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新芳
“立德樹人”背景下小學語文德育課堂的構建
唐新芳
(甘肅省臨夏市東關小學,甘肅臨夏731100)
隨著教育理念的不斷革新,“立德樹人”成為我國小學教育的重點目標,其意義在于通過科學的德育引導小學生樹立良好的道德觀念,培養其優秀的品質,促使其成長為德才兼備的社會人才,以助力社會建設。小學語文作為傳播優秀思想及文化的主要學科,其教學活動是開展德育的有效渠道。本文對小學語文德育課堂的科學構建進行了分析,為“立德樹人”背景下的德育工作有效開展提供參考。
小學語文;德育課堂;立德樹人
知識、文化、品德、修養均是評價一個人綜合素質的關鍵性指標。但是在長期以來的教育工作中,學校、教師對知識、文化教育的重視程度遠遠超過對學生品德、修養的教育程度,而隨著現代人們對教育認知的不斷深入,德育工作的重要性才得以體現。語文中蘊含了豐富的人文元素和優良的精神品質,濃縮了我國文化的精髓,是開展德育的重要素材,并通過與德育的融合而加強了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感悟,深化了語文教學的價值。
所謂“立德樹人”就是教師通過開展課程教學,給學生教授知識的過程中貫徹德育教育理念,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和品德修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可以說,將“立德樹人”教育理念滲入到小學語文教學中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符合新課改的教學要求。新課改中明確表示,教師在教學中傳授知識,不僅要讓學生掌握文化知識,還應該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讓學生能夠適應當代社會人才的發展需求。所以,教師在語文教學當中應該以道德培養和學生發展需求為切入點,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理解知識的深層含義,促進學生個性品德的發展,實現新課改教學目標,讓學生得到全面發展,成為社會合格的接班人。
(二)“立德樹人”是教育基本要求。我國小學教育中,明確指出“立德樹人”是基本目標要求,因此,教師應該以德、智、體、美、勞教育內容為出發點,以學生的實際情況為基礎,合理開展德育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價值觀、人生觀,讓學生得到綜合性的發展。所以,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合理創設德育課堂教學,提升教育質量和效果。
(三)符合小學生的發展需求。在語文教學中滲入“立德樹人”教學理念和教育方式,符合小學生的發展需求,能夠糾正小學生的錯誤行為,讓其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性格,給學生創設健康、和諧的學習空間,讓學生在吸收知識的過程中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所以,教師應該順應教育目標要求,有效滲入“立德樹人”教育理念,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素養。
德育融入語文課堂是推動“立德樹人”目標落實的有效方式,語文學科本身就具有人文性特征,在德育方面有天然優勢。“立德樹人”背景下,小學語文課程指導理念需要及時轉變,打造德育氛圍濃厚的課堂教學環境十分必要,挖掘語文教材中蘊含的豐富的德育素材,強化價值觀引導,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意識。
(一)語文教師缺乏德育意識
教育者自身的道德素質和德育意識直接關系著德育與學科教育之間的融合效果。傳統小學語文課堂模式比較滯后、單一,跨學科教育理念滲透不足。一部分小學語文教師關注學生的語文知識學習情況,沒有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教育任務,因此不同程度上忽視了德育教育。
(二)學生的德育體驗不足
學生是德育教學的主體,語文德育課堂應該引導學生提升自我道德素養的意識,但是由于教師對學生的主體性重視不足,因此學生缺乏真實的德育體驗。語文課堂德育形式化,使得學生無法獲得深刻的情感與道德教育感受。這也是語文德育課堂構建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創設與教材內容相符的德育情境
要想發揮德育的作用,必須讓小學生從情感上來認同德育的理念。對此,教師需要對傳統的“說教式”教學模式進行創新,重視小學生在德育中的情感體驗。情境教學是一種通過外界情境的影響調動小學生情感、增強小學生認知的一種方法。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利用合理的手段創設適宜的德育情境,一方面讓小學生在情境中深刻地感受語文教學內容;一方面可以促使小學生情感的釋放,使其與德育表達的情感產生共鳴,達到以情動人、育人的效果。以《開國大典》為例,小學生生活的時代和文章描述的時代有很大的差異,時代背景的不同導致了小學生難以體會開國大典這一舉國歡慶時刻的激動心情。此時教師可以在網絡中找到開國大典的視頻片段以及相關報道,通過多媒體將當時的真實情境展示在學生面前,讓小學生親眼看到當時人們聽到新中國成立時的歡喜雀躍,利用視頻中的情境氛圍感染小學生,激發小學生激動、自豪的情感,與文章的愛國情感達成共鳴,培養小學生愛國精神。再如教師在教學《落花生》的內容時,教師可以通過網絡下載一些相關的視頻、圖片,然后利用多媒體技術給學生進行播放,為學生創設另類的教學情境,讓學生能夠直觀地感受文中收獲花生的場景和收獲喜悅的情感,讓學生深深地體會到花生無私奉獻的精神品德,讓學生明白應該做一個有價值的人,不能做只想要得到好處的人,應懂得為他人付出,這樣更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品德素養。
