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皓銀



摘要:測評是數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高質量的測評不僅能改善教學質量,還能促進學生的成長。當前,多種多樣的信息技術工具為數學測評提供了有力支持。該文主要從高中數學測評出發,分析了當前測評存在的問題,并在明確具體問題的基礎上,探討了信息技術工具在高中數學測評中的應用,旨在幫助教師高效開展高中數學教學工作。
關鍵詞:高中數學? 信息技術? 測評
近幾年,信息技術與學科融合教學已成為新常態,信息技術以豐富、直觀、效率高的特點,廣泛應用于中小學課堂中。在需要網絡授課時,教師如何巧妙地運用信息技術為學生提供適合的練習資源,并獲得及時地反饋就顯得更為重要。筆者通過應用智學網、電子書包等軟件,對學生進行實時測評,在了解學生掌握知識點的情況后,及時調整教學策略。
一、測評存在的問題
第一,教師在教學中的經驗主義、主觀主義,導致測試內容與學情不符,削弱了學生掌握知識點的能力;第二,測試結束后,教師沒有合適的方法及時呈現測試的結果,使得學生無法及時獲取測試結果;第三,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的互動有限,無法營造高效的學習環境;第四,在課程結束后,教師和學生的交流只限于作業批改,教師無法根據學生的表現,用數據繪制清晰直觀的圖表;第五,在大多情況下,學生仍然需要通過試卷進行測試,但紙質試卷無法長時間保存,所以教師無法系統地建立學生的成長檔案。
二、信息技術的應用策略
(一)利用“智學網”,開發測試題目
在每部分課程講解結束后,教師可以利用智學網的組卷功能,從“知識點組卷”“同步組卷”“精品卷庫”中找到適合學生學習程度的測試題目,并發布給每個學生。學生只需要點擊提交,教師便能用系統批改功能快速得到客觀題測試結果與錯題分析,并實時呈現統計結果。
(二)利用測試結果修改教學設計,匯總知識盲點
教師通過分析學習檔案、作業和試卷等文本資料,能迅速了解學情,及時調整教學方向,制訂出最符合學生學情的教學安排。
(三)工具處理
第一,教師可以使用交互平臺,如QQ、微信等,組織學生填寫問卷,調查分析學生的知識基礎、技能水平、生活經驗、學習動機、發展需要等情況。
第二,教師可以使用演示文稿,也可以使用電子書包發布課程資源、測驗題目。電子書包內置海量資源,可以迅速而便捷地將學生難以理解的知識、抽象概念、圖形與例題一一匹配、對應、展現。同時,教師可以通過Mindmaster、智學網等軟件分析學生數據,制作成可視化的評價。
第三,教師可以通過電子書包,關注學生之間的協作和交流。電子書包的核心功能可以構建自主探究的課堂教學模式,學生通過電子書包,不僅可以隨時與同學交流,還可以向教師提問,或者自主從平臺上尋找答案。
第四,互聯網和大數據豐富多樣,有數字統計、文字描述、音頻、師生交流郵件、師生討論區留言等功能,能幫助教師將教學評價信息化。電子書包也提供了學生的自我反饋功能,教師可以通過作業平臺,隨時查看學生的完成情況。
三、信息技術應用案例分析
(一)案例分析一
如在教學《空間幾何體》時,筆者先設置了問卷調查,將學生在初中已經學過的平面幾何相關知識和現在所接觸的立體幾何相結合,旨在分析學生掌握的知識基礎。
教學環節一:調查問卷
1.做題時,你能認真讀題審題嗎?(? )
A. 非常認真? ?B. 認真? ? C. 不太認真? ?D.不認真
2.做幾何題時,你一般讀題(? )
A.1至2遍? ? ?B. 2至3遍? C. 3至4遍? D.4至5遍
3.在幾何知識學習過程中,就個人而言,你認為有效的學習方式是(? )
A.記憶解題法? B.公式法則套用? C.自主合作探究? D.“說”“講”的方式
4.在最初學習幾何知識時,你最希望在哪方面得到幫助?(? )
A.思路分析? B.關鍵知識點的提示? C.關鍵步驟的講解? D.完整詳細的解題步驟
5.你在讀題時習慣將條件標注在圖形上嗎?(? )
6.在初中學習平面幾何知識過程中,你對知識點的掌握理解程度如何?(? )
A.完全理解掌握? B.基本理解掌握 C.理解掌握一部分? ?D.多數無法理解掌握
7.在解答幾何應用題時(? )
A.完全不會 B.能分析出,但過程不會組織 C.能完成一部分? ? D.能獨立完成
8.你會背誦已經學習過的關于幾何知識的定理、定義嗎?
9.你認為幾何知識能培養自己的哪方面能力,對高中學習立體幾何有什么促進作用?
