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國靖 張淼
【摘 要】基于對部分班主任和學生的調查,發現師生溝通的方式在與時俱進,但是因為沒有創構出合適的溝通情境,所以無法滿足師生對交流的品質要求。在師生交流中更具有主動性、能夠利用德育想象力創構出好的情境與學生進行交流的老師受到學生的歡迎。
【關鍵詞】班主任;德育想象力;調查分析
【中圖分類號】G416?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2)71-0012-03
【作者簡介】1.馬國靖,江蘇省太湖高級中學(江蘇無錫,214000)教師處主任,高級教師,無錫市中小學德育工作帶頭人;2.張淼,江蘇省無錫市濱湖區教育研究發展中心(江蘇無錫,214001)德育教研員,高級教師,無錫市政治學科帶頭人。
德育想象力是德育工作者做好師生溝通工作的有效途徑之一,是德育工作者幫助學生個體運用道德想象力理解自我、他人與情境,對所面對的道德問題的多種可能性進行道德判斷的一種能力。德育工作者,尤其是班主任,在處理學生面對的道德問題的時候,德育想象力的創構能力顯得尤其重要。
本次調查從班主任和學生兩個視角,對比分析師生兩個角度對德育想象力的認識和實踐現狀,為進一步提升本區班主任的德育想象力提供支持。
一、調查結果與分析
本次調查采用的是問卷星線上調查。BH區高中班主任111人、學生5129人參與調查,因為話題涉及的主要是班主任與學生身邊的一些現實問題,師生參與率高,所以取得的調查結果具備一定的客觀性。
1.班主任德育想象力創構工作中欠缺心理學知識
作為師范生畢業的教師,求學階段都有接觸過教育學、心理學,但是,理論層面的學習還不夠深刻,而且不能熟練運用到實際工作中,碰到學生實際問題時,往往會歸結為習慣沒有養好、品性沒有養好、家庭教育缺失等各個方面。但是學生身上所表現出來的問題只是表象,是冰山浮于外面的一小部分,班主任如何透過現象,發現本質問題并解決問題才是更為重要的。在本次調查中,有65%的教師認為自己欠缺心理學知識,不能夠完美捕捉學生的心理需求。
2.班主任利用德育想象力創構情境處理問題時缺乏同理心
班主任在創構情境處理學生問題時,往往也會帶入個人情感與經驗。當學生的體驗恰好與班主任曾經的體驗相似時,班主任很能感同身受,并給予學生開導與幫助,但是,當班主任的個人經驗與學生體驗大相徑庭時,班主任位于話語的制高點,是否還能給予切實有效的引導,或者是否能理解學生的痛苦,這就要打個問號了。在調查中,有一位任教英語學科的班主任,數學是她學生時代的薄弱學科,所以在帶班時,對于班上英語成績突出而數學成績薄弱學生的無助與痛苦,她感同身受,往往可以說出很多走進學生內心世界的話來激勵鼓舞學生,并且提出的學習建議也比較中肯。但對于英語成績薄弱而數學成績優異的學生,該班主任并不能想象或真實還原學生的痛苦,因此班主任的引導,諸如“數學那么難學都能學好,英語是語言類的學科,多讀多背多積累”等話語,并不能走進學生的心里,從而也無法得到學生的認可。
3.在班主任利用道德想象力創構情境時家庭等因素超出可控范圍
班主任工作的復雜性除了體現在學生的性格多元化以外,還體現在每個學生的成長環境不同。每個學生的背后都是各不相同的家庭,而家庭因素大多是超出了班主任控制范圍的,班主任時常覺得無能為力、無計可施,家校合育的效果也因“家”而異。有一位班主任在調查中提到了自己工作中遇到的難題。班上一位女生特別敏感多疑,總覺得班上的其他人都對自己不友好,尤其是當班上有人丟失物品時,她就更加敏感了,總覺得背后有人是在討論東西是她拿的,以至于后來發展為在早讀課上她都能聽到從教室的某個角落傳出罵她、指責她的聲音。后來的一次交談,班主任詢問學生以前是否有過類似的經歷,學生立刻回復有。小時候,表姐丟了東西,說是她拿的,而父母信了表姐的話,對自己劈頭蓋臉就是一頓責罵,不管自己的辯解。很顯然,童年時期的經歷給這名學生留下了難以磨滅的記憶,并且是痛苦的,以至于在以后的學習生活中一有類似事件發生就喚起她內心的痛苦記憶,總覺得別人都在懷疑自己。而班主任也十分無奈,對于這樣的情況也無從下手。
