自莫扎特的《第四十交響曲》,周杰倫的《琴傷》改編自柴可夫斯基的《六月船歌》和莫扎特的《土耳其進行曲》,楊丞琳的《慶祝》改編自埃爾加的《愛的禮贊》,周筆暢的歌《倒敘的時光》中的前奏和間奏用的是莫扎特《C大調鋼琴小奏鳴曲》中的旋律,五月天的《快樂很偉大》改編自貝多芬的《歡樂頌》……原來,大家平時喜歡唱的那些歌都來自久遠的時代,古典音樂其實一直都流行,而且永不過時。當學生們發現自己喜歡的歌手是彈奏著古典音樂長大的,自己唱的流行歌曲和古典音樂有著前世今生的密切聯系時,他們對古典音樂就有了新的認識,產生了學習和探索古典音樂的興趣。三是尋找日常生活中的古典音樂。筆者曾播放音樂讓學生想象某個場景:當你靜靜坐在咖啡廳里享受午后的閑暇時光,或流連于某個博物館中觀賞著年代久遠的藝術品時,耳邊輕輕流淌的是《秋日私語》《童年的回憶》等古典樂曲;婚禮中穿著婚紗禮服的新人出場時,伴隨著他們深情款款走向幸福的是門德爾松的《婚禮進行曲》;舞蹈專業的同學每天都要基訓,練功房的日常除了揮汗如雨,還有伴奏老師彈奏的《小步舞曲》等節奏明快的古典樂曲在耳邊環繞……通過觀察和體驗,學生們漸漸愛上古典音樂,因為這些動人的旋律陪伴其度過無數難忘的時光,留下了美好的回憶。
學習欣賞古典音樂,通常要談到作品創作的時代、作者、創作背景、體裁、結構、主題、演奏的樂器等,這些內容對于音樂基礎差的同學來說是盲區,只有掌握了相關的音樂基礎知識,才能讓他們聽得懂,真正理解和欣賞音樂作品。因此,上好音樂欣賞入門課顯得尤為重要。為此,筆者精心制作了課件,向學生介紹了古典音樂發展史的幾個階段及其重要的代表人物,舉例讓學生了解一些常見的體裁,如:交響曲、奏鳴曲、協奏曲、序曲、組曲、交響詩、歌劇、康塔塔等及其結構特點,學習常用的概念,如曲式、樂章、主題等。這些音樂常識單從字面來理解枯燥難懂,但有了多媒體課件的動漫效果和視頻的生動演繹,學生學習起來更直觀易懂。此外,筆者還專門安排了一節課,運用多媒體教學向學生介紹交響樂團的編制,讓學生聆聽不同樂器的演奏,包括弦樂組的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等,木管組的長笛、單簧管等,銅管組的小號、長號、圓號等,打擊樂組的三角鐵、鑼、鼓等,還有色彩樂器組的鋼琴、管風琴等,讓學生了解各種樂器名稱、音色和發音原理,以及交響樂團樂器的組別和位置分布,學生對交響樂團有了初步的認識,從而對交響樂產生了進一步了解的興趣。音樂知識的普及,為培養學生音樂欣賞能力打下了必要的基礎。
引導學生欣賞古典音樂作品時,教師要根據作品的特點采用靈活多樣的方法,引領學生感受音樂的魅力。比如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第一樂章情感極為豐富,像是帶著柔情、悲傷的吟誦,讓人聯想到波光粼粼的湖面,畫面感很強。筆者嘗試著以詩歌朗誦的形式引入情緒,再配合月夜下銀光閃閃的水面視頻,創設氛圍,讓學生仿佛身臨其境,沉醉在音樂的美妙意境中。又如莫扎特《G大調弦樂小夜曲》,樂曲情緒活潑、抒情流暢,具有進行曲的風格,充滿青春的活力。在完整欣賞了一遍后,開始分樂章賞析,第一樂章的呈示部主題歡暢熱情,第二樂章的浪漫曲主題抒情浪漫,都膾炙人口,適合哼唱。于是筆者呈現了這兩個樂章的部分樂譜,并和學生一起打著拍子視唱,心情非常的愉悅。