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廣平
摘 要:數學是一門注重培養學生邏輯思維的學科,相比于語文英語之類的需要長期積累的科目,其中小學數學是小升初考試中較好提分的科目。應用題在小學數學中占比大,根據國家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當下教育發展的新要求,小學數學教師通過應用題教學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幫助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運用數學知識,能夠促進其核心素養的養成。本文首先介紹了學生的核心素養,其次對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當中存在的難點分析,探究適合小學六年級學生數學應用題學習的教學策略。希望能夠給廣大的教育教學工作者提供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核心素養 小學數學 應用題 教學策略
1 前言
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是當今教育發展新趨勢,學校教育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而且要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培養品學兼優、能夠融會貫通知識理論的新時代學生。教育教學的目的在于教會學生課本知識,同時也要教會學生課本以外的知識,數學在學生的學習生涯中占據著重要的作用,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而且培養其運用數學思維思考問題、利用數學方法解決實際問題。應用題是小學數學教學和考試的主要內容和重要內容,是測試學生是否掌握知識點和能否熟練運用的重要方式。小學數學應用題在題目的設置上,結合理論知識和實踐運用,多數題目都會和實際生活相結合,教師在應用題教學中轉變傳統教學方式,創新應用題教學策略,有助于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有助于培養核心素養。
2 新時期學生核心素養的意義
核心素養是要培養學生具備能夠適應其終身發展和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關鍵能力與必要品格,是與國家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具體化的教育方針。教育要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當前我國教育體制中,不僅關注對學生進行知識灌輸,而且注重理論知識實際效果的運用,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學生。我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教育任務的重要舉措,是建立現代化教育制度的必然發展趨勢,是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建立與世界接軌的教育的必然要求。在小學教育階段就注重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是響應國家教育方針的表現,在核心素養視域下創新小學六年級數學應用題教學策略,更是具有一定的現實作用,遵循社會經濟發展規律和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在學生數學思維形成過程中,將民族文化根植于學生心中,讓學生不僅具有科學精神,而且還具有人文底蘊。[1]
3 核心素養視域下小學六年級應用題教學難點
隨著核心素養的發展,其內涵在不斷豐富,對教師教育教學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小學六年級的數學教師在核心素養視域下進行應用題教學存在的難點:(1)小學六年級的學生的認知還處于認知與生理發育不成熟的階段,數學思維不容易運用到日常生活中,對于應用題的題目理解存在一定的難度,對有難度的題目有挑戰的欲望,但是對外依賴性強,不能獨立解決問題。(2)學生在解答應用題時,基礎知識儲備不到位,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高,思維邏輯能力存在一定的限制。(3)學生在應用題解答后,較容易的掌握答題技巧,卻很難將知識點應用到生活中,不會使用數學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服務生活。(4)教師的教學理念落后,部分還使用傳統填鴨式教學,沒有引導學生融匯貫通,不知道如何培養學生靈活思考的能力。(5)教師教學方式落后,沒有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性,導致學生不容易理解數學應用題中的抽象概念,使學生不能完全掌握知識點,不會綜合考慮題干中的信息;(6)缺失情景化的教學。當前我國教育體制改革正在深入推進,要求教師轉變應試教育思想,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但是這對教師只是一種借鑒,如何將素質教育貫徹落實到位,和教學方法、教學形式、教師個人能力有著密切聯系。如果只是一味地套用其他學科的教學形式,會失去教育的靈魂。六年級學生的學習能力、認知能力還處于發展階段,具備一定的生活經驗。因此在教學中應將這一點作為突破口,加強課上知識點和學生生活實踐的聯系,但很多教師并未關注這一點。[2]
