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鹽城市步鳳小學 朱萬春
當前“雙減”背景下,基于小學數學課堂練習的個性化設計探索能有效減輕學生的數學作業負擔。教師要立足課堂一線,設計符合小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個性化的作業。可以通過豐富課堂教學,讓課堂練習多樣精彩;滿足不同層次學生需求,以實現因材施教;實施個性化評價,提升學生學習信心;合理設計自主性作業,突出學生學習自主性這四個方面入手,對小學數學課堂練習進行個性化設計。
小學數學課堂練習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是學生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的綜合體現,是學生深度參與學習的重要方式之一;既是教師查看學生課堂知識和能力內化結果的重要渠道,也是學生對知識查漏補缺的最佳時機,但枯燥的數學知識,已在講解知識過程中消耗了學生極大學習熱情,若課堂練習環節不能凸顯其新意,不能呈現出個性化特征,則會降低學生求知欲望,進而會影響數學課堂教學質量提升。從教學和學生學習角度來講,理應注重數學課堂練習的個性化設計。
新時期,新課標教學理念的提出,強調了培養學生主觀學習意識重要性,明確了課堂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學習能力和學習思維。這給小學數學教學工作者帶來了巨大挑戰,同時給數學課堂教學與練習提出了創新方向,即滿足當下學生個性化需求,滿足新時期教育發展要求。
其一,注重數學課堂練習個性化設計,能緩解教師教學壓力。在應試教學理念下,數學教師教學壓力是極為明顯的,既要肩負教學重任,又要兼顧學生學科素養培養,尤其在新教育理念下,眾多小學數學教學工作者處于明顯的心有余而力不足狀態,而要求課堂練習個性化設計,因材施教,兼顧學生核心素養,給予針對性輔導,則可達到幫助教師降低教學壓力目的。
其二,簡化了學習難度。雖小學數學中知識都較為淺顯,也無過多抽象知識,但就學生心理而言,重復計算和單一學習內容,會給他們造成極大的畏難學習心理,若不加糾正和緩解,則會影響學生對深入性數學知識的探索學習。在教育改革環境下,社會需要的是創新型復合人才,統一受教、統一培養的教學形自己不適應如今教育發展節奏,因此注重當下學生心理發展需求,把握學生學習需要,給學生個性化學習體驗,才可將數學知識根植于學生內心,觸動學生最大學習動機,才可充分發揮課堂教學有效性。
結合以上分析可知,注重設計個性化數學課堂練習,對培養學生綜合學習能力,推動數學教育事業發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小學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的個性化設計中,要充分考慮練習題“質”與“量”之間的平衡。由于課堂練習的時間非常有限,因此,教師必須保證練習題的“質”,盡量做到少而精,以在滿足學生學習需求的同時,挑選一些精選題供學生練習。精選題主要包括歷年考試的經典題型、新授例題等,或引導學生在平時的練習中注重對易錯題的收集,并針對學生普遍容易出錯的題型加強練習,以提升他們的數學學習效果。
數學練習題的資源非常多,練習題的不同,其特點也不同,由于課堂時間非常有限,學生要在課堂學習中完成全部的練習題是不太可能的。對此,教師在小學數學課堂練習的個性化設計過程中,需要根據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教學目標等來挑選數學練習題,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有效防止學生迷失在題海中,同時也能幫助學生在數學課堂練習中更好地增強自身的綜合能力。
在小學階段的數學學習中,學生會無可避免地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比如,遺忘掉重要的知識點,不利于學生數學知識體系的構建,更會對他們數學成績的提高造成影響。要解決這一問題,教師在設計課堂練習題時就有必要全面了解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并要注意加強對學生易錯題、知識點易混淆的練習題的練習。
在新課標教學理念下,學生學科素養培養被推向頂峰,與此同時素質培養成為各學科創新教學的主旋律。如何達到個性化,如何實現素質化教學是目前課堂教學亟須解決的主要問題。要實現個性化教學,實現素質教育有效性培養,在教學中就需要注重課堂教學的豐富性和多樣性。在教學內容不變情況下,探索多樣教學形式,融入多樣學習元素,營造寬松靈活化學習活動,進而才可提升教學有效性。在數學課堂練習個性化設計中,可做以下探索。
