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玉嬌
【摘? 要】數學學科是具有較強的邏輯性和抽象性的,通過豐富的活動探究能夠將數學概念、定理等內容更加直觀地呈現出來,從而加深學生的量感體驗。本文首先分析了“量感”的內涵,然后探討了學生量感缺失主要原因,最后結合自己的實際教學經驗提出了小學數學活動中提高學生量感體驗的策略,希望能夠為相關人士提供一定借鑒。
【關鍵詞】小學數學;數學活動;量感體驗
“量感”指的是學生在實際情境中主動地、自覺地理解和運用“量”的態度和意識。新課程標準中明確規定,教師必須要通過相應的教學手段,幫助學生可以更進一步地了解和掌握數學基本知識。因此,必須要在小學數學課堂之上引入相關數學活動,以此來加深量感體驗,激發學生數學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通過引導幫助學生可以通過自主探索來親歷知識的形成,促進小學生量感的形成。
一、“量感”的內涵分析
量感是對各種物體的尺度、程度和速度的視覺或觸覺感知,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有利于培養學生快速數學思維,縮短數學考試時間,提高數學應用意識。量感的教育內容在教科書中隨處可見,但量感的發展并沒有引起教師足夠的重視,經常會被忽略,評價方法也僅僅是一種,這是不利于學生發展的。因此,培養學生的量感成為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
但是,在小學數學量感培養中也存在著一些難點。第一,維度單一。教師在教學時,需要根據學習素材來進行教學內容的安排,但是當學生已經反復感知一些學會的內容時,就無法實現真正數學量感的培養,也無法培養學生豐富的表象。第二,體驗程度淺。眾多教師在教學時,受到教學條件的限制,常常會借助于圖片以及其他的載體來進行教學,這就導致學生自身的體驗不夠深刻,關于知識的感悟不到位。第三,方法缺失。在小學數學量感培養中,教師需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方法,從而實現學生的專注力、參與度提升,保障學生能夠動手、動眼以及動腦。但是在當前的量感培養中教師的教學導致學生關于體驗的方法掌握不足,量感培養也出現斷層的問題。第四,評價方法缺失。學生的量感是否準確、是否正確,都需要教師與學生的共同評價。但是在這一過程中,眾多教師并沒有針對量感體驗進行科學性評價,沒有介詞來引導學生進行鞏固以及內化。
二、學生量感缺失主要原因
(一)教材內容的篇幅失衡
“量與計量”的重點教學學時約占總學時的6.6%,在教材當中雖然有相關的內容域,但是計算的內容會占用更大的篇幅,而量感的相關知識點則很少。由此可見,教材內容的篇幅失衡是導致學生量感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教材內容的側重失衡
量感的形成不是僅僅通過學習和背誦書本知識獲得的,還需要讓學生親自動手測量,獲得相應的活動經驗。但是,從目前的教材內容來看,更加注重對于數量知識的講授和能力培養,并沒有關注學生量感的培養,那么在實際的教學過程當中,教師可能就會只注重結果,而忽視了教學的過程,這就會讓學生對量感的認識產生偏差,導致學生量感的培養無法有效進行。
(三)部分內容與生活失衡
在教材中,與學生密切相關的生活場景并不多,比如有的數學單位比較常見,學生有直接的感性印象,容易理解,如體重、身高等。但是,有些單位是不同的,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學生很難形成具體的認知,也很難理解,如公頃和噸,學生就像“霧里看花”,很難形成相應的量感體驗。
三、小學數學活動中提高學生量感體驗的策略
(一)創設情境,調動興趣
小學階段是一個人學習數學的基礎階段,教師為了能夠培養學生的空間思維,引導學生建立一個正確的空間觀念,就需要在教學的過程中對學生進行引導,根據實際的教學內容來設計一些實踐操作活動,如畫一畫、涂一涂等,從而提升學生的體驗興趣,促使學生通過操作來獲取相應知識點探究數學知識,引導學生感知和理解接下來所要學習的數學知識,以培養量感。
例如,在講授《圖形的周長和面積計算》時,教師就可以適時地滲透一些數形結合的思想,結合本節課的內容設計一個實踐操作活動。首先教師可以為學生展示出一組周長的數字,然后讓學生自己動手來畫一畫同樣一個周長可以畫出多少種圖形,再使用數方格的方法算一算自己所畫圖形的面積。接下來,教師可以給學生出示一個面積數字,再來讓學生畫一畫這個面積能夠畫出多少個圖形。通過自己動手繪畫和計算學生可以發現,即便是兩個圖形的周長相同但是面積卻可以不同,而面積相同,周長也可以長短不一。由此可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適時的“量感”思想,能夠讓學生了解更多的數學知識,同時也可以培養學生的主動觀察能力和數學邏輯思維。
(二)設計實驗,提升深度
教師在開展教學的過程當中,為了能夠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參與程度,進一步加深學生的學習深度,就可以從角度的感受去讓學生了解“量”的內涵所在。而對于數學實驗來說,學生可以自己動手去獲取知識,在深層次上了解數學知識和定理。因此,教師就可以通過設計相關實驗內容,促使學生自己去動手,加深學生的量感體驗,從而提升理解深度。在課堂中開展相應的活動來實現量感教學,可以增強學生對于數量的感知。學生結合親身體驗,能夠清晰地了解數學當中的量感內容,但是量的概念具有一定的抽象性,這對于小學生而言存在著一定的難度,教師在實際教學設計中也需要重點突出學生的親身體驗以及感知,結合實踐活動來提升學生的估測能力。
