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彥青
摘要:目的:探討缺血性腦卒中患者血漿中同型半胱氨酸和頸動脈粥樣硬化性斑塊的相關性。方法:選擇2020年1月~2021年12月期間在我院收治的50例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為對象,根據超聲檢查結果將其分為三組,即無斑塊組(n=10例)、不穩定斑塊組(n=26例)及穩定斑塊組(n=14例)。對各組患者血漿中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情況分析檢測,了解其與頸動脈粥樣硬化性斑塊的關系。結果:經研究發現:①無斑塊組血漿中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均低于穩定斑塊組與不穩定斑塊組,且組間差異明顯(P<0.05)。②經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同型半胱氨酸和頸動脈粥樣硬化性斑塊之間呈正相關性,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于缺血性腦卒中患者,血漿中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低與頸動脈粥樣硬化性斑塊形成關系密切,且為頸動脈粥樣硬化性斑塊形成的主要因素。
關鍵詞:缺血性腦卒中;同型半胱氨酸;頸動脈粥樣硬化性斑塊;相關性
【中圖分類號】R97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2)04--01
缺血性腦卒中屬于神經外科疾病,由腦部供血動脈過窄甚至閉塞而引起,其可導致腦組織壞死。在臨床上,該病患者主要表現癥狀為突發的對側肢體麻木、力弱等。該病病因十分復雜,有研究顯示[1],血漿中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與相關缺血性腦卒中疾病、肺栓塞及外周血管疾病相關。基于此,此次研究以我院收治的50例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為對象,進一步探討分析,現將內容整理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次回顧性分析2020年1月~2021年12我院收治的50例缺血性腦卒中患者,所有患者經CT檢查均符合缺血性腦卒中診斷標準,根據收集的超聲檢查結果顯示,無斑塊組(n=10例)、不穩定斑塊組(n=26例)及穩定斑塊組(n=14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齡為38~79歲,平均年齡為(58.64±15.16)歲。按照病情的不同分為:18例頸內動脈系統短暫性腦缺血患者;32例腦梗死患者。排出標準:①嚴重心肝腎功能不全患者;②心源性腦栓塞患者;③腦梗死后出血者。
1.2方法
1.2.1頸動脈超聲診斷檢查
所有患者做好檢查前準備,入檢查室取臥位,均經頸動脈彩超檢查(型號:飛利浦非凡彩超),方法是將探頭放在患者鎖骨上窩,觀察其管壁厚度、管腔通暢及血管走向情況,分別掃描患者頸動脈主干、分叉處及頸內動脈。當斑塊表面粗糙不平,并且伴有低密度回聲(混合高密度回聲),則表示為不穩定斑塊。而表面光滑且有高密度回聲,表示為穩定斑塊組。根據超聲結果分組。
1.2.2血漿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測定
所有患者入院后,按照醫囑于第二天清晨,取空腹靜脈血,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測定血漿中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當血漿中同型半胱氨酸水平≥15μmol/L時,表示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2]。
1.3統計學分析
本次研究數據統計分析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計數資料用“%”來表示,用X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用t檢驗。而當P<0.05時,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相關性分析利用Logistic回歸分析相關性,當P<0.05時,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血漿中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與頸動脈硬化性斑塊情況
經診斷頸動脈超聲與測定血漿中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無斑塊組血漿中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均低于穩定斑塊組與不穩定斑塊組,且組間差異明顯(P<0.05),如表1:
2.2頸動脈硬化性斑塊與血漿中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相關性情況
通過Logistic回歸分析,其中,OR為1.23,95%CI為1.02~1.22,結果顯示同型半胱氨酸和頸動脈粥樣硬化性斑塊呈正性相關關系,數據差異比較明顯(P<0.05)。
3討論
目前,在腦血管疾病中,同型半胱氨酸被認為是一個危險因子。對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升高,由營養、藥物及各種因素等引發,其導致血管發生病理性改變。有研究顯示,通過補充葉酸與維生素,可有效使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降低,進而減少腦血管的發病率。頸動脈斑塊作為缺血性腦卒中的重要因素,目前關于頸動脈斑塊的形成尚不明確。由于該病常伴有高血壓、高脂肪等危險因素,需要確定頸動脈硬化性斑塊與血漿中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相關性。此次研究結果顯示,無斑塊組血漿中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均低于穩定斑塊組與不穩定斑塊組,經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頸動脈粥樣硬化性斑塊與同型半胱氨酸呈正相關關系,這與黃晶等學者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
總之,對于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性斑塊形成與血漿中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關系密切,且是頸動脈粥樣硬化性斑塊形成的主要因素。
參考文獻:
[1]柯麗文,周子瓊,呂玉貞,等. 缺血性腦卒中患者脂蛋白相關磷脂酶A2、血同型半胱氨酸及血脂水平與頸動脈粥樣硬化的相關性[J]. 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21,14(20):173-174,177.
[2]周靜,章成國,王玉凱,等. 缺血性腦卒中患者Hcy與頸動脈粥樣硬化的關系[J]. 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2021,31(11):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