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博恩 金春華
摘 要:挖掘微觀經濟學教學中的課程思政元素,有利于更好的發揮專業課程的全面育人作用。本文基于微觀經濟學課程,以立德樹人為中心,分析了微觀經濟學引入課程思政的重要意義,對課程思政元素的融入思路和教學實踐進行了初步探索,為微觀經濟學課程思政改革的全面展開奠定了基礎。
關鍵詞:微觀經濟學 課程思政 教學改革
習近平總書記2016年12月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這意味著高校教學中的各類課程都需要展開課程思政改革,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包括專業基礎課在內的全部課程教學之中,利用好各類課程協調效應,全方位發揮好立德樹人育人作用。
1 微觀經濟學引入課程思政的重要意義
微觀經濟學屬于專業核心基礎課程,學生受眾面非常廣,課程理論體系完善,且課程資料、課程習題相當完備。然而,根據以往教學經驗能夠發現,長期以來該課程的授課模式已趨于固化,即全部授課內容都單純用于講授課程內的專業知識上,缺少激發學生辯證性思考和介紹我國經濟發展現實的環節。因此,對微觀經濟學這門課進行課程思政改革,有利于將這一專業核心基礎課程與課程思政相結合,從而更好的發揮該課程的全面育人作用。
2 微觀經濟學課程思政元素的融入思路
2.1 引入中國案例
通過引入中國案例,以此為素材進行思政元素拓展。在講授專業知識的同時結合我國案例分析,有利于大學生認識到當代中國在改革開放、創新發展中的熱點和出現的奇跡,了解西方經濟理論對我國當前經濟改革和開放的借鑒作用,從而展現理論來自于實踐又服務于實踐的重要原理,同時融入愛國主義教育,激勵學生努力學習,為國家的興旺發達作出貢獻。
2.2 引發辯證思考
在講授本課程專業知識的同時,引導學生辯證思考理論知識與現實經濟問題的關系。例如,對于“為什么學習西方經濟學”,通過辯證的看待西方經濟學中的主流理論觀點,尤其對于市場均衡與市場機制,要辯證看待完全市場化的雙重影響,既能理解我國市場化改革的必要性,又能正確認識我國政府干預市場的必要性;再如,對于“市場失靈與微觀經濟政策”,通過引入我國具體案例,介紹我國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過程和依據,以及利用市場失靈案例教育學生道德與自律的重要性。
2.3 實現價值引領
對一些經濟學基本概念和理論,可結合學生自身階段性特征進行適當擴展,以實現價值引領。尤其在消費者理論部分,要闡明完全利己的“理性人”假設與現實社會中“有限理性”的區別,引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避免當代大學生成為“精致的利己主義者”,以及通過深入闡述資源稀缺性和優化資源配置的作用,結合學生生活中的案例,幫助學生樹立珍惜時間等稀缺資源的正確人生觀。
3 微觀經濟學課程思政元素的融入實踐案例:為什么學習西方經濟學
以第一章引論中的“為什么學習西方經濟學”這一節為例,融入課程思政元素后的教學內容如下。
3.1 提出若干要思考的問題
微觀經濟學的本質是市場有效、市場萬能,“看不見的手”總能夠通過價格機制讓市場最終趨于均衡。那么,現實中是這樣的嗎?如果市場總是有效的,那么政府干預經濟是否就是完全沒有必要的呢?如果不是的話,什么時候應該依靠市場?什么時候應該依靠政府干預?
