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雪紅


摘要:目前高職教育課堂教學中仍然存在偏重單向灌輸、教學手段單一、課程考核不全面等諸多問題。為解決這些問題,借助“雨課堂”智慧教學工具,設計了基于移動互聯網環境的“探于課前、精于課中、勤于課后”三段式教學模式,并將這一模式運用于《通信配電》課程教學過程中,從課堂教學設計、課堂教學實施、課堂教學效果評價等方面介紹了具體的實施過程。實踐結果表明,三段式教學模式效果明顯,有效地改進了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關鍵詞:高職教育;移動互聯網;雨課堂
中圖分類號:G642?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22)03-0155-03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1 引言
為促進教育信息化的發展及“互聯網+教育”的深度融合,教育部于2018年制定并發布了《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其中明確指出[1]:開展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智能化教學支持環境建設,推動人工智能在教學、管理等方面的全流程應用,利用智能技術加快推動人才培養模式、教學方法改革。這為教育信息化的改革及發展指明了方向。對教育從業者而言,基于便捷高效的移動互聯網,借助智慧教學平臺,構建“隨時可學+隨地可學”的新型課堂學習模式,重點關注學習過程中的師生互動和最終的學習成效,從而提高課堂的教學效果。
2 高職教育課堂教學現狀
課堂是高職教育育人的主陣地,隨著高職教育進入內涵式發展階段,課堂教學越來越受到重視。特別是移動終端的普及和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的建設及應用,基于移動互聯網環境的課堂教學越來越普及。但是,在目前的高職教育的課堂教學過程中還存在很多問題。
2.1 單向灌輸式教學依然明顯
隨著高職課堂教學外在環境和內生動力的變化,教師越來越多地將課堂教學與移動終端相結合,使傳統的課堂教學效果有了明顯的改觀。但是,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基于移動互聯網的課堂教學更多的是把課件推送到學生的移動終端,學生的注意力無非是從原來的大屏幕轉移到移動終端。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課堂教學還是帶有明顯灌輸痕跡的單向傳遞和輸入,導致教學效果不理想。
2.2 教學手段不夠豐富
在當前高職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對移動互聯網的應用主要是課前或者課中推送教學課件和教學視頻等教學資源,更多的是呈現和展示,手段還不夠豐富。移動互聯網應用于教學的主要作用在于促進教與學的實時交互,借助移動互聯網實時收集學生的學習數據,并及時調整教學的策略,目前這一作用還未充分發揮。如何運用更多的教學手段,做到讓移動互聯網環境下的課堂教學成為師生互動的平臺是重點要解決的問題之一。
2.3 課程考核不夠全面
目前,在高職課堂教學中,課程的考核更多地還是比較單一的結果考核,沒有有效的手段考核學生學習的過程,往往導致課程的考核不夠全面。學習活動是一個持續性動作,簡單的結果考核不能體現學習活動的全過程,不能有效反映學生的真實學習狀況和綜合能力。同時,單一的結果考核不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利用提高學習效果。
3 移動互聯網環境下的課堂教學模式的教學實踐
浙江郵電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該?!保┦且凰孕畔⑼ㄐ艦樘厣呗氃盒?,因此,更加注重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在課堂教學中,筆者主要采用清華大學與學堂在線共同開發的 “雨課堂”智慧教學工具[2],在移動互聯網環境下,借助移動終端開展課堂教學。通過對“雨課堂”平臺的合理使用,既增加了學生獲取知識的方法與手段,同時也便于教師對學生數據的整理與收集,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過程。
3.1基于移動互聯網環境的課堂教學設計
