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菊
【摘? 要】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巧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不僅能增添課堂的趣味性,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探究,發展成長,而且能提高教、學、評的有效性,使學生在課堂活動中真切地感受和體驗,內化良好的道德品質,可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
【關鍵詞】信息技術;道德與法治;立德樹人
在“雙減”的大背景下,恰到好處地運用信息技術,運用多樣的現代教學手段,能使課堂有聲有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及時對接學生的生活,鏈接新聞時事,能使學習與興趣齊飛。總之,信息技術與品德共舞,能夠增強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實效性。
一、巧用信息技術,增添課堂趣味性
教師適時地用生動活潑、興趣盎然的多媒體課件創設有趣的情境,能夠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迅速抓住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潛在的探究欲,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教學時,教師多方面采集信息,挖掘課程資源,能使教學內容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讓教材上的內容鮮活起來,讓學生用眼睛去欣賞美麗的畫面,用耳朵去傾聽扣人心弦的聲音。多媒體技術能夠跨越時空,將遙遠的拉近,讓歷史“重現”,讓靜止的圖片變成一個個生動有趣的故事……這樣的課堂富有生機,趣味十足、更加靈動。
執教《古代科技 耀我中華》時,教師在課堂中運用信息技術,帶領學生穿越時光隧道去認識耀眼的古代科技之星張衡、祖沖之、李時珍;了解歷史悠久的瓷器;研究改變世界的四大發明;博大精深的中醫藥學……本課的學習對學生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涉及古代科技的知識多、時間跨度大,要在有限的時間內,開展道德教育并不容易。教學中,教師利用信息技術給學生鋪好通向成功的橋梁,推送本節課的學習任務、資料包,學生借助平板電腦上教師推送的資料包進行學習,四人小組自主合作探究其中的一個任務。這樣學生既能飽覽祖國天南地北珍貴的歷史文物,又能了解了祖國瑰麗的優秀傳統文化,充分激發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歸屬感和愛國情懷。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種子”根植于學生的心中,培養了學生的文化自信。
二、巧用信息技術,促進學生成長性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巧妙運用信息技術,能夠擴大學生的視野、增長學生的知識,使學生用視覺、聽覺、觸摸去體驗多姿多彩的課堂活動,跨越時空與歷史對話,在充滿生機的智慧課堂中張揚自己的個性。在《四通八達的交通》這一課的教學中,筆者通過一些圖片、視頻,讓學生全方位、立體地了解交通工具的歷史演變過程。認識六千多年前的滾木拖運,五千多年前的獨輪車和馬車,欣賞到距今有一千多年的趙州橋,五百年前的四輪馬車,以及現在的汽車、動車、飛機……學生對這些從古至今的交通工具的演變有了直觀的認識,感受到了科技改變人們的出行方式。“那現在先進、便捷的交通又給我們帶來了哪些困擾呢?”教師引導學生發現問題,通過課前的調查、上網查閱資料,以及在新聞時事中尋找答案,從而順利地解決問題,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巧用信息技術,提高評價有效性
正面的評價是內化、反思、提高學生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的重要途徑。信息技術在評價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學生的學習、活動得到及時評價、反饋,他們才能持久地保持學習興趣和內驅力。在執教《我能做好》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舉行一場疊衣服比賽,“比一比哪個小組疊得既快又好”,并及時把比賽過程拍照上傳大屏幕,這樣學生既能回看自己小組比賽的情況,也能看到其他小組比賽的圖片。學生可開展自評、小組互評,還可以與課堂外的家長視頻互動進行他評,評出冠軍組。這一過程中還能及時糾正各小組存在的一些問題,這樣學生能做得更好。學生的活動得到及時的反饋評價,不僅能活躍課堂氣氛,還能調動學生求知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幫助學生強化自己良好的行為習慣,能夠更好地達成教學目標。
道德與法治課程是知與行相統一的過程,正面積極的評價,是學生行為的導向。再如,在《安全記心上》一課的教學中,如果讓學生翻來覆去地記這些交通標志,學生就會覺得枯燥乏味。如果在課堂中運用信息技術互動教學,這些問題就會迎刃而解。各個小組進行交通知識大PK,學生為了贏得比賽,會使出渾身解數記住這些交通標志。課堂上教師可邀請幾個學生進行角色扮演,“你平時如何過馬路的”,其他學生認真觀察后,說說“你發現了什么”“應該如何正確過馬
路”。教師還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的畫面、音效模擬情境,讓學生體驗交警指揮交通,這樣的活動能夠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其將認知內化為行為,學生過馬路時,也能自覺遵守交通規則。教師還可以設計課后實踐作業:如果能自覺遵守交通規則,獎勵自己一張笑臉。一周后比一比誰得到的笑臉多。將課內學習向課外延伸,促進教、學、評一致,這樣既能豐富學生的感知,又能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
四、巧用信息技術,突破時空局限性
