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娟
摘 要:應用題不僅能夠促進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發展,還能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不斷提升。小學數學教師應當在教學過程中創新教學方式,改善傳統應用題教學中教學方式的弊端,遵循新課程改革下的教學思想,重視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
關鍵詞:高年級 小學數學 應用題
應用題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環節之一,當前小學數學教學中由于教師“重結果,輕過程”重視解題技巧的教學,不注重解題過程中思維能力的發展,導致學習效果不太樂觀,教師應當在教學過程中創新教學思想,加強學生思維方面的培養,以此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1 小學高年級應用題教學弊端
長久以來,應用題教學一直都是小學數學教學重點內容,在數學試卷中所占分值也較大,但是當前應用題教學中還存在著一些弊端,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個方面在于數學教學模式單一,忽略了實踐的重要性。目前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仍舊是以傳統教學思想為主,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方式,沒有將問題與學生生活相聯系。因為小學數學許多應用題都來源于學生的實際生活,但在教材中沒有很明顯的體現,因此,教師在設計應用題時通常都是照本宣科,依據教材中所出示的例題進行改編,沒有進行創新,從而導致學生缺乏良好的實踐環境,對學習數學知識逐漸產生厭倦的想法。同時,這樣的教學方式也很大幅度地限制了學生思維的發展。
第二方面在于教師在教學中過于注重結果,而忽視了過程。小學數學應用題中除了會出示數字以外還存在著許多描述性的文字。部分教師為了提高學生解題效率,在教學過程中沒有帶領學生逐字逐句分析題干,也沒有引導學生分析數量之間的關系,而是直接將解題步驟、解題思路告訴學生,讓學生按部就班,生搬硬套。但是學生通過學習,只知道了做題的過程,但是沒有實際地掌握解題思路,因此學生的實踐能力也無法得到有效地提高。反之,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將學生的思維模式固定在一個方框內,導致學生的創新思維、發散性思維都無法得到有效地發展。
第三方面是提出的問題過于單一。就目前而言,數學應用題的類型雖然呈現出多樣性,但是問題的提法與考點卻如出一轍,其結構與形式比較單一,根據調查,部分題目在設定的時候過于保守,沒有設置開放型題目,如此則對學生的發散式思維造成制約,這對日后培養孩子創新思維有所阻礙。所以教師需要針對性的設置開放型問題,引導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進一步思考與分析,避免學生產生懶惰心理。
2 高年級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效率提升策略
2.1 創建生活化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小學數學應用題在學習過程中顯得尤為復雜,對于數學基礎知識不扎實的小學生來說可能會產生害怕的情緒。但是,從仔細研究教材不難看出,小學階段數學教材中所包含的應用題都是最基本的問題,而且為了方便學生的理解,教材中的應用題都是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密切相關的。因此,教師恰巧可以把握這一特點,創設生活化的學習情境,引導學生明確“數學從生活中來,最終將服務于生活”這一道理,以此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的能力。
例如,學習了“平均數的計算”時,教師首先在課程開始運用多媒體課件為學生出示這樣的情景“星期天,小紅、小明、小芳三個好伙伴一同去釣魚。小紅釣了6條魚,小明釣了11條魚,小芳只釣了4條魚,請你想個辦法,使他們釣的魚同樣多”。教師首先用學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使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能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教師通過應用題的出示,引導學生從另一個角度思考問題,打破學生的固定思維,從而獲得“先合并再平分”這種求平均數的一般方法,并讓學生將解題的思路用算式的方式表現出來。
還例如在學習了“最大公約數”后,教師就可以為學生設計與生活相聯系的應用題“馬師傅要在一條路上安裝路燈,要求A、B、C三處都要有路燈,且所有燈之間的距離相等,已知AB長57米,BC長95米,請問馬師傅至少要安裝幾盞燈?”
