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堰工
近年來,職業院校圍繞思政育人目標,不斷加強課程思政建設,在實踐中取得了良好效果。然而,《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中強調的“必須抓好課程思政建設,解決好專業教育和思政教育‘兩張皮’問題”[1],仍未得到很好的解決,并且“兩張皮”問題成了課程思政實施過程中的一個痛點。如何有效克服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教育“兩張皮”現象,是新時代職業院校在提升育人質量中面臨的一大任務。
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好的思想政治工作應該像鹽,但不能光吃鹽,最好的方式是將鹽溶解到各種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總書記的“鹽溶于水”比喻生動形象,為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提供了重要的思維方式指引和方法論指導。教育部等九部門印發的《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年)》明確提出:“引導專業課教師加強課程思政建設,將思政教育全面融入人才培養方案和專業課程。”這不僅為職業院校實施課程思政指明了方向,而且為解決課程教學中的思政教育融入問題提供了根本遵循。課程思政作為教學改革的一種創新理念,決定了教學的首要目標是立德樹人,踐行這一理念重在“鹽溶于水”的有機融入。課程教學是學校教學的主陣地,找準專業知識教學和思政教育的關鍵點,智慧地運用“鹽溶于水”思維,是課程教學有效實施思政教育的邏輯起點。只有在課程體系中科學融入思政元素,才能在課程教學中有效實施思政教育,才能更好地提升課程育人的水平。
準確把握課程思政建設的內容是課程教學有效實施思政教育的前提。教育部對課程思政建設提出了明確的要求:“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深入開展憲法法治教育,深化職業理想和職業道德教育。”并對課程思政建設的內容做了非常清晰的表述:“課程思政建設內容要緊緊圍繞堅定學生理想信念,以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愛人民、愛集體為主線,圍繞政治認同、家國情懷、文化素養、憲法法治意識、道德修養等重點優化課程思政內容供給,系統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法治教育、勞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對高職院校而言,則還應有加強“科學的職業觀念”和“正確的職業行為”引領以及強化“勞模精神”“工匠精神”培育的內容,落腳點是“職業理想和職業道德教育”。
職業教育作為一種教育類型,課程思政建設中彰顯職業教育特色非常重要。因此,必須牢固確立“知識即美德、技術即價值、技能即素養”的課程思政核心理念,在價值引領、人文素養、科學精神、職業素養等方面保證課程思政的內容供給,將對學生的價值塑造、知識傳授、技能培養和職業素養養成融為一體,實現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目標。高職院校開展“課程思政”需要在全面把握思政教育內容的前提下,把課程思政的要求全面融入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標準,在專業人才培養規格與課程目標中,全面融入課程思政的育人目標與教學目標。要根據各個專業所設置的課程特點精準把握思政教育的內核,如智能制造專業的“精益求精”,醫藥健康專業的“醫者仁心”,財經商貿專業的“誠實守信”,建筑工程專業的“工匠精神”等。
充分結合各類課程的知識特征、能力屬性、教育功能,系統挖掘思政元素,形成思政資源體系,這是課程教學有效實施思政教育的基礎保證。課程思政資源挖掘必須科學設計、系統規劃,在遵循“實事求是、有的放矢、協同挖掘、鼓勵個性、與時俱進和以生為本”等六條基本原則的前提下[2],既要避免重復交叉,又要能體現邏輯層次遞進。課程的屬性不同,挖掘課程思政的內容和方式方法也不一樣。
