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健
摘要:受高中生物學科特點所限,傳統課堂教學效果不夠理想,不足以順利達到高效生物課堂的合理構建目標,也與新課程改革下給高中生物教學提出的要求有很大距離.為此,教師在進行高中生物課堂教學時,需要依靠思維導圖思維工具形式,分別從宏觀構建、實驗教學、預習復習指導等角度出發,進行細致而深入的研究,基于思維導圖特點與優勢,針對以上點展開系統分析.
關鍵詞:課堂教學;思維導圖;高中生物
中圖分類號:G6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0333(2022)03-0131-03
高中生物學科中涉及到大量知識點,給學生抽象思維能力、邏輯推理能力等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教師在進行高中生物教學時,有必要依靠思維導圖這一特定思維工具,把稍顯復雜的生物知識點做出合理有效串聯,從而持續改善高中生物課堂教學有效性.
1 思維導圖的定義
思維導圖是一種建立于分析人體大腦放射性思維模式下的、富于實用思考功能的工具,也可以將其理解成從大腦放射性思維模式出發的,具有多感覺交互參與式的特定思維策略.從廣義上講,思維導圖可借助一定的模式化對話形式彰顯思維主體思考的過程,并使其思維邏輯得到體現.現在,在教學中嘗試把思維導圖和高中生物學科相關聯,利用繪制與使用思維導圖,能夠使學生對知識點、章節關聯、模塊體系產生更好的理解和記憶效果,使之在重構重要知識框架的情況下提升本學科的成績.
2 思維導圖構建形式及價值
高中生物課堂教學現狀的不盡如人意,是思維導圖應用的根本原因,導圖的構建形式與構建價值,也將因此而得以體現.如今,絕大多數高中生物教師在受到傳統教育觀念與思維的影響下,對于教學方式的設計都有過于單一的問題,同時學生接受知識的過程也不夠理想,普遍過于被動,缺少自主學習的空間與機會.持續如此,學生難免會逐漸喪失學習的興趣,乃至出現厭學情緒.與此同時,還有兩種情況值得注意,即學生在被動學習情況下,對于教學主題不夠明確,對于教學層次認知模糊,這兩種情況又進一步加劇了學生被動學習的問題.
而構建思維導圖的基本思路在于:首先確認主題,例之成為框架的中心,這可謂構建思維導圖的關鍵一點,接下來則需要根據中心完成思維發散,確認各個次級的主題,在此之后繼續進行擴展,產生具有關聯效果的知識脈絡.在整個思維導圖構建期是,一般采取簡潔凝練的詞語或者圖形等,用于表達主題,再配合不同線條、不同顏色或者形狀,將各層次加以區分.當前時期,常見構建思維導圖工具類型包括兩種,其一是手繪導圖,即思維導圖構建同板書設計相統一,其二是以現代化構建軟件,像FreeMind、Xrnind等為依托,在整理后由計算機做出展示.
