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允燮
【摘? 要】在現階段的小學語文教學中,伴隨著素質教育的實施,教師應注意培育學生的人文素養,這不僅是教學改革的趨勢,更是學生成長中同樣極為關鍵的因素。本文將以小學語文教學實踐為基礎,對如何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提出有效的建議,旨在構建更具人文色彩的語文課堂。
【關鍵詞】小學語文;人文素養;培育策略
文字是人們交流情感、抒發情感的工具,這不僅說明了語文學科的工具性特征,同時奠定了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基礎。對此,從語文學科的特點出發,通過教學,達到各維度的目標,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教學角度和途徑。與此同時,新課改對學生素養的培養作出了肯定意見,因而教師對學生的人文素養培育便成了基礎教育階段的重中之重。而小學是語文教學的起始階段,也正是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關鍵期,在這一時期的發展過程中,學生的學習心理會隨著身心的發展趨勢而產生變化,而其思維能力、獨立學習能力等各項能力的發展也會與教師的引導產生重要羈絆。因此,教師只有充分了解這一關鍵期的重要性,并把握學生在這一關鍵期的發展特點,予以學生循序漸進的影響力,將語文學科特點充分融入小學語文教學中,使學生形成扎實的語文基礎,才能幫學生更好地適應初、高中的語文學習道路。
一、利用自然教育,發展人文情懷
大自然孕育了無數生命,同樣也包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只有經受過大自然的洗禮,人類才能真正認識自我,同時形成深刻的精神內省。但是在現實中,不論教師還是家長都更注重成績,而忽略了孩子的精神需求,而自然教育正是應對“精神需求”的最佳養料。只有帶孩子親近自然,感受自然,才能讓孩子的心靈得到真正的解放。
例如,《讀不完的大書》一課,在文末作者表達了對大自然的看法:大自然是一本大畫冊,一本讀不完的大書,直接呼應了本文的標題。在通常情況下,針對此類文本,教師往往以閱讀和脈絡分析為主,但是這樣的教學并不能凸顯本文的主題,也不能加深學生的印象,對實施自然教育同樣沒有顯著的意義。基于此,教師不妨將課堂遷移到戶外,讓學生在真實的自然環境中學習。具體而言,教師可利用周末的時間組織學生到戶外踏青或是郊游,讓學生在自然的風光中印證課文內容,欣賞大自然中的事物。在學生欣賞大自然風景的同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說一說對大自然的感受,引導學生交流自己的情感。
實施自然教育,不僅可以滿足學生的精神需求,還可以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因此,教師應積極實施自然教育,讓語文教學回歸自然。
二、借助傳統文化,提升人文素養
經過了五千年的文化積淀,我國逐漸變成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文化大國。傳統文化不僅包羅萬象,同時蘊藏著深刻的道理以及為人處事的原則。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不能只是著眼于文本教學,還需要從文章中發掘傳統文化元素,滲透傳統文化精華。這樣一來,既可以使學生發現語文學科的魅力,又可以提高學生的人文基礎,促進學生的成長。
例如,在教學《紙的發明》一課時,為了更好地發掘傳統文化元素,教師不妨采取如下的教學步驟:首先,針對課前導入環節,教師用趣味化的方式向學生提出問題,“同學們,現在請摸摸你們的課本,或者翻翻你們的筆記本,體會一下紙張的觸感,你知道紙是如何創造出來的嗎?又經歷了怎樣的創造過程呢?”盡管大多數學生都知道紙是由樹木制成的,但學生不知道樹木是如何變成紙張的,這就為整堂課埋下了一個小小的伏筆。接下來,教師要求學生閱讀文字材料,試著梳理紙張的演變過程。但是在閱讀過程中,由于文字描述相對抽象,學生對紙張的演變歷史還是存在很多疑惑之處。對此,教師向學生播放了紀錄片《紙的故事》中的精彩片段,讓學生在真實的影像中感受紙的發明與創造。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為了進一步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向往,一方面向學生詳細介紹了蔡倫的造紙術,同時介紹了中國古代另外三大發明,另一方面又為學生補充了很多和紙張相關的成語故事,如韋編三絕、學富五車等,這些知識無疑大大豐富了學生的語文視野。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材中的很多課文都含有豐富的傳統文化元素,教師在教學這些文本時,可以將其中的傳統文化元素發掘出來,既可以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還可以拓展語文課堂。
三、加強課外閱讀,夯實人文基礎
“多讀書、讀好書”不僅是《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的要求,更是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的有效方式。通過大量的閱讀,既可以塑造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以及價值觀,又可以拓展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尤其在小學階段,想要幫助學生打好語文基礎,加強課外閱讀就成為一個非常有效的解決辦法。因此,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廣泛引導學生展開課外閱讀,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人文素養,還可以加強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讓學生明對錯、知善惡,懂進退、善分辨,從而使其人文素養的形成更為自主和穩固。