其一,游戲性方式開展課堂練習。即用游戲方式呈現課堂練習,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思,打造寓教于樂練習活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學生一旦對數學知識產生興趣,那么就可以在課堂上輕松主動地學習,有效地提高學習能力。例如,教學蘇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教材中“表面涂色的正方體”內容時,在課堂練習環節教師就可以游戲方式呈現學習知識。如給學生提供學習道具,將學生劃分成不同小組,以比一比,猜一猜形式開展規律探究,引導不同層次學生經歷發現和提出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歸納并表示規律的過程,指導學生感受歸納、符號化感受“規律經驗”,讓學生在競賽游戲中掌握推理、歸納總結,以及掌握最便捷的解決生活實際性問題方法。
其二,實踐性課堂練習設計。實踐是指給學生參與課堂學習機會,借助數學課堂,以數學知識為媒介,為學生搭建運用知識平臺。“數學來源于生活,但又服務于生活”,在以往數學教學中,之所以課堂練習有效性不足,一方面由于照本宣科教學模式,一方面由于課堂中教師給學生提供的實踐機會較少。在新課標教學理念下,在素質深化培養教學背景下,教師需用與生活息息相關教學觀,盡可能多地給學生提供實踐機會,強調學生參與,注重實踐引導才可促進學生主體學習意識增強。例如,在完成“小數乘法”內容的教學之后,教師可根據生活情境,設計類似的教學探究練習。如通過多媒體教學視頻出示學生與家長購物情境:媽媽與小明去超市選購牛奶,一瓶牛奶價錢是3.5元,要買6瓶應該多少元?讓學生結合日常生活想一想,并試著算一算。在學生得出結果之后,再引導學生解釋3.5×6 表示什么,這樣的練習方式,不僅降低了學生學習負擔,還能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學生積極性得以加強,利于提升學生學習效率。
個性化數學課堂練習設計既要滿足多樣性,又要達到層次性。也就是說打造個性化課堂練習,要突出以生為本,要充分尊重學習主體。個性化課堂練習的最終目的,實則也滿足次化教學需求。為了有效落實課堂練習層次化設計,教師應熟知每個學生學習能力和學習優勢,盡可能在設計課堂練習時,兼顧每個學生優勢,讓學生參與數學知識學習。如以知識鞏固,易錯練習,能力提升等方式布置課堂練習,以混合交叉練習方式,引導學生探究數學知識間存在關聯性,從而幫助學生夯實數學基礎知識學習。例如,在“小數乘以小數”學習中,教師可將課堂練習設計成基礎知識回顧;易混淆知識練習;能力拓展實踐,并在對應環節中設計與小數乘以小數相關練習,依據學生學習能力讓學生做與之貼合的練習內容。
A: 根據234×12=2808,通過計算,在括號里填上合適的數。
23.4×1.2=() 2.34×12=()
2.34×1.2=() 23.4×0.12=()
B:根據234×12=2808,通過計算,在括號里填上合適的數。
234×()=28.08 ()×12=28.08
C:根據234×12=2808,通過計算,在括號里填上合適的數。
()×()=2.808
教材的練習只呈現A的版本,比較單一;教師的設計在凸顯學習重點的基礎上,重組了B的形式,經過實踐后,發現雖然體現一定的層次性,但部分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得不到滿足,為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得到需求,適當增加了開發性題目。同時拓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提高學生計算的靈活性與正確率。
個性化課堂練習的設計應實施個性化教學評價。第一,評價需充分尊重學生個體差異化。即使學習同一知識,由于學生個體差異的不同,也會導致學生獲得知識的理解不同,因此在實施課堂練習評價時,教師則應注意此問題,不能單依靠學生解答問題的對錯進行評價,應從學生參與、感知,以及自身理解角度,進行全面的客觀評價,既要給學生敢于表現的機會,也應允許學生出現錯誤。課堂練習本身就是進行查漏補缺的途徑,若教師能根據學生出現的錯誤,與其進行溝通,肯定學生學習能力,則能提升學生學習自信。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善于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讓學生縱向比較,看到自己的進步。在課堂教學中,師生之間不斷地在學習內容上產生互動,教師的提問、學生的回答、教師的評價完成了對一個問題的探索。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評價既要能概括和肯定學生的回答,又要能指導學生進行下一步的思考,循序漸進進行教學指導,增加學生對知識的探索耐心,提升學習自信心。