(二)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恰當滲透德育
課堂教學活動是提高語文教學效果的有效手段,教師可以在課堂活動中恰當地滲透德育,在促使活動有效開展的同時實現德育目的。首先,教師可以結合朗讀活動實施德育。語文教學中,朗讀是經常開展的一項教學活動,朗讀可以鍛煉小學生的語感,鞏固小學生對詞、句的掌握,可以強化小學生對文章的理解以及對文章情感的體會。以《慈母情深》為例,教師在學生朗讀時可以播放一首深情的音樂增強情感氛圍,在音樂的感染下激發小學生情感,讓小學生充滿感情地朗讀文章,體會作者對母親的感恩之情,讓小學生可以感受到母愛的溫暖和偉大,從而培養小學生感恩父母、孝敬父母的品質。其次,教師可以在讀寫結合教學活動中滲透德育。讀寫結合可以促使學生對文章進行深入的分析和感悟,而寫作本質上就是情感的表達,挖掘文章的德育元素,讓學生在閱讀后寫讀后感,有助于學生對文章德育理念的深刻理解。再以《鳥的天堂》為例,這篇文章表達的是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學生在閱讀中感受了文章中清麗悠遠的意境,結合小學生對大自然的觀察和體驗寫讀后感,可以增強小學生對自然景物的喜愛之情,培養小學生熱愛自然的品格。
(三)借助實踐活動增強德育體會
德育不僅僅是改善小學生觀念,還要將這些觀念通過行為方式落實到實際生活、學習中,這才是德育的最終目的。對此,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開展適宜的實踐活動,促進德育的有效落實,增強學生對德育的體會。其一,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設置相關德育主題,讓小學生結合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通過小組討論的形式相互分享、交流,探討主題思想,讓小學生從生活經驗中感知德育。以《臘八粥》為例,臘八屬于我國的傳統節日,臘八粥是這一節日的必備食材,材料豐富,蘊含著豐收之意。教師可將“傳統節日”作為主題,讓小學生探討我國傳統節日的風俗、寓意等,挖掘傳統節日中的德育內容,以促進德育開展。其二,教師還可以組織小學生對一些文章進行改編、創造,使其成為一個小短劇,讓小學生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演繹劇情。這樣的活動可以激發小學生的參與興趣,促使小學生積極地對文章進行分析,鍛煉小學生的創新精神,同時還可以讓小學生親身體會作者的情感以及文章主人公的思想品質。再以《將相和》為例,這是非常有名的一段歷史故事,表達的是藺相如海納百川的胸襟以及將、相的愛國精神,小學生在表演這個故事的時候會對國家利益與個人私欲的取舍有更深刻的領悟,從而引導小學生做人要大氣、有格局。
(四)借助情感教育手段深強化德育效果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我們可以形象地說,由道德概念到道德信念的道路是從行為和習慣開始的,而行為和習慣中又滲透著兒童對于所見所聞事物的深刻情感和個人態度?!睘閺娀掠Ч柚匾那楦薪逃侄问欠浅S行У?,教師應關注學生的道德情感體變化,找準德育契機,真正使德育契合小學生的情感發展需求。顯然,語文課堂中的德育手段比較單一,且教育者對學生的主體性關注度不足,教師實施德育契機不合適,很多德育機會因此喪失。想要促進學生的道德情感發展,需要教師從學生的個人生活經驗和兒童情感特點出發,選擇合適的契機開展德育工作,發展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真正突出“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如在《秋天的懷念》一文中,作者通過回憶往事表達對母親的懷念與感激之情,字里行間都體現著作者真切的情感,在閱讀過程中帶給學生很多感觸。以文本表達的思想情感為基礎,教師可以利用“母愛”這一情感教育主題,從母愛延伸到感恩,從感恩延伸到報答,引導小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談談自己的母親,激發學生的感恩意識。為了深化學生的道德情感體驗,課后教師可以繼續布置作業,與課上的情感教育環節進行有效銜接。比如要求學生課后幫助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無論是幫助父母做家務,還是給父母寫一封感謝信,都是深化道德情感教育的有效途徑,使情感教育聯合德育滲透在學生的實際生活中,延續課文帶給學生的感動。
(五)課內外聯合教學拓寬德育渠道