兩種形式各具特點,但總的說來,它們的應用價值是統一的,即首先:可以通過在教學中合理利用思維導圖的形式,使學生達到可視化學習及引領思維走向的效果,這種效果形成的根源在于思維導圖有助于清晰地展現意義建構本質,促進問題解決效果的改善.其次,思維導圖與學生年齡特點相符,能夠適應學生此時此刻的際需求,將全部信息形象化地組織于結構圖之中,讓知識點被迅速簡化,避免學生學習難度的增加,繼而激發其學習熱情,并強化其理解與記憶能力.最后,思維導圖可以起到激勵學會使用大腦、強化聯想創造的作用,讓學生盡量發揮思考、記憶、分析能力的同時,使其創造性思維自然形成.而對于教師而言,思維導圖應用同樣可以讓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被優化,使之更好完成配合學生發展的工作.3 生物課堂上的思維導圖基本應用方法
若想在教學時更加有效地應用思維導圖,則首先需要確保學生能夠正確認識并掌握思維導圖應用方法,尤其是作為應用前提的繪制方法,只有這樣,才會讓思維導圖作為工具的作用發揮出來,引導學生據此主動投入于教學實踐中來,不然則只會讓學生從旁觀者角度去看思維導圖,那將同傳統教學方式別無二致,無法有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實踐操作中,無論是以增強學生動手探索能力為目的,還是本身受到客觀條件的限制所致,高中生物課堂上對思維導圖加以應用,繪制的方法都要有向手工繪制上靠攏的意識,即使教師預先提出基本導圖架構,也可以有由學生加以完善的步驟.具體講,在實際教學期間,教師可先做基本演示,向學生提供思維導圖繪制與應用的整體思路,并增加學生進行大量實踐的機會,使之于導圖自主運用中在多個角度受益.例如當面對細胞多樣性與統一性知識時,教師便可以給學生提供思維導圖繪制方法的指導,于上課之前做好充分準備,預先構思思維導圖如何繪制的方法,導圖使用的詳細過程,然后在接下來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則一面基于教材的基礎內容,帶領學生順序推動新知學習,一面則于在黑板上依次繪制思維導圖中的各項內容,包括先在黑板中間繪制以圖形來表現的“細胞”這一核心主題,接下來于核心主題兩側分離出幾個分支點,分別用來表示細胞學說建立、細胞種類,以及以光學顯微鏡觀察細胞.在此過程中,為了突出學生的主動性,教師則需要提示學生,自主針對各個一級分支做下一級分支的構建.一般來講,這樣的做法既融合了教師的講解,也讓學生有操作空間,能夠保證思維導圖作用的合理發揮.
4 生物課堂上的思維導圖具體應用方向
4.1 完善宏觀知識網絡
很多學生片面地認為高中生物學科只需要死記硬背,雖然確實可以看到生物學科中有很多要求記憶的概念、原理和現象,且它們都比較瑣碎,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死記硬背可以解決所有問題,這種形式的不加選擇應用,久而久之會造成學生對知識點的記憶與理解不深刻問題,且無益于學習生物興趣的持續性.而若是妥善借助思維導圖形式,從宏觀上完善知識網絡,則可以避免此類問題,幫助學生把握住章節乃至整本書的主要脈絡,并以此為框架進行細化填充.學生可因此從宏觀到微觀的自我建構過程,而擁有理解深度、保持學習興趣,產生事半功倍的理想學習效果.例如在教學細胞的基本結構內容時,細胞的組成結構能夠被劃分成細胞膜、細胞質、細胞器以及細胞核等,各個結構均包含各自的成分、形態和功能,而各個結構之間又具有緊密的聯系.若是用填空等形式考查學生進行所想所得,很容易使其頭腦混亂不堪,而借助思維導圖形式,則會讓這方面問題迎刃而解,不再成為學生學習的攔路虎.教師可利用手繪導圖或者技術制作導圖的形式,讓整個知識體系清晰地體現出來,學生將因此看到,以細胞的結構和功能為核心,下面分支出生物膜系統、細胞膜和細胞壁、細胞質、細胞核等多個子項目,各子項目再分別包含其中的要點,像細胞質中可分為細胞質基質、細胞器、細胞器分類這些要點,在對這些要點進行填充時,學生的學習效果是相當明顯的.
4.2 強調實驗教學應用
現在的生物實際教學過程中,由于課時不足、器材不足等客觀因素所限,一定程度上都使生物實驗教學以教師為主成為主流,教師做實驗或者講實驗,學生聽實驗或者背實驗變成常態,這樣的模式極度制約學生發展,且不利于新課程改革推動.此時,教師應當有勇于突破常態僵局的意識,通過不斷嘗試與實踐,把新型實驗教學模式引入到生物課堂上來,而思維導圖對于實驗教學的優化無疑是值得思考的.在部分實驗專題之中,依靠思維導圖形式,既能夠讓學生迅速明晰實驗目標、實驗原理,產生清楚的實驗思路,又會依托導圖形式,給予一系列緊密關聯的問題,帶動學生于實驗狀態下討論或者實踐,避免了只靠教師來講的尷尬.例如當面對酵母細胞固定化的專題時,可有效借助思維導圖形式,優化本次實驗課程的原理、過程、需要探究的問題,避免了學生無實驗可做的尷尬.在思維導圖中,在酵母細胞固定化核心之外,分別突出實驗原理、實驗過程、實驗探究、結果分析、課題延伸項目,其中尤其可詳細列舉實驗探究等中的各個環節,包括探究海藻酸鈉濃度、注射器滴加速度、葡萄糖濃度、CaCl2濃度等對固定化細胞發酵效果的影響等.學生可在此之后,順利利用分組合作的形式,選取一到多個課題完成探究實踐與對應的思考討論活動.而且導圖之中所設計的課題延伸流程,將使部分學有余力的學生,可以做更進一步的科學探究與理性思考,保證了學生創新思維與科學探究意識不受限制,處于開放性的生物實驗課堂模式之內.