這樣與生活實際相關的應用題能夠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能夠更好地參與到解題過程中,積極思考,積極探究尋求答案。
2.2 引導學生把握題目中的關鍵字,注意審題能力的培養
小學高年級學生思維能力處于由具體形象思維轉變為抽象邏輯思維的過程中,能夠從宏觀的角度看待數學問題,能夠把握一般題型中的關鍵字詞,但是一旦遇到邏輯性強的問題,仍舊會有部分學生受到問題的干擾,出現解題思路偏離以及找不準題干中的關鍵信息點的現象。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促進學生審題能力的發展,確保學生能夠快速、準確地找準題目中的關鍵點,為高效解答應用題打下基礎。
首先,教師在教學中要針對學生綜合分析能力展開相關的訓練。綜合分析能力體現在學生能夠準確把握題目中的有效信息,能夠依據題目所給出的條件進行探究。而學生的解題思路體現在學生能夠將所學的知識融會貫通,能夠明確所需要求得的問題,能夠以自身綜合分析能力找出題中問題與所學數學知識之間的關系。在高年級應用題中,題目的信息點會被題目的情節設定所掩蓋,因此,教師就要引導學生找出題干中所存在的數學關系,并加以分析最后解決問題。如有這樣一道應用題“體育場把37.5m3的煤渣鋪在一條長100m、寬7.5m的直跑道上。煤渣可以鋪多厚?”在這道題目中,直接出示了長100m、寬7.5m,并沒有明確指出37.5m3是該長方體的體積,而是以體積單位側面地告訴學生這一信息,而最后的問題也不是求“高”而是求“厚”度。在解答這類題目時,教師就要引導學生通過找尋題目中的隱藏數據,從而構成數量關系,根據數量關系得出算式:37.5÷(100*7.5),最后依據公式進行計算得出厚度為0.5米。
其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逐步培養學生的養成良好的審題習慣。習慣的養成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在一朝一夕中累積而來的,教師要將審題習慣的培養滲透進教學的各環節中,才能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審題能力。例如,教師在指導學生讀題時,要求學生閱讀題目兩遍并圈出關鍵數據,必要時還可以將數據之間的數量關系用公式的方式表現在題目旁邊進行批注。例如“某運輸隊第二天運貨55噸,第二天比第一天多35噸,第三天則是第一天運貨噸數的2倍,請問三天一共運貨多少噸?”,這道應用題是典型的復合應用題,解題需要經過多項步驟。因此,在閱讀題目時,教師首先要引導學生將已知的“第二天運貨噸數”圈出來。然后在第一天的噸數旁邊批注“第二天運貨噸數-35=第一天運貨噸數”在第三天的文字旁邊批注“(第二天運貨噸數-35)*3=第三天運貨噸數”最后再用數字的形式將數量關系表示出來,得到最終的答案。
2.3 注重分析數量關系的訓練,引導學生運用多種方式解答應用題
在應用題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加強數量關系分析的訓練,引導學生掌握找準數量關系的技巧,能夠熟練運用多種方式解答應用題。
① 畫圖解應用題法
為了讓學生更加理解題目,明確解題思路,教師就可以通過畫圖的方式將數量關系清晰化。
“學校買來4個足球和2個排球,共用去102元,每個足球比每個排球貴3元,每個足球和排球各多少元?”在這道應用題中,學生如果采用兩條線段圖的方式不容易明確表示題目中的數量關系。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多條線段圖作為輔助,將2個排球運用兩條相等的線段圖表示,根據題意得知每個足球比排球貴3元,所以將4個足球的線段圖用比排球多一截的4條線段表示,將多出的那一截標注上3元的數量。這樣就可以方便學生明確題目中的數量關系。
還例如有這樣一道題“兩個小同學折紙鶴,小紅折的數量比小麗的3倍還多5個,她們兩個一共折了53個,請問這兩個人分別折了多少個?”在繪制這個線段圖時,教師首先引導學生將小麗折的紙鶴數量看做“1”即一個小的線段圖。而由題意得知小紅折的數量是小麗的3倍,則在小麗的線段圖下面畫上3條相等的線段。繪制完后教師再提示學生仔細觀察題目發現小紅折的數量比小麗的3倍還要多5個,因此在再多畫一條線段上面標注好數量5個。由這個線段圖很容易發現53-5,得出的結果在平均分成4分,其中的1分就是小麗所折的紙鶴個數。根據線段圖得出算式小麗折的個數為12,小紅折的個數為41。
②列方程式解應用題法
