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冰花
摘 要:文言文承載著中華幾千年的優秀文化,是古人思想的結晶,也是留給后世的精神財富。在學習文言文的過程中,學生能夠和古人對話,了解歷史長河中文人墨客的思想變化和個人經歷。文言文也是學生提高文學素養,繼承文化的重要手段。教師在教學中要重視對文言文的教學,看到“文”和“言”在文言文教學中的聯系。本文分析了中學文言文教學中將“文”和“言”融合的策略。
關鍵詞:中學語文;文言文教學;“文”“言”融合;途徑
引言:
當前中學文言文教學中主要存在的問題包括教師只重視文言文中字詞的用法和文言文常見的翻譯技巧等古代漢語知識,忽視文言文中的文學、歷史。哲學等方面知識的教學。還有的教師雖然看到了文言文中語言和文化的聯系,但是在實際教學中不能將二者有效融合起來,學生在學習時無法得到有效的文化熏陶。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采取“文”“言”融合的教學策略,將文章、文化、文學、文字四者統一,在傳授文言知識的同時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
一、“文”“言”融合解讀寓言故事
中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文言文寓言故事,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養成正確的文言文閱讀習慣,在理解文言文內容的基礎上理解寓言故事中的文化知識,豐富自己的知識體系,感受寓言故事中蘊含的哲理。
比如在部編版中學語文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第二十二課《愚公移山》教學中,學生在學習這篇寓言故事時教師可以先從“言”入手,引導學生理解“汝之不惠”中“惠”的解釋,在現在漢語中“惠”多指的是“恩惠”、“好處”等,然而在這篇寓言文言文中,“惠”指的是“愚蠢”、“不聰明”。學生在理解了課文中的語言知識之后,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寓言故事中包含的事實道理,從愚公“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中表達了只要堅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做一件事,一定會取得成功的道理。這個寓言故事雖然篇幅短小,但是對學生來說具有一定的啟示意味,對學生的人生態度和遇到困難應該堅持的態度產生影響。學生在“文”“言”融合中既能豐富自己的古文化知識,還能理解寓言故事背后的深層含義和哲理,獲得學習文言文的樂趣[1]。
二、“文”“言”融合感受寫景民風
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十分豐富,其中包含的民族活動也十分多彩。文人志士喜歡縱情山水親近自然,在感受和描繪山水景色中抒發自己對山清水秀的自然景物的喜愛之情。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從以“文”帶“言”角度引導學生抓住作者描寫的山水景物特點,感受作者抒發的情感。
比如在高中語文必修2第三單元,第八課《蘭亭集序》教學中,作者王羲之寫到:“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弊髡呓柚唵蔚膸拙湓捗枥L天氣晴朗,空氣清新,和風溫暖,仰首觀覽到宇宙的浩大,俯看觀察大地上眾多的萬物,用來舒展眼力,開闊胸懷,足夠來極盡視聽的歡娛,實在很快樂,從作者筆下大家能夠看到當時的眾多賢才都匯聚蘭亭的盛況。最后感慨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這是說過去所喜歡的東西,轉瞬間,已經成為舊跡,尚且不能不因為它引發心中的感觸,況且壽命長短,聽憑造化,最后歸結于消滅,
這正是作者在蘭亭,看到諸多先賢,看到高峻山峰,茂盛樹林,高高的竹子,清澈的溪流,在這樣的氛圍中有感而發所得出的宴席起,就會有宴席散,有悲有何行進來,是人們常有的情緒。作者描述了人生苦短,生命布局的感嘆,但是在其中流露出對生命的向往和執著的熱情。這篇文章體現出了王羲之積極入世的人生觀,他的景物描寫也非常的貼切。
三、“文”“言”融合感受古人情懷
在古人眼中,花草樹木千姿百態,不僅給人以美的享受,還代表著文人的精神面貌和志向。在文言文詠物篇中,古人經常借助花木表達自己的志向。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抓住作者所寫事物的特征,聯系事物代表的象征含義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和志向。
比如在部編版中學語文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十六課《短文兩篇》教學中,學生在學習《愛蓮說》中可以了解到作者對不同植物代表的象征意義,感受作者的志趣和情懷。在學習這篇文章時,教師先從“文”開始,也就是先讓學生了解這篇寓言故事的文化背景和文體知識,帶領學生了解作者周敦頤和他的生平,學習本文托物言志的寫作手法。然后再講“言”,教師可以以文中的 重點句子“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作者在這句話中表明自己希望像蓮花一樣生性高潔,不與世俗同流合污,表達自己希望像蓮花一樣不攀附權貴,行為方正,通情達理。而蓮的“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象征著志向高潔行為清廉,令人敬重不敢輕易侮染。作者將蓮人格化,將蓮花的特點作為一種品質高潔的象征,也借助蓮花的形象表達自己潔身自好的操守。在“文”“言”融合教學中,學生對作者的志趣把握更加準確,被作者的情懷打動,也更加能夠理解托物言志的寫作手法[2]。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中學文言文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從不同體裁的古文中結合“文”“言”融合策略從字詞、句子入手理解文章,還可以從寫作背景、文學常識等理解文章。學生在學習文言文時要將文章、文化、文學、文字四者統一起來,將文言文的學習變得立體,感受文言文中的意境和情懷,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閱讀理解能力。
參考文獻:
[1]李莉華.文言并重促養成——初中文言文教學感悟[J].知識文庫,2020(16):145+147.
[2]王亞男. 北京市H中學初中文言文“文言結合”教學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20.DOI:10.27667/d.cnki.gzymu.2020.000566.
本文是三明市基礎教育科學研究2020年度課題《中學文言文閱讀言文交融模式的實踐研究》(課題立項批準號ZXKTM一2012)課題的研究論文
1151501705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