10.對即將學習的立體幾何知識,你希望教師用什么方式來講授?
調查結果:本次共調查66名學生,所有學生都能認真填寫調查表,調查數據真實有效。從調查表反饋的情況看,學生在學習幾何時主要有以下幾個問題:第一,部分學生因基礎差,對幾何知識產生畏難情緒,直觀想象力有待提高;第二,部分學生在幾何學習時學習習慣不佳,在處理幾何問題時不愿畫圖幫助理解,又不將條件標注在圖形上,導致出現遺忘條件的現象。
調查分析:從收回的問卷調查中,筆者發現學生對平面幾何與空間幾何的學習方式期待有所改變,學生對動手操作來學習空間與圖形的欲望相當強烈。這說明學生希望通過自主學習尋求知識的形成。
調查結論:教師不應局限在枯燥的講解,而應該通過多媒體設備或實物模型為學生直觀展示,并且放手讓學生動手操作,課堂學習氛圍和效果可能會得到顯著提高。
教學環節二:觀察實物模型、圖片,歸納得出幾何體的結構特征。
教學環節三:表格總結,及時評測,如表1所示。
第一,教師應利用演示文稿或者平板電腦展示需要填寫的表格給全班學生,學生可以通過自己的平板電腦上傳填寫好的表格,教師收集并批改查閱。
第二,教師給學生充分探索和交流的機會,促進自主、合作式學習方式的形成。
教學環節四:學生自評,布置作業。
教師可以利用電子題目結合電子答案批注講解,利用手寫答案拍照上傳至電腦,利用畫筆批注講解。教師還可以發送微課,進行答疑解惑。
(二)案例分析二
以《雙曲線的標準方程及其簡單幾何性質》第一課時為例,課前,教師可以創設情景,引入新課。課中,教師可以借助電子書包的多種實用功能,先將原來的每個小組一分為二,讓只有3個學生合作使用一部平板電腦,保證學生的參與度。教師還可以借助電子書包的“分組監控”功能,方便快捷地滿足多個小組同時觀察和分享的需求。另外,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動手畫一畫橢圓形,并且把作圖過程中變化的量和不變的量通過動畫演示出來,由各小組學生分享想法,總結橢圓的定義。
教師可以通過“智能組卷”“分層練習”發布測試題。首先,使用電子書包的“文件發送”功能,將測試題發至每個學生的平板電腦上,然后請學生在平板電腦上操作;其次,教師使用電子書包的“監控”功能及時查看,不僅可以查看全班學生,還可以查看一個小組或某學生;再次,教師可以隨機選取兩個學生,讓他們借助“監控”功能,將自己動手操作的結果呈現在大屏幕上,并與同伴交流、展示。
課后,教師可以借助有關網絡平臺等,優化總結性評價,使檢測更便捷,反饋更及時。
(三)案例分析三
在《橢圓的標準方程及其簡單幾何性質》這節課中,筆者采用了以下幾個環節進行教學:
教學環節一:認識橢圓。
整合點診斷:學生在傳統課堂中沒有更多資源對橢圓具有直觀認識。
解決方法:學生可以通過電子書包瀏覽教師在課前發布的資源包,認識更多生活中的橢圓。
教學環節二:畫一畫橢圓,如圖1所示。
整合點診斷:教師在教學中很難知曉每個學生的想法和基礎。
解決方法:教師統計出學生畫橢圓的情況,讓學生自己評價,教師能及時掌握學生的理解情況。同時,教師通過可視化數據實時監控學生的探究活動,掌握評價結果。
教學環節三:通過微視頻思考影響橢圓的要素。
教學環節四:標準方程的化簡與方程的應用。
兩類標準方程小結采用表格的形式,如表2所示,學生獨立填寫,由教師收集表格。除此之外,電子書包提供了四種測驗方式,便于教師即時評測課堂教學效果。教師通過系統自動生成的測驗統計分析結果,直觀看到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薄弱環節,及時調整教學策略。
教學環節五:作業布置。
四、方法指導
第一,教師可以利用問卷測驗做好課前收集工作,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能力水平。
第二,教師可以利用平板電腦實現一對一文字、語音、圖片交流,實現跨時空互動,教師還可以發送微課,進行答疑解惑。另外,教師可以使用電子書包導出教學評價,感受數據可視化的呈現。
第三,在課堂教學設計與實施過程中,教師熟練且合理地使用信息技術元素,實施基于課堂和在線課程的翻轉課堂等混合式教學模式。
第四,學習一種數據統計與分析軟件的具體操作,體會數據分析對學生知識掌握程度的可視化與可行性。
參考文獻:
[1]馬軍平.現代信息技術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求知導刊,2020(50).
(作者單位:山東省青島第三中學)
3713500589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