學科教育和德育融合的方式是多樣的,同時融合的范圍也應該是廣闊的。德育教育契機存在于學生學校生活與家庭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德育工作理念與方法都需要與時俱進,體現時代特色與先進性。基于此,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德育的滲透范圍不僅僅局限于課堂上,課內外聯合才是擴大德育范圍、創新德育方式的正確思路。滲透德育的過程是復雜的,并且需要一定的時間,教師們要使德育教育像涓涓溪流一樣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語文課堂是德育教育的主陣地,以課堂教學活動為中心,延伸到課外環節,雙管齊下,增強育人效果。比如,面對小學生常見的思想道德誤區和問題,教師可以組織開展辯論賽,讓學生參與辯論活動,在這個過程中強化對道德觀點的辯證,同時還可以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和語言能力;或者鼓勵學生展開社會調查,基于德育課題合作開展課外調查活動,小組總結調查結果、撰寫調查報告,課上匯報調查結果,以社會調查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道德思想與行為的反思;還可以通過重要節日滲透德育目標,比如中國傳統節日端午、中秋、國慶等,可以作為滲透傳統文化教育、愛國歷史教育的契機,以此作為教育主題,組織演講比賽或者朗誦會,把語文學科教育活動真正和德育活動聯合起來,豐富學生的文化生活,讓德育教育走出語文課堂但又不脫離語文教育環境。
(六)滲入傳統文化情懷,落實“立德樹人”任務
在小學語文教學當中,“立德樹人”的教育任務是非常廣闊的,而且是從多個角度開展的,教師想要在教學中有效落實“立德樹人”的教育任務,應該將我國的傳統文化融入語文課程教學中,這也是語文思政建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中華民族的發展有著悠久的歷史,在歲月的長河里形成了豐富的傳統文化,尤其是流傳至今的傳統節日,它一直被國人們弘揚和傳承。教師可以將中國傳統文化價值作用等融入語文課程教學當中,實現資源補充的目的。教師可以組織不同的活動形式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到傳統節日活動當中,讓中華優良的文化思想、理念滲入到學生的意識和思想理念中。這樣更利于小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教師在實際教學活動當中融入中華傳統節日開展文化活動,讓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了解傳統文化。如傳統節日春節,教師可以讓學生搜集一些關于春節的詩句、成語等,然后組織學生進行春節古詩接龍游戲;元宵節,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任務,讓學生自己制作花燈,然后在班級開展元宵節花燈展示活動,或者也可以組織學生進行猜燈謎游戲;端午節,可以讓學生搜集端午節是怎么來的,了解作者的愛國思想;中秋節,讓學生了解為什么要過中秋節,北方的月餅和南方的月餅有什么不同,讓學生了解不同民族的傳統文化。學生通過參與不同的教育活動,讓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和了解,進而體會到了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意義,也會更加重視這些傳統節日。所以,將中華傳統文化教育滲透到小學語文教學當中,是非??扇〉慕虒W方式,不僅能夠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了解中國歷史悠久的傳統文化,也讓學生逐漸地產生熱愛祖國的愛國情懷,讓學生深刻地體會到傳統文化對一個民族發展的影響作用。
“立德樹人”背景下,語文教師可以通過創設情境、實踐活動以及與課堂教學結合等方式加深小學生對德育內容的感知和認同,以促使小學生在德育引導下形成正確觀念,樹立良好品德,實現“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
[1] 歐陽紅月.立德樹人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探究[J].文理導航,2019(024):56-57.
[2] 黃巧玫.小學語文教學中立德樹人的滲透[J].新一代:理論版,2020(7):41.
[3] 杜倩.如何在小學語文教育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J].小學生作文輔導(三四年級版),2020(002):95-96.
[4] 劉文軍.立德樹人理念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J].西部素質教育,2020(5).
[5] 劉東意.立德樹人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策略探究[J].神州(上旬刊),2020(012):172.
[6] 黃巧玫.小學語文教學中立德樹人的滲透[J].新一代:理論版,2020(7):41.
G622
A
1002-7661(2022)10-003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