為了更好地展開課外閱讀活動,教師需要結合班級的實際情況以及學生的學情,為他們推薦更加適宜的課外閱讀素材。低年級學生的識字量有限,教師需要給學生推薦一些情節生動有趣、思想積極向上的繪本故事,如《十二生肖》《我永遠愛你》《第五個》《猜猜我有多愛你》等,以此迎合學生的直觀思維模式,使其在人文素養的初步接觸中,獲得興趣的支撐;中年級學生有了一定的語文基礎,教師可為學生推薦一些啟智型閱讀素材,如《母雞蘿絲去散步》《夏洛特的網》《吃書的孩子》等,實現學生人文素養養成意識的進一步發展;高年級學生已經有了較為扎實的語文基礎,教師可為他們推薦一些更具審美價值和思想深度的文學作品,如《窗邊的小豆豆》《城南舊事》《蘇菲的世界》《青銅葵花》等,促成學生人文素養基礎的穩固。除此以外,教師還可以結合人文素養的培育目標設計一些相關的閱讀主題,同時以主題為基點搜選相應的閱讀素材,讓學生通過群文閱讀的方式形成較好的文學素養。
人文素養的提升不只是語文課堂的專利,它更是一種需要長期努力的課題。而課外閱讀可以為學生建立起精神的故鄉,讓學生在書香里找尋令精神安謐的良方,在潤物細無聲間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
四、感悟生命可貴,樹立生命觀念
想要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首先需要實施生命教育,重塑學生的生命觀,讓學生將“生命”視作人類最寶貴的財富,既尊重他人的生命,更尊重自己的生命,還要尊重萬事萬物的生命。對此,教師應當積極挖掘教材內容,充分利用教材中與樹立生命觀緊密聯系的課文教學,鑄造學生對于生命的敬畏之心,實現其對生命價值的重視,最終使其人文素養在潛移默化中實現有效培養。
例如,在教學《珍珠鳥》這篇課文時,教師首先讓學生重點研讀人鳥相處的那些語句,同時讓學生思考:作者是以怎樣的態度對待珍珠鳥的?他又是以怎樣的行動落實的?通過反復研讀,學生發現作者對珍珠鳥從頭到尾都是小心翼翼的,即便作者對珍珠鳥充滿了好奇心,但是作者很少主動扒開葉蔓去觀察珍珠鳥的一舉一動。此時教師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作者要如此小心翼翼?珍珠鳥不是朋友送給他的禮物嗎?既然是禮物,他又何必如此謹小慎微?面對這個問題,學生說不出答案,此時教師就可向學生展開生命教育:盡管珍珠鳥只是一個看似微不足道的小鳥,但它同樣是一個小生命,雖然人類是萬物之靈,也不能隨意掠奪珍珠鳥的生命。而作者的可貴之處在于,他珍惜珍珠鳥,尊重珍珠鳥的習性,也愿意和珍珠鳥親近。這種親近是小心翼翼的,不是大肆掠奪的,可以感受到作者對動物的那份愛惜之情。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意識到生命是可貴的,即便微小如珍珠鳥,同樣有著生命的價值,而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是一個人一生的修行。
生命是每個人得到的最珍貴的禮物,只有敬畏生命,才能認識到人生的可貴。想要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就需要培育學生的生命價值觀,使學生形成正確的生命態度。
五、品味生活百態,增強人文共情
小學學生的學習靈感常來源于生活,其興趣源泉也與其生活經歷息息相關,對此,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應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立足于學生的生活,引導其對自身生活經驗進行適當的運用,以此加強其對語文學科中人文素養的體悟,為其從精神建設方面容納人文素養,夯實基礎。在此過程中,教師對教學內容的不斷挖掘、對教學資源的適當拓展,以及對學生素養培養目標的長期更新,都能從學生生活的角度進行,以此助力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學會品味生活百態。基于此,學生的共情能力也得以提升,從而實現對人文素養共情心理的增強。
例如,在教學《北京的春節》這篇課文時,教師首先明確課文主題,具有“北京” “春節”這兩個關鍵詞,而其中所關聯的人文素養也較為明顯,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之時,要從地域、節氣等方面入手,加以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才能為學生展開閱讀、發揮聯想能力、積累人文素養做好準備工作。為了提升學生的學習體驗,教師在進行導入時,首先應當抓住“春節”這一關鍵詞展開課堂話題,這于學生而言,更為熟悉,也更具吸引力。而“北京”這一詞在老舍先生筆下的意味,是需要學生通過閱讀文章慢慢品味的。對此,教師首先在導入時,創設相關學習情境,比如可借助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一首充滿春節氣息的《新年到》,與學生進行熱烈的師生互動,以此點燃學習氛圍。而后,教師便自然而然地引入課題:“接下來,就請大家跟著老師一起,去老舍先生度過的‘北京春節’里一探究竟,體驗一番獨特的節日民俗!”在初讀環節,教師提出問題:“老北京的春節給你留下怎樣的印象?”學生在問題的引領下進行閱讀,能夠初步觸及老北京春節中的“人文”因素。接下來,教師在對老舍先生作品特點進行總結之時,提出“京味兒十足”這一詞,為學生接下來的人文感知做好鋪墊。在為學生厘清北京的過年習俗時,教師可以表格形式向學生展示,并要求學生將其與自己家鄉的春節習俗進行對比,以此產生共情心理,“品”出北京春節的獨特味道,實現學生對老舍先生印象中的北京春節,作出更為深入的解讀和體驗。
生活中的百態呈現在名家或細膩、或飽滿、或個性化的文字之下,也為學生開啟了對實際生活的關注之道,因而實現其在閱讀中人文共情之力的增長,為其人文素養的積累與發展,創造更為優質的條件。
綜上所述,語文是一門極富人文色彩的學科,而培育學生的人文素養同樣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想要實現這一目標,教師需要多加了解學生在各階段的學習需求和發展需要,以此為依據進行教學策略的整改,從而能夠從多元化的角度有效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使學生具備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端正價值觀樹立的態度,實現語文教學的真正價值。
【參考文獻】
[1]孟令華.基于翻轉課堂理論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實踐[J].教師博覽,2021(24):47-48.
[2]李傳聰.淺析小學語文個性化閱讀的教學策略[J].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21(09):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