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潔芳
【摘要】在小學數學的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解決問題和審題能力至關重要。這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還能夠促進學生求真務實精神的發展以及核心素養的培養。當學生在解決問題時,由于審題不清,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錯誤,從而阻礙其對問題解決的發展情況,不能展示知識的掌握情況,影響教師對教學效果的判斷。本文為了解決小學數學教學中解題問題的審題能力培養中的問題,以2013年人教版一、二、三年級數學教材中四個課例為輔助,提出具體的策略建議。
【關鍵詞】小學數學;解決問題;審題能力
由于小學中低年級學生正處于思維發展的快速時期,思維以具體性為主,在解決問題方面,一直是學生學習數學的一大難點。面對復雜的邏輯和抽象數學關系以及復雜的數學符號,會讓學生產生畏難心理,從而降低對數學相應知識的理解影響教學的效率。由于新課標要求,要落實素質教育等核心要求,對小學數學教師提出了更為重要的教學要求。在培養審題能力時,教師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
一、讀出問題,強化理解
大部分低年級解決問題題目的呈現方式是圖文結合過渡到純文字的形式,需要學生從中找出明確的考察重點和數量關系,需要學生根據文字內容進行理解并加以審題,避免漏掉重點信息,才能夠做出正確的判斷。但由于小學低年級學生受自身發展特點的影響,很難保持較長時間的注意并集中在一定的純文字形式上。如果僅借助眼睛一種器官來進行審題,會導致學生由于注意力不集中,而出現錯字掉字的情況,影響其對于題目內容的理解。小學數學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在閱讀題目的過程當中,發出一定的聲音來閱讀題目。通過聲音的輔助方式,能夠加強小學生對于題目的集中程度,確保學生將題目當中的所有文字進行閱讀,從而培養學生養成一邊閱讀一邊思考的好習慣。例如,一年級找規律類型的題目,需要學生集中注意力去理解問題中的邏輯關系和數理關系,發現潛在的規律信息。在小學三年級中,關于位置與方向單元的教學過程,需要學生在掌握東、南、西、北、東北、東南、西北、西南這八個方位的基本知識之后,進行問題解決。還需要學生理解題目當中所問問題的具體對象,才能夠找到相應的方向和所指對象所處的位置,從而正確解決問題。教材很注重選取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作為情境圖教學,例如,校園、教室、自己的房間等,圖文并茂,此類問題容易出現多條路線,來混淆學生,而只用眼睛閱讀會影響學生的注意力,判斷問題容易出錯。因此,引導學生在做此類問題過程當中,通過閱讀的方式來一字一句地理解題目內容,能夠避免學生對于題目信息出現漏讀錯判的現象。
二、邊讀邊劃,圈出重點
在學生能夠熟練、完整的閱讀題目,并保持在一定的正確率情況之下,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發展情況,進一步進行審題能力的培養,這個過程是循序漸進的。小學數學教師要根據學生成長和發展的具體情況來對學生的數學能力和核心素養進行培養。通過提高學生的審題能力,幫助學生更為靈活地使用知識,在解決問題的過程當中,掌握和使用必要的技巧和學習方法,能夠幫助學生不斷加強數學問題的解決能力,也能夠提高學生審題能力,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培養數學思維、提高數學能力。除了增加發聲閱讀的方式來提高學生對于閱讀題目的集中注意力的能力,也可以讓學生通過圈畫重點信息,來梳理問題當中的數量關系和邏輯情況。讓學生在審題和讀題的過程當中,學會觀察,圈出重點關鍵詞或內容,既能夠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也能清楚地表示出問題的重點。不僅可以用畫圓圈的方式,也可以使用重點符號、橫線等多樣的方式表示出重點所在,或者不同重要程度的信息。例如,教學二年級教材上的混合運算例5時,學生認真閱讀題目后,讓學生圈畫出題目中連續的兩個數學問題、“比女生少5人”“一共”等關鍵詞,幫助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找出問題中的關鍵信息。這樣既能節省做題時間,也可以培養學生閱讀和理解問題的能力,加強學生的注意力。即使出現注意力渙散的情況,在重新看到題目時,也能在短時間內回憶起來關鍵信息。
三、展開實踐,理解問題
除了正在閱讀題目過程當中,通過增加多方位感官來集中注意力、提高學生對于問題的理解能力,還可以培養學生在審題的過程當中,進行一定的實踐活動,來強化學生對于問題的理解,發現問題當中存在的數量關系或邏輯思維,幫助他們簡化其中復雜的關系、找出重點,便于學生更好地理解題目。例如,在小學三年級教材上,關于認識正方形和長方形的特征當中,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觀察,先猜一猜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邊、角的特征,再引導學生利用教具,自己想辦法,通過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等動手實踐的方法去驗證剛才的猜想是否正確。通過動手實踐的方式來輔助學生進行題目閱讀和理解題目,從而提高學生做數學解決問題的趣味性和理解能力。同時可以讓學生在練習本上畫上簡單的圖形,寫上題目中相關的數學信息,來幫助學生提高分析和整理問題的能力,從而促進正確率和學習效率。如二年級上冊23頁的例4,第1小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用畫小旗子的方法幫助學生分析問題、理解數量關系,從而找到解決問題方法。第2小題就可以鼓勵學生自己嘗試畫圖去解決問題。畫圖是理解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一種最常用的基本方法,應加強訓練,使學生形成技能。將復雜的問題用簡單的圖示來表述,如圓圈、小棒子等,學生能更好地進行理解,從而解決問題。
四、舉辦活動,提高興趣
在前面培養學生提高審題能力的技巧之上,還需要小學數學教師不斷地將以上的問題進行強化,可以通過采取比賽的方式,既能提高學生對于學習數學的興趣,也能夠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審題習慣和審題方法,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能力。小學數學教師可以通過設置不同的比賽活動,來加強學生對于審題方式的掌握。在課堂之上,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隨機出一套解決問題的題目,讓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分析出題目當中的數量關系,并通過手動實踐來畫出題目中數量關系的圖表,或者讓學生通過朗讀題目,用最準確順暢的方式來進行比拼,用時較短的學生獲勝。這樣既可以將學生的注意力再次引導回課堂,也能夠進一步提高學生數學素養,提高自身審題速度、審題準確率。
針對目前小學生的發展特點,小學數學教師要根據學生成長和發展的具體情況來對學生的數學能力和核心素養進行培養。通過提高其審題能力,幫助學生更為靈活地使用知識。在解決問題的過程當中,掌握必要的技巧和學習方法,能夠幫助學生不斷提高數學問題的解決能力,也能夠提高學生身體能力,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培養數學思維、提高數學能力。
參考文獻:
[1] 孟祥強.小學數學教學中提高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策略[J] .科幻畫報,2019(9):102.
[2] 張銘.“對癥下藥”——有效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小學數學解決實際問題教學中的存在問題及應對策略[J] .華夏教師,2015(S1):63.
3724501908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