列方程式解應用題包含綜合法與分析法兩個具體的操作方法。綜合法是先將應用題中已知數量和所設未知數量列成有關的代數式,再找出它們之間的等量關系,再進一步列出方程式。而分析法則是先找出其中的等量關系,再根據具體建立等量關系的需要,將應用題中已知數量和所設未知數量列成有關的代數式,然后列出方程。
審清題意確定未知數,就是全面分析已知數量與未知數量之間的關系,將題目中涉及到的概念及術語弄清,并確定未知數再用X來表示。例如有這樣一道應用題“學校里科技書的本數比文藝書的2倍多47本,科技書原有482本,請問文藝書有多少本?”在這道題目中,我們所有已知的量是科技書的數量482本,而需要求的未知量是文藝書的本數。通過題意得知“科技書是文藝書的2倍還多42本”由此得出等量關系式:。我們設文藝書本數為X,那么方程式可以列為,最后得出x為220本,且文藝書有220本。還例如,考試中常見的年齡問題“父子兩人現在的年齡和是53歲,8年后,父親的年齡是兒子的2倍,求父親和兒子現在的年齡各是多少歲?”根據題意中得出,爸爸現在的年齡加兒子現在的年齡合為53歲,8年后父親的年齡是兒子的2倍為等量關系,假設現在兒子是x歲,則8年后兒子是(x+8)歲,父親是(53-x+8)歲,則53-x+8=(x+8)*2,根據算式得出父親現在的年齡為38歲,兒子現在的年齡為15歲。
2.4 培養數學思維,遵循三維數學教學目標
俗話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小學高年級數學應用題教學當中,教師要根據新課改的基本要求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引導學生解出答案,并形成計算規律,對于小學生而言,因為年齡比較小,數學知識過于抽象,在逐漸接觸到高年級應用題之后,往往大多數小學生難以樹立正確的數學思維體系,在面對應用題時,部分學生對題目認識不夠,未及時地掌握題目當中所包含的條件,無法建立條件與問題的連接點,部分學生解題時間過長,對于內心解題思路造成影響,甚至無法判斷自己解題是否正確。對此數學教師在培養學生數學思維的同時,要幫助學生調整條件與結果之間的關系進行理清,要從條件逐漸過渡到結果,成功的解決問題,這樣在循序漸進中,教師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思維進程,形成抽象的思維模型。除此之外,還要進一步遵循三維數學教學目標,教師在設計課堂教學目標時,要從學情出發,將學生的學習實際的情況相互整合,積極遵循新課改的要求,對學生較為頭疼的題型加以重視,作為重點,以提高學生解題能力為主,換而言之,教師在教授學生解題思路的同時,要引導學生做到舉一反三,要促使眼耳口心一致,及時的掌握知識的要點,提高解題準確率與速度。
2.5 與生活相互結合,培養學生解題技巧
在小學高年級數學應用題教學過程當中,大多數學生的認知度比較低,對應用題過于抵觸,在應用題設置過程當中,教師要對學生的日常生活、學習情況進行了解,保證題目設置與生活相互結合,其中對于抽象的應用題而言,要與生活相互整合,這樣不僅能夠打消學生的抵觸心理,而且也能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從另外一個角度分析,教師還要培養學生解題規范以及解題技巧,對于高年級學生而言,已經掌握了基本的數學知識,在形式上具有多樣化的特點,然而解題過程當中卻存在相似的思維模式以及解題技巧,在應用題教學當中,教師需要針對性的做好學生解題技巧與規范的培養,以此快速解決問題,當然教師要循序漸進對學生給予引導,對應用題進行分類,根據分類采取不同的方法。
3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高年級數學應用題教學中,教師應積極創設生活化的學習情境,不斷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注重學生審題能力的培養與訓練,引導學生采用多元化的方式解答應用題,使學生的解題能力及思維邏輯能力獲得共同發展,從根本上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科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 王永利.小學高年級數學應用題解答能力的培養措施[J].教師,2021,(12):45-46.
[2] 李福堂.小學高年級數學應用題解題思路教學方法研究[J].中國教師,2020,(S2):56.
[3] 錢文斌.淺析小學高年級學生應用題審題困難的原因及對策[J].數學學習與研究,2020,(26):59-60.
1318501705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