從課程的分類來講,主要有人文科學課程與自然科學課程兩大類,前者泛指哲學人文社會科學,一般稱為文科;后者主要指通常意義上的理工科。文科的本質屬性決定了其知識性、學術性和意識形態性均較強,資源存量較大且集中,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政治理論、辯證思維、法律意識、心理健康、生活態度、審美情趣等都是可以深挖的思政資源。而理工科的強知識性、強邏輯性和弱意識形態性等特點決定了其資源存量較少且分布零散,可探索一些行之有效的途徑來挖掘思政資源。如,通過專業學科發展史中所體現的規律,挖掘科學精神的本質;通過科學家們勇攀科學高峰的事跡,挖掘他們對祖國、對人類的責任擔當;通過挖掘專業學科中所隱含的職業素養、職業道德、創新精神、工匠精神,為學生的職業生涯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等等。
從職業院校的課程種類看,有專業課程和公共基礎課程兩大類,其中又分別包含有文科和理科或工科。如經貿類職業院校的專業課程中有不少是屬于文科類的,公共基礎課程中的語、數、外學科,語文和外語屬文科,數學則屬理科。由于每個專業設置課程的學科類別屬性不同,各類課程思政的內容便有所不同。對于職業院校中專門設置的實踐類課程,則可以在注重學思結合、知行合一,增強學生勇于發現的創造意識、創新精神以及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等素質教育的重點方向上挖掘思政資源,關鍵是理論聯系實際,緊密結合課程特色,注重課程教學素材和資源的鮮活性,充分激活實踐教學或實際操作活動中的思政元素,拓展實踐教學的育人場域,切實提高課程思政的育人成效。
教育部強調,“要深入梳理專業課教學內容,結合不同課程特點、思維方法和價值理念,深入挖掘課程思政元素,有機融入課程教學,達到潤物無聲的育人效果”。課程思政就是要將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其他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去。專業課程思政元素是指除思想政治理論課外的所有專業課程中的思想政治育人元素。“專業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既要考慮專業課程內在知識與理論的屬性,又要考慮時代與現實的需要,尤其是國家教育政策的要求以及教育對象所存在的突出思政問題。”在具體挖掘和選用時,需要在考慮專業課程性質、特定教學對象及教學目標等因素的基礎上,進行具有情境性的剖析、挖掘和運用。比如,蘇州一位在高職校任教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教授深得其法,他把教學的重心前移,主要功夫花在備課上,注重與本地相關部門的聯系,實地掌握第一手資料,在系統把握教學資源合理運用的基礎上,精心設計了緊密聯系蘇州實際的城市景觀及規劃設計的優秀案例等教學內容,把家國情懷、文化自信、工匠精神、生態環境保護等思政元素融入課程教學的各個環節中,較好實現了專業課教學與思政教育的融合,起到了春風化雨的良好效果。
毋庸置疑,理工科課程的意識形態明顯程度相比文科低得多,所以在這類課程的教學中尤其不能生搬硬套、強硬嫁接,應注重將思想政治教育與愛國情懷、科學精神、創新意識、邏輯思維等相互融合,通過一種潤物無聲的方式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如,“高等數學”課程中的極限是微積分的基礎,這個內容十分重要但又非常抽象。這個極限概念,蘊含了相當豐富的課程思政元素,極限中的有限與無限體現了唯物辯證法的思想。我國古代著名數學家劉徽首創的割圓術與科學巨匠阿基米德的割圓術思想是一致的,劉徽的極限思想和無窮小方法,是世界古代極限思想的深刻體現和典型代表。這些素材的仔細挖掘,成為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和愛國主義教育的滋養之“鹽”。
以上案例生動地揭示了課程思政與專業課之間相互依存、相輔相成的融合關系,由此得到的理性思考有:首先,課程思政不僅沒有擠占專業內容,還是專業課堂的點睛之筆,成為增加專業課程吸引力的催化劑;其次,每一門課程都可以成為課程思政建設的載體,只是難易度的高低、顯性與隱性的不同而已。課程思政中的思政內容更多地呈現出了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互動過程,這樣的課堂,才是真正的寓核心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之中的生動活潑的理想課堂。“鹽溶于水”是打破思政和專業涇渭分明的稀釋劑,無形無色卻又無處不在。把思政元素這個“鹽”溶于課程教學這個“水”,自然融入是關鍵,貼切適合是目標,錦上添花是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