基于移動互聯網環境的課堂教學是在傳統課堂的基礎上,將課堂教學分成“探于課前——精于課中——勤于課后”三個部分,同時運用信息技術進行知識與技能的傳授,以培養學生對知識的學習與運用能力,完成課堂教學目標。具體的課堂教學設計包括課前、課堂和課后三個環節[3]。在課前環節,教師對課堂的教學任務、教學目標進行分析,制作相應的學習任務書,借助教學平臺發布相應的教學視頻、文本資料等教學資源,引導學生進行課前的預習與學習,完成課前任務;在課堂環節,教師運用課程教學平臺進行現場演示、小組討論等進行教學組織活動,同時通過隨堂隨機檢測動態檢測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調整授課安排;在課后環節,借助于“雨課堂”平臺的論壇區以及課程微信群、QQ群與學生進行互動交流,收集學生學習過程中需要解決的問題,同時反思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不足,并布置拓展訓練任務與課后練習[4]。具體課堂教學設計如圖1所示。
3.2 基于移動互聯網環境的課堂教學的實施
筆者借助“雨課堂”智慧教學工具,以《通信配電》課程為例,以該校通信技術193班為研究對象,選取《通信配電》課程中“低壓元器件”一節內容為切入點,具體介紹基于移動互聯網環境的課堂教學的具體實施過程。
3.2.1 課程資源的建設
1)根據授課要求,制作課前學習任務書,要求學生在課前完成?!暗蛪涸骷币还澖虒W內容的學習任務具體設計如表1所示。
2)制作課堂教學資源
在課前預習和課后拓展中,教學資源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第一,教師通過收集相關視頻資料,進行合理編輯,作為學生自主學習的資料;第二,合理利用在線開放課程的視頻教學案例資料,根據學生學習情況不斷優化;第三,引進企業專家的教學與案例資源,讓學生的學習更貼近實際工作內容。
3)課前測試、隨堂測試、課后練習的題庫建設
對于題庫建設,既要具有針對性,又要把握測試難度,需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與目標設計測試題庫。題庫難度的設計要考慮不同層次學生的知識儲備和自學能力,并盡可能與企業實際案例相結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又能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
3.2.2 教學過程的具體實施
1)授課前的準備工作
首先要求學生在微信中關注“雨課堂”公眾號或添加“雨課堂”小程序,登錄“雨課堂”選擇班級課程,確保課堂學習的正常開展;其次在“雨課堂”平臺中推送學習任務單、相關教學視頻、網頁資源、課前測試等資料,同時通過后臺數據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有目的地開展課堂教學;最后根據平臺數據的反饋,制作相應的PPT教學課件,進行課堂教學。
2)課堂教學與互動
(1)在上課過程中,教師通過大屏幕展示PPT,讓學生通過掃碼進入課堂,完成課堂點名工作,同時也可以將教學課件推送到學生手機端[5],學生可以對重點知識進行截屏,避免了因忙于做筆記而錯過知識點的獲取,同時便于課后復習。在教師講解過程中,對有不懂情況,可以在相應PPT頁面點擊“不懂”或“收藏”,便于學生在課后進行知識的重新分析與獲取,老師也可根據學生反映出來的問題,及時調整課堂節奏。
(2)在教師授課的過程中,增加與學生實時互動
第一,現場演示教學。在課堂上,教師借助課件對教學內容進行講解和分析,同時利用“雨課堂”平臺的隨機點名功能,隨時邀請學生回答問題,所有學生都要做好準備,因為每個人都有可能被選中。這樣,就能緊緊吸引學生的有意注意,使學生的思路一直跟隨教師,課程教學效果得到提高。通過與學生的實時互動,不僅課堂的吸引力大大增強,而且教師能夠及時了解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
第二,小組討論教學。對于有些開放性題目可以利用“雨課堂”的彈幕功能,采用小組討論的方法進行講解。如在課程引入時,通過設置疑問——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哪些是我們所說的低壓電器,他們各有什么作用?同時,可以打開彈幕功能,讓學生通過彈幕參與課堂討論,看著自己的彈幕文字在屏幕上滾動,看到同學們的五花八門的答案,大家在笑聲中學習知識,最后由老師總結大家的答案得出結論。小組討論教學形式有利于創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寓教于樂。
第三,隨堂練習教學。在每節課結束之前,發布課堂練習,課堂練習以選擇題為主。通過完成課堂練習,對學生而言,既回顧了課堂所學內容,又加深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對教師而言,充分了解了同學們對課堂內容的掌握情況,對錯誤率多的題目或知識點進行再次講解。
3)課后統計分析學習數據
“雨課堂”平臺利用自身的大數據采集功能,對學生的學習情況、答題信息、“不懂”標記的相關數據進行統計,將課堂實施的全過程記錄下來,便于后續的分析與反饋,及時調整教學計劃與安排[6]。同時,借助教學平臺發布課后作業與拓展學習資料,便于學生鞏固消化,讓學有余力的學生深入學習。