3.2 引出市場有效所需的條件
介紹微觀經濟學的三個基本前提假設:理性人假設、信息完全假設和市場出清假設。
3.3 表明現實與理論假設的沖突
闡明微觀經濟學的三個基本前提假設都是過于嚴格和脫離現實的:首先,每個人不可能永遠都只做“利己”的事;其次,信息不完全是無論何時何地都存在的,因此存在市場失靈;最后,正因為上面兩個假設與現實有較大差距,因此市場出清在現實中也是難以實現的,如信息不完全會導致決策失誤,從而出現供不應求或者供過于求。
3.4 引入中國的市場經濟改革案例
首先,介紹我國實行計劃經濟的時代必要性和計劃經濟的弊端。在改革開放之前,我國實行了很長時間的計劃經濟,其中既有學習蘇聯發展模式的成分,同時又是根據彼時我國經濟社會現實作出的必要選擇。計劃經濟能夠集中配置當時我國極為有限的資源,幫助我國快速實現了經濟復蘇,開始走向工業化道路,可以說計劃經濟對我國經濟發展的起步階段具有歷史性作用。然而,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階段的不斷前進,計劃經濟的弊端開始逐漸顯現,具體表現為政府對市場干預過強、市場主體缺乏活力等方面。
其次,介紹我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重要轉折。正是由于計劃經濟開始不再有利于我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1978年我國開始了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之路,在這個重要轉折過程中,我國明確了“市場經濟”不等同于“資本主義”,因此我國要走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道路。
3.5 結合我國的經濟發展現實辯證看待市場化問題
首先,明確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各自適用的情境。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沒有絕對的“好”和“壞”之分,它們各自有其適用的情境。因此,誰先產生、誰后產生,或者現實中誰發展的效果好、誰發展的效果差,都不是評判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的絕對依據,每個國家的國情都不同,甚至一個國家的不同時期的國情也不同,因此必須根據具體情況來決定市場化或者干預的程度。
其次,結合市場有效所需的條件,闡明國情差異對于市場化程度的影響。從理論上來說,市場經濟有其明確的優勢,似乎更容易提高效率并且促進公平,但由于其發揮作用依賴很強的前提假設,因此對于市場機制建設不完善的國家,比如改革開放前的我國,市場經濟就難以發揮其優勢和作用,這就是我國之前計劃經濟同樣必不可少的原因。
最后,通過我國的成功經驗,樹立對我國的制度自信。從我國實踐結果來看,計劃經濟的實施同樣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實現了集中力量辦大事的作用,加速推動了我國從一個農業大國走向工業大國的發展進程,因此不能學習了市場經濟的“好”,就把計劃經濟全盤否定了。
3.6 結合案例說明俄羅斯照搬西方觀點的慘痛教訓
首先,介紹什么是“休克療法”。“休克療法”就是讓一個還沒實現自由化市場化的國家在一夜之間讓制度變為自由化市場化的,在很短的時間內讓市場自發調節,試圖讓各種改革一步到位。
其次,介紹“休克療法”在俄羅斯的失敗案例,揭示過早推行自由化市場化的風險。盡管“休克療法”在玻利維亞的實施取得了奇跡般的成功,但卻在俄羅斯的實施中以重大失敗告終。俄羅斯試圖效仿西方經濟過早推行自由化市場化的做法,使得整個國民經濟經歷了巨大的波動,最終卻沒有達到市場自發實現均衡穩定的目標,由此導致俄羅斯國民生產總值大幅度縮水,國民經濟結構也出現了嚴重失衡。這其中的原因,在于促使市場經濟發揮作用的制度是否健全,能否保障自由化市場化新政的有效落地,顯然當時俄羅斯是不具備這些條件的,此外,俄羅斯作為一個大國,其內部國情也比玻利維亞這樣的小國要復雜的多。
因此,結合俄羅斯的失敗案例,可以想象數十年前的我國也作為一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大國,長期實行與計劃經濟相適應的體制機制,使得我國同樣難以快速實現較高水平的自由化和市場化,照搬西方的做法是不可行的,即便現在我國的市場經濟改革已經取得了矚目的成績,但向更高水平自由化市場化推進的改革之路仍在繼續。
3.7 總結
綜上可知,我們有必要學習西方經濟學,學習經濟學中的基本規律和相關理論,培養理性的、邊際的、實證的思維方式,最終服務于我國的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但與此同時,要從中明辨可用的、有價值的成果;理論聯系實際的時候,必須要適合具體國情。
4 微觀經濟學課程思政元素的融入實踐案例:效用論概述
以第三章效用論中的“效用論概述”這一節為例,融入課程思政元素后的教學內容如下。
4.1 效用的概念
介紹效用的定義和其經濟學內涵。
4.2 效用的特點
效用的特點在于效用大小和滿足程度直接相關,并且效用可以是正的,也可以是負的。此處進一步以輕松詼諧的故事作為案例,說明效用的其他特點。故事一:《最好吃的東西》,說明效用因人而已。故事二:《傻子地主》,說明效用不但因人而異,還因時因地而異。故事三:《鉆石和木碗》,說明物以稀為貴是產生效用評價差異的原因之一。
4.3 基數效用論和序數效用論