第三樂章是復三部曲式的小步舞曲,筆者告訴大家小步舞曲速度緩慢、風格典雅,是當時流行于法國宮廷的三拍子舞曲,并播放了電影中宮廷舞會的片段,請學生帶著“舞伴”上來踏著節拍模仿宮廷貴族的華爾茲,在歡快的氣氛中,學生們充分感受到古典音樂帶來的歡樂。再如威爾第的歌劇《茶花女》,改編自法國作家小仲馬的同名小說,故事情節跌宕起伏,人物性格生動,音樂優美流暢。筆者以講故事的方式引入,學生們被故事情節所吸引,為薇奧列塔的真摯愛情所感動,也為她受到社會不公正的對待而嘆息。此時,筆者再帶著他們走進歌劇《茶花女》的世界,讓學生們帶著投入的情感去欣賞這部偉大的歌劇,他們被優美深情的唱段、巧妙精彩的布局,以及將抒情風格、舞曲風格和交響風格糅合在一起的協調又統一的全劇音樂深深打動,贊嘆不已。課后同學生紛紛找筆者要歌劇中的獨唱和重唱歌曲的譜子,他們說:“這部歌劇很感人,里面的歌曲都很好聽,想學!”實踐證明:欣賞歌劇、音樂劇、標題音樂一類的古典音樂,先以故事情節導入,引起聽者感情的共鳴,再進入音樂欣賞,能收到很好的效果。而像貝多芬、莫扎特等才華橫溢、經歷坎坷、富有人格魅力的作曲家,我會選擇以作曲家的生平故事和成長經歷為導入點,當學生對音樂家的生平有所了解并產生興趣和好奇心,也就自然而然地想去傾聽和了解他的作品,更好地感受音樂作品的魅力。
學生一旦對音樂欣賞課有了興趣,就會在老師的指導下主動學習。每一節欣賞課的課前,筆者先讓學生多渠道搜集跟作品有關的資料,如:作品的創作背景,作曲家的生平及代表作,跟作品有關的小故事、影視劇或紀念品,并帶到課堂上進行交流。有一次欣賞《費加羅的婚禮》序曲,學生們分享了自己搜集的很多有趣的材料:有維也納古典樂派作曲家代表人物;有莫扎特的生平故事、電影《莫扎特傳》的片段,有《費加羅的婚禮》創作的時代背景和作曲家的境遇,有這部歌劇的內容介紹等。通過分享交流,學生們對作品產生了極大的興趣,為更好地理解和欣賞作品作了重要的鋪墊。
適當讓學生自己選擇和推薦音樂欣賞的內容,也是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的一種有效的做法。有一次下課和學生聊天,她說她很喜歡聽勃拉姆斯的《搖籃曲》,因為小時候媽媽常常唱著這首歌哄她睡覺。筆者突發奇想:可以嘗試一下讓學生們自己選擇想要欣賞的曲目。于是,筆者給學生們布置任務,讓他們選擇自己喜歡的古典音樂并推薦給大家,學生輪流上講臺推薦一首古典音樂,分享自己的欣賞感受和推薦的理由。有的學生推薦門德爾松的《婚禮進行曲》,他是在姐姐的婚禮上聽到這首曲子的,“當姐姐披著潔白的婚紗和姐夫走進禮堂,這首曲子響起時,我熱淚盈眶,這音樂特別神圣又浪漫!”有的學生推薦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曲《天鵝湖》,她說:“我們舞蹈課上芭蕾基訓,老師用這首曲子伴奏,很美很夢幻,我感覺自己就像一只天鵝在優雅地舞蹈著。”聲樂專業的學生推薦舒伯特的《小夜曲》,他說:“有一天晚上在琴房練聲,覺得有點熱了,打開窗戶,悅耳的歌聲伴隨著晚風一起傳來,我的心被打動了。”學大提琴的學生推薦卡米爾·圣桑的《天鵝》,他說:“我正在練習這首曲子,旋律高雅優美,抒情婉轉,推薦大家聽馬友友演奏的版本,還可以欣賞以此曲為背景音樂創作的芭蕾舞《天鵝之死》,絕美!”經過投票,學生們選出了他們最想要欣賞的作品,并協助推薦者找素材,制作課件,準備講稿,在下一節的音樂欣賞課上由推薦者帶領大家一起欣賞這部作品。由于是學生自己選擇感興趣的欣賞曲目,而且全程參與準備,所以大家的學習積極性很高,音樂欣賞能力和動手能力、合作能力都得到了提高,課堂氛圍也非常的活躍,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這樣的課堂模式很受學生歡迎。