第二,評價要有針對性。換言之,實施課堂評價時,應圍繞評價主體實施,即圍繞課堂練習的主體,圍繞所練習的課堂內容。在進行評價時,教師除講解課堂練習內容的對錯,還需充分關注學生完成練習內容的情感態度,應通過學生作業完成情況,綜合評價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并通過結果,適時調整課堂教學措施,進而為構建高效教學課堂做好鋪墊。
第三,多樣化適時評價。以往的課堂評價顧以教師評價居多,學生只聽取結果,接受調度。而在崇尚個性化教學的當下,應當構建多樣化教學評價,以體現教學個性化。在進行評價時,教師應根據整體教學效果,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主觀感受,完成自我學習評價,在反思中讓學生認清自我學習中存在的問題,以幫助學生端正學習態度。或者,引導學生進行互評,可是生生互評,抑制或是師生互評,通過此方式給學生帶來全新的學習體驗,并進一步幫助學生樹立學習目標,以此優化課堂練習,真正實現“減量不減質”。
要使課堂教學更加有效率,需要將學生視作課堂真正的主人,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而非被動接受知識灌輸。在相關的教學研究中發現,大多數的數學教師選擇的練習題大都是現有的“補充類習題”和“練習測試”,這樣的方式很難幫助學生形成自己獨特的學習方法,也難以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學生只能將練習題當作任務來完成,練習效果也會不理想。長此以往,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會不斷降低自我效能感,甚至會對數學的學習產生抵觸或厭倦的心理。對此,小學數學教師有必要遵從學生的自主化發展,根據學生的數學基礎和學習能力,設計個性化的練習作業,并對他們進行針對性的輔導,以此來突出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例如,在教學“認識鐘表”的內容時,教師可以向學生布置一項“自主探索”的實踐類題目,在設計練習題時注意題目的層次性。通過增添課后自主設計練習作業來體現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并以此幫助學生學會利用生活實際來對數學題目進行適當的拓展。如學生在這個環節的學習中可以根據自己的作息時間進行題目設計,從而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不斷提升自己的學習自主性和積極性,同時也能更加明確數學與生活實際之間存在的聯系性,進而更好地將數學知識有效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同時學習效果也能得到大大地提升。
作業是幫助學生鞏固課堂所學的重要形式,教師利用作業及時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在作業的布置中教師可以利用生活化的作業布置,激發學生對作業完成的自主性。例如,在學習“一百以內的加法和減法”時,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如下作業:回家拿一百元去超市購物,然后把賬單用自己的形式記錄下來,買了哪些東西,各多少錢,然后一百元剩下多少元,是怎么計算的,收銀員收的錢對嗎?讓學生計算,這樣的作業設計,增加了作業的趣味性,讓學生樂于參與,讓學生鞏固一百以內的加減法,而且把作業和實際生活進行融入,讓學生體會數學知識的實用性,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數學思維,提升數學學習自主性。
總而言之,小學數學課堂練習個性化設計,既是教學改革的內在要求,也是學生綜合素質發展的根本需要,小學數學教師應積極探索個性化數學課堂練習設計方法,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尊重學生的個性化差異,采用因材施教的方式,促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在數學學習中獲得更多的進步。教師在對數學課堂練習進行個性化設計過程中應注重遵循少而精原則、緊貼教學目標原則以及查漏補缺原則,依據實際教學學情,參照學生心理需要,設計充滿趣味、適宜、針對性課堂練習,在達到基礎知識教學要求之下,有效促進學生綜合學習能力,提升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進而逐步推動小學數學教學事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