介紹為什么經濟學家要引入效用這個概念以及經濟學家如何將效用這一概念引入到經濟分析之中。在經濟學理論發展過程中是如何先后出現了基數效用論和序數效用論,這兩種理論的定義、假設和分析方法有何不同。此外通過介紹完這兩種理論,表明盡管兩種理論產生有先有后,得出的結論在早期略有差別,但經過后續其他經濟學家的不斷完善,兩種理論在結論上也已經實現了統一,后續小節中還將詳細學習每種理論的分析過程和結論。
4.4 學習效用論對現實生活有什么啟示
綜上可知,第三章效用論,也就是消費者理論,試圖研究的就是消費者如何利用有限的資源進行優化配置從而實現自身效用最大化的問題。其實在之后的學習中也將看到,對于生產者也是一樣的,同樣是由于資源稀缺性的存在,生產者也要通過優化資源配置,實現自身的利潤最大化。學習效用論不但能夠幫助大家掌握經濟學中的消費者理論,還能夠給我們的學習生活帶來很重要的啟示。
首先,就經濟學中消費者決策的理論分析本身就可以看出,我們作為消費者,要利用好自己手中的可支配收入,做好預算,合理分配消費,樹立正確的消費觀。此外,與簡單抽象化的理論分析不同的是,現實生活中我們并非一定要把預算花完,反而可以選擇進行儲蓄用以應對未來的不確定性消費,因此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應該盡可能不讓自己成為“月光族”。
其次,經濟學家薩繆爾森曾經提出一個效用與幸福的關系式,他認為一個人的幸福感等于效用除以欲望,因此,要提高幸福感,要么就是欲望不變(分母不變)提高效用(提高分子),即努力多賺錢進而從消費中得到滿足,要么就是效用不變(分子不變)但清心寡欲(減小分母),即通過控制欲望來提高幸福感。對于絕大多數大學生而言,生活費一般是有限的,因此在短期通過提高效用來實現提高幸福感是不現實的,應該做的是控制自己的消費欲望,有多大能力辦多大事才是正確的消費觀。如果不這么做的話,那可能就會走向透支消費的道路,有的大學生就在這條道路上越走越遠,最終陷入各種“貸”的陷阱無法自拔。
最后,有一個重要的資源是大學生當前比較富有卻又容易忽略的,那就是時間。時間對于所有人而言都是一個稀缺的資源,因為人們會生老病死。大學時期其實是步入社會前可支配時間比較豐富的階段,然而卻很容易因為大學生意識不到這一點而忽視了這一重要資源,導致很多人很容易把大量的視角浪費掉了。通過資源稀缺概念的介紹,給學習這門課的同學們敲響一個警鐘,督促其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盡可能的在大學時期珍惜時間,抓緊時間從各方面提高自己。
5 結語
挖掘微觀經濟學教學中的課程思政元素只是微觀經濟學課程思政改革的第一步,下一步應全面剖析本課程蘊含的課程思政元素,以此為微觀經濟學課程思政改革的全面展開奠定基礎,并通過教學實踐不斷優化課程思政元素的有機融入,充分實現立德樹人和全面育人,同步推進大學生經濟學理論基礎素養教育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培育建設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綜合型人才。
[基金項目]2020年北京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創新項目—新文科背景下“信息+專業”融合的工商管理類人才培養體系研究與實踐(5112110823);2021年北京信息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學改革與課程建設(5112110857)。
參考文獻:
[1] 田園.基于“課程思政”元素“挖”與“融”的教學路徑探究——以經濟學類專業課為例[J].北京聯合大學學報,2020,34(04):34-38.
[2] 陳進.《微觀經濟學》教學中課程思政的探索和實踐[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20(05):167-168.
[3] 儲麗琴,孟飛.《微觀經濟學》課程思政改革路徑研究[J].時代經貿,2019(34):102-103.
[4] 陳文靜.基于課程思政的西方經濟學混合式教學設計與實施[J].教育觀察,2021,10(37):42-44.
[5] 孫亞南,王興芬,張月.高校經濟學“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創新的重大意義與實踐指向[J].教育觀察,2019,8(31):128-130.
[6] 翁世洲,王超,朱俊.課程思政視角下的微觀經濟學案例化教學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1,32(17):323-326.
[7] 馬蘭.基于人才培養視角淺談微觀經濟學課程思政教學改革[J].經濟研究導刊,2021(26):77-79.
[8] 韋瑋.經管類專業課程思政元素挖掘的內容與策略探索——以《微觀經濟學》課程為例[J].才智,2021(21):33-36.
作者簡介:
朱博恩:(1989—),男,經濟學博士,北京信息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講師,主要從事世界經濟研究。
金春華:(1974—),男,管理學博士,北京信息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主要從事企業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