例如,在講授量長度這部分內容的時候,教師就可以設計一個量身高的小活動,將四個人分成一個小組,其中一個人充當指揮,一個人充當測量對象,一個人進行測量,最后一個人進行記錄,然后四個人再進行輪換,分別體驗一下測量的過程。在這樣與學生生活緊密聯系的實踐活動當中,不僅讓學生學會了如何測量長度,還能夠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以及合作能力。由此可見,教師通過設置這樣的實驗活動,讓學生用知識解決問題,不僅能夠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還能夠讓學生在生活的過程中感受到數學的魅力,培育學生思維的開火星,進入一個更加深度的數學學習境界當中,進而提升小學生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讓學生都能夠獲得成長和進步。
(三)細化引導,精準定位
在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與生活聯系起來,從當前的生活經歷出發,為學生提供數學活動的機會,讓他們在活動中充分體驗和重復體驗,逐漸形成量感。在學生形成一定的量感后,教師還應引導學生不斷地比較、推測和修正,以提高學生的量感定位準確度。
例如,在講解“認識面積單位”時,可以指導學生拿出一張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小紙片,然后讓學生量一量、看一看、比一比自己感受一下它的大小。最后,再想一想生活中還有哪些是1平方厘米大小的東西。通過一系列的活動,幫助學生獲得第一手的感知,有效地創造和掌握1平方厘米面積的大小。由此可見,在這一個教學過程當中,教師通過細致的引導,精準的定位教學知識點,能夠更加有效地提升學生數學能力。在針對《厘米與米》這一課程內容進行講解時,教師可以從實際生活入手。例如,結合相應的問題設置來實現學生的思考以及討論,教師可以提出實際生活中1厘米的物體有哪些。學生則可以開展激烈的討論,并用橡皮的厚度、瓜子的長度、指甲的長度等多種語言來進行表述,實現學生對于厘米概念的清晰認知。此外,在關于米這一知識內容進行講解時,學生也可以進行米的估測以及感知。這種從實際生活中來進行觀察、實踐、總結的方式能夠幫助學生建立起良好的量感。
(四)多措并舉,靈巧化聚
在小學數學教學當中,單位的換算和聚合是其中的一項重要知識點,也是培養學生量感的一個關鍵步驟,這主要是由于學生只有掌握了量的相關知識點,然后再學會進行相應的轉化,才能夠拓展到不同的領域當中去。因此,教師在講授量的相關知識點時,可以通過引入其他知識點來拓展學生的知識點,通過多種方法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帶動學生參與到課堂學習當中來,這樣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和感受,還能夠在課堂上很自然地培養學生的“量感”。
例如,在學習“克和千克的認識”后,讓學生進行一個探究性專題:秤和質量單位的前世今生,收集我國古代所使用的質量單位有哪些、古代與數學有關的故事。由此可見,學生只有在自己動手的過程中,經過反復地思考與實踐才能感悟到為什么要這樣計算,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分析和解決數學問題,實現觸類旁通。在《認識千米》這一課程中,教師可以通過讓學生感受千米的長度與高度,并為學生提供多種不同的生活素材來進行直接體驗。這種與實際生活十分接近的場景,可以讓學生能夠在多個活動、多種素材中進行體驗形成較為豐富的量感。
(五)新舊聯系,強化體驗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為了培養學生的單位量感,教師需要注重新舊知識的聯系。例如,在《量與計算》這一教學內容中,小學數學教材并沒有直接來開展,而是結合時間、面積、體積、長度、質量以及人民幣等各項不同的內容來進行分塊講解,在其他的知識內容中,也會涉及到關于量的知識。教師在針對這些教學內容進行講解時,可以實現知識中量感的貫穿,并在日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這是開展小學數學量感教學的重要基礎。
在問題設置中,可以針對題目當中的表達方式進行轉換,讓數學問題能夠轉變為數學當中的符號,從而實現學生對于數量的清楚認知,隨后則針對數量關系來建立概念,讓學生進行計算,從而在思考中逐步培養量感。
除此之外,教師也需要注重信息的輸出,在實現新舊知識聯結時,幫助學生從內化逐步轉化為外化,實現量感的輸出可視化,由此實現教師評價、生生評價作用的發揮。在量感形成過程中,教師需要注重評價手法的應用,這可以對于學生的量感進行修正,并激發學生的情感以及認知,使得學生能夠在充滿趣味性的氛圍當中來掌握生活當中的案例評價的方式,也可以幫助學生將多個知識點進行融合,并形成完善的知識網絡,從而能夠真正建立起對于量的感知。尤其是在學生學習體積、容積單位之后,則可以將相應的知識畫成思維導圖,建立完整的量感體系。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量感的培養是對數學核心素養的呼應,而在小學數學課堂之上,數學活動是一種重要的教學方式,那么教師在開展數學活動的時候,就需要以生活為起點,以操作為載體,以合作為依托,讓學生在活動中主動去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從而獲得“量感”體驗。
【參考文獻】
[1]梁培斌.科學利用數學教材培養學生量感[J].教學與管理,2017(02):43-45.
[2]楊冬菊.學生量感培養的教學策略——以小學“計量單位”教學為例[J].教師教育論壇,2018,31(04):76-78.
[3]脫中菲,趙艷輝.小學數學個性化教學單元設計的實踐研究——以三年級“面積”單元為例[J].課程·教材·教法,2014,34(01):67-71,78.
[4]徐娟燕.從秩序“度”到心理“量”——構成教學中的設計引導[J].藝術教育,2014(09):230-231.
[5]程五霞,彭陽,劉嘉嘉.“體積和體積單位”的教學實踐與思考[J].教育觀察,2019,8(15):120-12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