4 基于核心素養背景下小學六年級數學應用題教學策略
4.1 根據學生認知水平,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式
根據霍華德·加德納(美國教育學家)的“多元智能理論”, 每個學生的智力發展和智能水平是有差異的,在進行教學活動過程中,教師應該認真觀察學生之間存在的差異,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在學生海量的應用題實操中,發現每個學生的優缺點,給學生實踐的機會,將生活中的數學問題作為應用題例題進行教學,促進學生的發展。例如:公路上楊樹比柳樹多200棵,楊樹的數量是柳樹的60%。公路上兩種樹各有多少棵?學生解答這道題的方法是有很多的,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把楊樹的數量看作單位“1”,則柳樹是60%。而楊樹比柳樹多的數量是(1-60%)。根據條件學生可以知道楊樹比柳樹多200棵,而單位“1”未知,然后,讓學生根據“對應量÷對應分率”得出式子(200÷(1-60%)),求出楊樹有多少棵,再求出柳樹有多少棵。另一種方法,讓學生根據60%=3/5,引導學生理解60%,把60%看作是3︰5。讓學生將“柳樹的數量是楊樹的60%”理解為“楊樹的數量與柳樹的數量的比是3︰5”,即柳樹數量占3份,楊樹棵數占5份。因為楊樹的棵樹比柳樹多200棵,即多(5-3)份,用(200÷(5-3))求出2份是多少棵。然后再根據3份和5份求出兩種樹的對應的數量。通過這道應用題的教學,教師在進行應用題教學時,有的學生的理解能力較好,類似的題型,可以做到舉一反三,而理解能力稍差一點的學生思維發散能力不夠,解題時就會存在難度,而小學六年級數學應用題解答過程中是“一題多解”的情況,教師教學時應該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理解能力,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手段,重點關注沒有理解的學生,在班級中形成數學學習小組,讓理解能力好的學生帶著理解能力差一點的學生,促進學生相互進步,形成自己解題看問題的獨特思路,共同學好數學,能夠有助于學生相互促進,迅速提高數學成績。
4.2 增加學生課堂參與,促進創新型思維的養成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應用題教學也離不開學生的參與。增加學生課堂參與的積極性,促進其創新思維的養成。教師在進行教學時,可以讓學生課后自己去找一些典型的應用題,然后在課堂上與同學們分享,并讓學生進行講解,教師在認真聽完學生的講解過程后,給予相應的點評和鼓勵。增加學生的課堂參與,有助于調動學生數學學習的積極性,學生自主講解應用題解題過程,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在實操講解中更加理解應用題的作用,豐富學生的課堂學習生活,促進學生數學學習更進一步。例如:端午節要到了,小紅一家準備包粽子,小紅包了粽子總數的1/7,比家人少包了30個,問小紅包了多少個粽子?教師在借助這道分式應用題的講解時,先讓學生仔細審題后進行自主思考,找到題目中的數學關系,并讓學生在本子上寫出相應的式子,教師在學生解題思考過程中到處看看,了解學生們的思路,記住學生出錯的原因。在學生寫好式子后,讓學生相互分享自己的解題思路。這是一道簡單的分式應用題,可以采取的解題方法也是多樣的。一種方法可以設小紅一家包了x個粽子,則列出方程(1-1/6)x-1/6x=30,另一種方法不設未知數列出式子30/(1-1/6-16)=?算出小紅一家包的粽子總數,讓學生知道對于相同的題目,其解題思路是多種多樣的,不要局限于一種解題技巧之中,對于數學問題要勤加思考,找到高效的解題模式,并能夠用以解決實際問題。在得出小紅一家包的粽子數后,再算出小紅包的粽子數。通過這樣一道應用題的解答,讓學生思維打開,仔細審題,最終得出正確的答案,提高數學思維能力。[3]
4.3 強化學生思維能力,養成自主化的學習模式
教師在教學中,通過應用題的練習,強化學生的思維能力,讓學生熱愛數學,養成自主化的學習模式。小學階段的學生教師要引導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而小學數學對學生而言,是抽象且復雜的,如何帶動學生自主化學習數學,教師應該引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通過趣味應用題的講解教學,增加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強化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鞏固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實際應用能力。通過思維能力的訓練,培養學生自主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推動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與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小學六年級教師在應用題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掌握解題技巧和解題思路,而且要讓學生明白應用題解答過程中蘊含的數學價值,并且能夠借助應用題的學習解答解決實際生活中遇到的問題,讓數學知識在學習生活中發揮相應的作用,增加實際生活的便利。