3.2.3 基于移動互聯網環境的課堂教學效果評價
課堂教學效果評價采用教師評價與教學平臺自動評價相結合的方式進行。
教師評價部分,教師結合學生課堂上的精神狀態、學習態度對學生的表現進行評分,同時借助“雨課堂”教學平臺,對同學們的線上學習活動進行考核評價,具體包括課前、課堂、課后的資源學習情況、任務完成情況、測試情況、課堂參與度、回答問題的準確度等方面的考核評價。
教學平臺評價部分,課前環節主要是對學習資源和課前任務的完成情況進行定量評分,課堂環節主要是對隨堂測試和隨堂作業的完成情況定量評分,課后環節主要是課后拓展作業完成情況定量評分,該部分評價活動由課程教學平臺自動完成。
最后,將教師評價與教學平臺評價按各占50%的比例進行折算得出總評成績。課程評價是過程性考核,是貫穿教學全過程的動態學習診斷與評價,包括課前預習測評、課堂實時檢測、課后作業評價,從而實現了即時、動態的診斷分析及評價信息反饋[7]。
4 基于移動互聯網環境的課堂教學模式的實施效果
4.1 課堂氛圍“活”起來了
借助“雨課堂”智慧教學工具,基于移動互聯網環境的課堂教學實施以來,課堂教學氛圍明顯活潑起來。學生借助手機等移動終端參與學習的積極性極大提高,能夠將注意力集中到課程學習中,積極參與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各種教學活動,過往課堂沉悶的學習氣氛得到明顯改觀。通過對班級39名學生的調查顯示,36名學生表示課堂有吸引力了,并愿意主動參與課堂教學的各種活動[8]。
4.2 師生互動“多”起來了
與以往課堂教學相比,基于移動互聯網環境的課堂教學,師生的互動明顯多起來了。以往的課堂教學互動主要是教師設置問題,學生回答問題,屬于淺層次的教學互動,主要目的是調節課堂氣氛。基于移動互聯網環境的課堂教學,無論是課前教師布置任務,還是課中教師設置的各種教學活動,都是更高層次的教學互動,一方面這些教學互動推動著教學過程的推進,另一方面也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教學內容。特別是課中教師設置的各種教學互動,包括點贊、課堂小測驗、觀看小視頻、回答在線問題等等,形式多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4.3 課程成績“高”起來了
與同專業平行班級相比,采用基于移動互聯網環境教學的班級,學生課后作業完成的質量、課程學習投入的程度、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等方面都有明顯提高,課程考核平均成績高出近十分,教學效果非常明顯,師生關系更加和諧,教學過程更加順暢。
5 結語
基于移動互聯網環境的課堂教學模式引入《通信配電》課程以來,取得了明顯的教學效果。首先,學生學習的投入程度顯著提升,學習的主動性明顯增強,課堂教學氛圍得到極大改善,師生關系更加和諧。其次,課程的考核成績顯著提高,相比平行班級的成績高出近10分。同時,《通信配電》課程被評為該校第二批精品在線開放課程立項建設項目,目前正積極申報市級及省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程。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的通知[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804/t20180425_334188.html,2018-4-13
[2] 王秀珍,王粉梅,裴斌.基于雨課堂的智慧教學模式構建[J].計算機教育,2018(4):139-142.
[3] 盧倩倩.微信平臺支持的高校翻轉課堂教學模式設計與應用研究[D].沈陽:沈陽師范大學,2017.
[4] 單好民.基于翻轉課堂理念的O2O混合式教學實踐[J].現代計算機,2019(33):62-65.
[5] 康志鈺.“美篇”新媒體在種子學輔助教學中的應用效果[J].云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20,14(2):142-147.
[6] 王立.數據驅動的反饋式教學服務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8.
[7] 單好民.“互聯網+”時代《計算機基礎》教學體系的優化研究與實踐[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7,33(7):38-40.
[8] 李鵬,易淑明,鄭曉妮,等.“雨課堂”在課前、課中、課后“三段式導學”中的應用效果評價[J].護理研究,2018,32(4):560-563.
【通聯編輯: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