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僅憑教師的三寸不爛之舌是難以讓學生領會課堂魅力的。巧妙地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就能很好地解決這個難題。教師可以通過信息技術,達到一個化抽象為具象的效果。信息技術能穿越時間、空間,很好地突破時空的局限性,將遙遠的、悠久的歷史重現,讓學生與文本近距離對話。課堂上,學生容易被信息技術呈現的內容所吸引,然后積極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中,課堂教學會更加活躍,學生也能夠深入思考,學習效果不言而喻。教師巧用信息技術來充實、豐富和改造學生的學習經驗,能夠激發學生探究新知的興趣,提升學生的情感體驗。
教學《請到我的家鄉來》一課時,由于家鄉的文化對學生來說可能是抽象的,教師則可以借助信息技術,從家鄉的名人、家鄉傳統的節日風俗、家鄉民間藝術、家鄉特產等幾個方面架構起家鄉文化的框架,降低學習的難度。教師為學生布置課前調查的任務,讓學生通過實地走訪、詢問家長、上網查找資料等方法,了解家鄉的特產。課堂上學生通過小組交流,把豐富多彩的家鄉特產展示在學生面前,“穆陽烤肉”“穆陽水蜜桃”“蘇堤線面”“福安光餅”等,教師讓學生在課堂上展現事先準備好的各種家鄉特產。將蘇堤線面幾百年流傳下來的傳統手工制作的過程拍攝下來,在課堂上展示交流,學生倍感親切,進一步了解了自己家鄉的文化,有效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點燃了學生熱愛家鄉的激情。
又如,學習四年級下冊的《多姿多彩的民間藝
術》,因受地域影響,學生對其他地區的民間藝術知之甚少。所以教師可以通過信息技術給學生展示我國各地多姿多彩的民間藝術,如北京京韻大鼓、廣東的舞獅、東北秧歌、陜西華縣皮影、四川川劇變臉等,還可以通過圖片展示各種民間藝術品,甘肅香包、江蘇蘇州刺繡、天津栩栩如生的泥人等,借助信息技術,可以讓學生一覽無余地了解祖國各地多姿多彩的民間藝術,贊嘆勞動人民的智慧,愛上中華源遠流長的民族文化。
教師通過補充圖片、數據、文字、視頻等相關資料幫助學生構建感官圖像,能讓文本內容立體化,更加生動多彩,讓有趣和難忘的畫面、故事印在學生的腦海,有助于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品質。
五、巧用信息技術,提升體驗實效性
體驗是道德與法治學科的顯著特點之一,借助信息技術的動畫、文字、圖像、聲音等資源,能夠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創設有價值的教學情境,模擬體驗,升華情感。
如在《我自己會整理》的教學中,課前學生體驗自己疊被子、整理房間、物品歸類收納,還把自己體驗的活動拍成圖片或視頻在課堂上展示,這一環節為學生的生活和課堂學習架起了橋梁。體驗實踐活動也可以延伸到課外,因為道德貴在實踐,一切道德活動沒有付諸實踐,都是紙上談兵,離開道德實踐,一切活動都是無根之本。因此,教師可讓學生在課后在家整理自己的衣服、學習用品等,爭當整理的小能手。學生通過親身體驗,能夠感受爸爸媽媽的辛苦,內化情感,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的好習慣。
再如,教學《買東西的學問》時,教師可帶領學生模擬去超市購物的情景。筆者創設了這樣的一個情境:“同學們,明天我們就要高高興興地去秋游了,你們會帶上哪些食品?你會怎樣選購這些食品呢?”筆者把正規包裝的食品、三無產品、過期食品的圖片推送到平板電腦上,各個小組經過討論在平板電腦上作出選擇。接著,全班交流這樣選擇的理由,相機糾正不正確的選擇。把學到的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實現了知行統一,使學生能夠成為懂消費、會維權的聰明消費者。讓課堂與生活無縫對接,提升體驗的實質性,幫助學生成為智慧的生活者。
六、巧用信息技術,明辨兩難問題
教師在課堂上會對學生進行正面、積極的教育和引導,但是在實際生活中卻因為種種原因,導致學生不知道該如何做出選擇,左右為難,甚至無所適從。因為我們的生活不是是非分明、非黑即白的。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在道德認知的沖突中展開思考,組織學生對兩難問題進行討論。讓學生在交流討論中明晰問題的本質,提高學生的道德認知、提高學生的道德價值判斷能力,促進學生個體判斷力的發展,從而提高其道德品質。信息技術能很好地還原生活,學生能在看、聽、思、說中碰撞思維的火花,巧妙解決生活中的兩難問題。
在《大家排好隊》這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巧用信息技術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一行人排著整齊的隊伍上公交車,后面又跑過來一個叔叔,他邊跑邊喊:“等等我,不然我要遲到了。”可公交車已經擠滿了。我們要不要讓叔叔先上車呢?叔叔沒有坐上這班車,肯定要遲到了,怎么辦呢?學生在小組內討論各自的看法和理由。鮮活的視頻畫面能夠帶給學生強烈的視覺沖擊,直擊學生的心靈。小學生的個體經驗和感受有較大的局限性,教師在教學中應考慮如何提高學生的道德判斷能力,豐富其道德情感,并指導其進行實踐。
又如《生活離不開規則》這一課時,學生通過學習,已經深刻地認識到遵守規則的重要性。此時播放視頻,聽到救護車呼嘯而來,私家車紛紛避讓,還連續闖了六個紅燈,終于用最短的時間把傷者送到醫院,傷者因得到及時的救治而脫離了生命危險。教師提問:“難道救護車就可以不用遵守交通規則嗎?”學生通過小組討論,發表各自的看法和理由,學生明白規則的重要性,但遇上特殊情況,特事特辦,生命至上。通過教師的有效引領,讓學生從兩難問題的辨析中深化了道德認識,升華了道德情感。
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巧用信息技術,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展教學時空,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適時、恰當地運用信息技術,能給道德與法治課堂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讓課堂妙趣橫生;能夠整合更多的課程資源,使課堂更高效;能及時捕捉到課堂生成資源,發展學生的思維。因此,教師應將立德樹人根植于道德與法治課堂,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參考文獻】
[1]李連章.讓信息技術成為品德課教學的助推力[J].新教師,2019.
[2]武潤蓮.淺談多媒體在《品德與社會》教學中的應用[J].小說月刊:下半月,2015.
3407500338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