老師還要引導鼓勵學生多看書、看電影,欣賞不同類型的音樂會、歌劇、音樂劇、舞劇,觀賞美術作品展等,這些既能提升自己的文化素養和審美情趣,也能提高音樂欣賞的能力。
中央音樂學院周海宏教授曾說過:“音樂是最自由的藝術,音樂的理解沒有標準答案,它讓人感受純粹聽覺的美。”筆者非常贊同他的觀點。一千個讀者眼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因為年齡、閱歷、興趣愛好、個性特征等方面的不同,每一個人對事物的感受和理解也不盡相同,對音樂的體會更是如此。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要鼓勵學生閉上眼睛聆聽和感受音樂,大膽地說出自己對作品的理解。例如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第一樂章,有的同學聽到的是黑暗的降臨,感受到一種壓迫感,像是危險在逼近;有的同學聽到的是勇氣和力量,像是海浪翻卷著沖上沙灘,慢慢減弱消退,又再一次洶涌卷起更高的浪,鋪天蓋地永不言棄。理解雖不一樣,甚至帶有創造性,但大家都能感受到音樂的沖擊和震撼。
每一個學期,筆者都會布置一個實踐活動,讓學生自選一部欣賞過的古典音樂作品進行視頻配樂或表演。學生們充分發揮自己的創意:有位女生拍攝了一段視頻《校園之夜》,銀色的月光鋪灑在寧靜的校園,三三兩兩的同學漫步在操場上,聊著天,嬉笑打鬧著,坐在臺階上背譜的男生偶爾抬頭打個招呼,又繼續沉浸在音符的世界里……她選用海頓的《小夜曲》作為背景音樂,樂曲色彩明朗、節奏輕快、旋律動聽,表現出校園生活無憂無慮的意境,令人神往;有的同學表演詩朗誦《我喜歡春天》,選用門德爾松《無詞歌》中的抒情小品《春之歌》作為背景音樂,優美的旋律襯托出春天的美好,十分詩意;舞蹈專業的學生用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創作了現代舞,充滿力量和抗爭精神的舞蹈演繹,充分表達了他們對這部交響曲的理解;鋼琴專業的學生演奏了肖邦的一曲《#C小調幻想即興曲》,浪漫優美的旋律表達了他對未來美好的憧憬和希望。學生們稚嫩的表現也許并不完美,但他們從心出發,創意地表達自己對古典音樂作品的欣賞和理解,每每帶給筆者很大的驚喜……音樂欣賞課給學生插上了創造性的翅膀,帶著他們遨游音樂殿堂,撒播真善美的種子。
在培養學生音樂欣賞能力的教學中,筆者一邊實踐一邊探索。以上做法都收到了明顯的成效,學生對古典音樂的興趣越來越濃厚,音樂的欣賞能力逐漸提高,筆者對這門課程的教學也越來越得心應手了,這就是所謂的教學相長吧。
作者簡介
吳銘戴,汕頭文化藝術學校。
3004501908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