4.3 突出預習復習功能
在學生預習和復習時,教師同樣可以提供思維導圖,以供學生參考.其中,課前預習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時期,其間思維導圖有較多的參與機會,對于學生完成自主探索而言助力明顯,可使之為課堂學習節省不少力氣,并顯著提高學習效果.例如當面對遺傳信息攜帶者這一內容時,教師可給大家安排課前預習任務,使之以教材為中心進行自主預習,并根據預習所得,繪制出個性化的思維導圖,作為預習成果呈現出來.學生可基于教師的要求,完成對脫氧核糖核苷酸及核糖核苷酸的類別細化,將其中的要點內容,利用自身所掌握的思維導圖繪制策略表現出來,教師則可在課堂上完成導圖的簡單檢查,了解學生預習情況,并給予針對性的教學指導,這將有效保障課堂教學效果.而在課堂教學完成之后,教師同樣可以展現思維導圖優勢,向學生下發自己已經預先繪制完成的導圖內容,使學生在課后時間對比自己所思、所得,發現同導圖內容間的距離,并及時做好補充完善,從而更加準確地理解本次教學要點內容.例如當在教學完成減數分裂內容后,教師可及時分享相關思維導圖內容,使其概念、圖像分析、曲線分析、實際應用再次重申,讓學生對比導圖內容,了解自己在學習知識時的欠缺之處,及時加以補充,例如有學生發現自身在減數第二次分裂方面理解存在失誤,便要及時做出糾正,從而優化最終的復習效果.
4.4 展現生物學史內容
在生物學史教學中,讓思維導圖得到有效運用,是導圖運用的又一方向.實踐證明,生物科學史中,蘊涵著非常豐富的生命科學發生與發展規律性內容,同時能夠展現出科學家們探索生物世界的精神與態度,同時在生物學方法與理論方面也具有重要啟示作用.所以教師需要密切關注生物學史教學,并以思維導圖使用為契機,為學生提供知識、方法、情感多位一體的幫助.舉例而言,在遺傳和進化部分中,即基于高中階段思維能力發展要求,而融入了非常豐富的生物學史內容,像生物的進化、孟德爾豌豆雜交實驗等等,現僅以孟德爾豌豆雜交實驗為例,簡單說明思維導圖展現生物學史內容的策略.教師可與學生共同列出導圖的分支項目,如選擇豌豆的原因、分離定律實質、分離定律應用、假說-演繹法等,并在各分支項目中再做具體闡述.這樣的做法,可使學生在完善思維導圖的過程之中,分別從多個角度、多個維度理清本定律的形成與發展情況,特別是其中的假說-演繹法分支,又包含了科學探究常規過程與方法,對于學生收集與處理信息的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等,都將產生極大的幫助作用.
在高中教學階段,生物這門課程的復雜性人所共睹,其中所涉及的大量概念及抽象化理論知識,讓教師之教與學生之學都面臨著一定困難,此時應用思維導圖教學策略,可以給課堂教學帶來全新的生機和活力,確保實現生物教學效率提高目標.因此,對于高中生物教師而言,可樂觀看待導圖模式的應用前景,并審慎分析該模式的具體應用細節,從而讓其潛能得到最大化發揮.
參考文獻:
[1]孫美琴.淺談高中生物課堂思維導圖教學策略建構.中學課程資源,2019(07):34-35.
[2]施志高.分析思維導圖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20(4):32.
[3]黃玉國.思維導圖在高中生物教學的應用研究.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20(2):29.
3256500338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