4.4 提高教師教學水平,營造互動型的課堂氛圍
教師要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不斷完善理論知識,不斷豐富自身的理論體系,在教學中營造互動型的課堂環境,增加學生數學學習的參與感。教師應該用專業的教學素養來感染學生,授課之前要做好教學準備工作,制定教學任務,設計科學的教案;授課時充分利用現代教學設備,打破沉悶的課堂教學環境,營造互動型課堂氛圍,吸引學生的學習注意力,耐心指導學生,關心學生,加強與學生之間的交流與溝通。例如:開始小學六年級數學的學習,對學生而言是有一定的難度的,學生會遇到不同類型的實際數學應用題目,很多問題在學生看來是缺少條件的,學生按照以往的解法似乎難以解決,教師教會學生使用設數法解答應用題。教師引導學生運用假設方法,注意所設數量要盡量方便,且是所設的數要便于分析題目的數量關系和便于計算。因此,數學教師在應用題教學中,教會學生采用正確的方法至關重要。教師引導學生仔細分析應用題題干,讓學生明白題目中缺少的有些條件,對于問題解答沒有影響,學生可以采用“設數法”,將題目中沒有明說的條件,假設成一個數代入式子(假設的數要盡量方便計算),最后進行應用題解答。讓學生理解在應用題中沒有解題的具體數量,并且已有數量關系很抽象時,可以假設題目中存在具體的數量,可以假設題目中某個未知數數量是單位1,這時題目中數量關系變得清晰明確,有助于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教師只有不斷強化自身的知識素養,才能在教導學生傳授知識中得心應手,才能促進學生創新型的數學思維的養成,營造互動型的課堂氛圍。[4]
4.5 演繹情境性的教學內容
只單純的借鑒他人的教學模式,是很難提升數學課堂的,教師應充分掌握班上學生的特點,以學生作為課堂主體來改善課堂。可利用情景教學法,加強課本知識點和學生生活實際之間的聯系,從而加深學生的理解和記憶。但是在應用該方法之前,教師應注意以下兩個方面,一是要對教材進行再次解讀和二次開發,根據內容選擇合適的情景進行填充。二是加深對學生學習能力、性格特點的把握,使情景教學更好的為提升課堂教學效果而服務。
4.6 綜合性的教學評價
以往的數學教學評價手段十分單一,教師想要了解學生對知識點的把握情況,在絕大部分情況下都是通過考試來實現的。只關注學生考試成績的高低,并未注重其學習過程和學生的成長與進步,在應用習題中也是以其是否會解題作為標準進行評價,更看重結果。應徹底解決這一問題,注重學生解題能力的提升和進步;要考察學生對知識的掌控能力和遷移能力,而非將考試成績作為唯一的評價標準。在科學的教學評價體系下,教師既能夠對學生學習情況有更全面、更深刻的把握,又能夠起到對學生的鼓勵作用,提升其學習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5 結束語
數學學科對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要求較高,小學階段的學生身心發展都不成熟,作為學生形成數學思維的啟蒙階段,教師在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小學數學教學應該以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為主,讓學生逐步形成數學思維,培養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使學生能夠獨立解決應用題,運用數學思維解決生活學習中的困難。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積極發揮學生數學學習的主體作用,在小學六年級數學教學中結合實際生活對應用題進行講解,實現學生核心素養和學科知識能力的培養,促進學生身心發展。
參考文獻:
[1] 張玖一. 小學高年級數學應用題教學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20.
[2] 熊和平,方慶圓.數學應用題的敘事學探究[J]. 中國教育:研究與評論,2020(02):125-176.
[3] 張麗娟.小學數學核心素養培養策略的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9.
[4] 金凌芬.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數學生本課堂的構建研究[J]. 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1(06):214-215.
[5] 楊妙惠.核心素養視域下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策略——以小學六年級為例[J].教育觀察,2019年05期.
[6] 余忠仙.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策略探究[J].青少年日記(教育教學研究),2018年12期.
[7] 王元芬.小學數學應用題的教學策略與實踐研究[J].小學科學(教師版),2018年10期.
2095501705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