二、建議與對策
班主任工作中有很多難以控制的因素在影響著班主任德育工作的開展,但是這并不能阻止班主任開展德育工作,縱使困難重重,也要迎難而上,學校德育工作無法回避也無可替代。
運用德育想象力是班主任開展德育工作的有效策略。德育行為選擇過程離不開想象、慎思、抉擇等德育想象力的發揮,其要旨是理解并努力增加當下行動的意義,使德育行為成為充滿活力與創造性的藝術。
1.積極記錄班級事件,為德育想象力創構積累原始素材
班主任工作需要時間與精力的投入。作為一名班主任,應該積極記錄班級典型事件及重大事件,并利用所學教育學、心理學知識,剖析事件背后的原因及青少年身上的特質與共性,將理論知識與工作實際相結合,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同時也為自己的班主任工作積累豐富的經驗,便于在以后的工作中防患于未然。例如,學校每年的運動會是增強班級凝聚力的好時機,但同時,運動會期間也容易出現班級內部個別同學間產生矛盾、班級之間產生矛盾以及涌現“英雄人物”等現象。若班主任在平時工作中注意總結歸納,善于分析青少年的心理活動,就可以在下一次的運動會開始之前開展主題班會,對可能發生的情況提前“打預防針”,這樣,真的遇到此類情況,學生也知道該如何規避,避免產生更大的矛盾或影響。
除了記錄班級事件以外,更重要的還是對班級部分學生的跟蹤記錄。其實不難發現,在一個班集體中,“問題事件”往往集中在個別學生身上,這時候,班主任應該注重分析這些學生的成長經歷,運用相關知識,發現并總結他們成長過程中的問題,結合問題再給予引導,讓學生以當事人的身份抑或是旁觀者的身份,重新審視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直至找到比較合理的解決方法。
2.激發班主任共情心理,為德育想象力創構提供專業支持
在班主任運用德育想象力幫助學生接納自己之前,班主任自身也應該具備共情能力。班主任的內心應該是接納學生的,只有共情,才能理解學生,走進學生的世界,而不只是站在話語的制高點,給出建立在班主任自我經驗基礎之上的建議與引導。對于經常爆發心理問題的學生,班主任應該真正從內心理解學生,而不是覺得學生麻煩。班主任以扎實的專業能力處理好自身與學生的關系、自身與周圍環境的關系,也是給學生做出示范。
3.給予學生充分的愛與肯定,為德育想象力創構提供適性策略
很多外界因素是德育工作者無法把控的,但班主任始終能做的是給予學生充分的愛與肯定,讓學生在校園中有可以依賴與信任的人,從而可以重新處理自己與他人的關系、自己與自己的關系。
在這個信息時代的社會生活中,學生的知識量和信息源處于前所未有的增長中,班主任可以結合信息社會中的新資源進行情境創設,結合學生的個性特點,主動去進行適性溝通引導。班主任可以創構不同類型的溝通情境進行指導,比如對各方面能力超常的學生和對某方面素質相對弱一點的學生、學習和生活習慣上需要特殊關照的學生等,班主任應該有計劃、有針對性并且有預案地創構不同情境進行溝通交流指導。
上文提到的那位經常感覺班級同學懷疑她偷東西的學生,其實她還經常表現出別的心理問題,如經常跟班主任反映,說宿舍的人密謀害她,在她柜子里放什么東西,還經常打電話跟家里人說班級同學孤立她,不給她讓路,朝她摔凳子……種種事情把班主任折磨得夠嗆。當有一天,班主任與她辯論:“早讀課上,怎么能聽到別人的責罵聲呢?有老師在教室,你都能聽到離你有一定距離的某個角落有人罵你,那老師也不管的嗎?”起初,班主任內心想的是“怎么這么荒謬”,但是辯論著爭吵著,突然學生的種種表現浮現在腦海中,班主任一下子不忍心再說下去,或許這個學生的心理異常問題已經很嚴重了吧,同情心一下子涌來,班主任一把抱住了那個學生,她在班主任懷中泣不成聲。有時候,理解了學生的痛苦,給予學生充分的肯定,一個安慰的舉動也能勝過千言萬語,此時無聲勝有聲。所以,班主任應該盡自己所能讓學生感受到對他們的肯定與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