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曉玲
【摘要】國家教育部發布的“雙減”政策提及學生作業的布置,為減輕學生作業負擔提供了有效幫助。在此政策實施背景下,如何有效設計小學道德與法治作業,充分滿足“減負教育”要求,對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具有積極作用,也有助于更好地實現道德與法治課程高效教學目標。鑒于此,本文分析了小學道德與法治作業的設計現狀,深入探討了“雙減”政策下小學道德與法治作業優化設計策略,以供同類研究參考與借鑒。
【關鍵詞】“雙減”政策;小學道德與法治;作業設計
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推進,“雙減”工作迅速地全面鋪開,對“以量變帶動質變”的傳統作業布置模式提出了新的改革要求,便于有效解決傳統應試教育存在的作業量大、作業形式單一等問題。基于“雙減”政策要求,優化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作業設計是很有必要的,對實現高效課堂具有積極意義,也是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兼顧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學生基礎等多個方面,合理地設計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作業,現已成為擺在每個教師面前的重大難題,值得深入思考與探討。
一、小學道德與法治作業設計現狀
受到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作業設計仍然存在著一些不足,如各種知識點的重復操練、書面作業與實踐作業占比不合理、學生合作及個性創新的機會較少等。具體而言,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當前的作業布置存在著形式大于內容的問題,傳統機械式抄寫作業的方式限制著學生的個性化發展,使得學生可能會用消極怠工的態度完成這些作業,對學生學習知識及提高能力起到了反向作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具有密切聯系,教師單純用抄寫記憶的作業方式引導學生掌握課本內容,缺乏對作業設計的深入思考,使得所布置的作業過于偏向理論化,不利于深化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知識的認識,長此以往較易造成學生喪失學習這門學科的興趣。基于“雙減”政策要求,為了更好地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更多的知識,教師需要積極轉變理念,變革以往道德與法治課程作業設計方法,科學合理地布置作業,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完成作業,實現快樂減負、高效學習,從而進一步提高道德與法治教學效率。
二、“雙減”政策下小學道德與法治作業優化設計策略
結合當前小學道德與法治作業設計的基本情況,“雙減”政策下解決目前的作業設計問題刻不容緩,對提升道德與法治教學質量具有積極作用。在具體教學中,教師要堅持“雙減”政策下以生為本、以德樹人、開放創新、拓展延伸的作業觀,合理優化設計道德與法治課程作業,其實際意義重大。聯系“雙減”政策實際要求,具體策略如下。
1. 注重理論性與實踐性相結合
“雙減”政策對小學1-6年級作業設計提出具體要求,1、2年級不布置家庭書面作業,3-6年級所布置的書面作業平均完成時間不超過60分鐘,切實做到整體把控作業的“量”,從而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在此政策要求下,教師在進行道德與法治課程作業設計時需要明確作業總量,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設計原則,注重理論性作業與實踐性作業的優化設計,改變以往機械式知識點抄寫與背誦的作業形式,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道德與法治知識,潛移默化地提高自身修養,對提升教育教學質量也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是理論性作業的優化設計。教師應當盡量按照“雙減”政策要求,面向不同年級合理把控作業時間,將道德與法治課程作業設計的價值發揮至最大化。在講解道德與法治教材時,低年級學生的作業可在課堂上完成,建議設計符合學生認知的課內材料閱讀類作業;中高年級學生的理論性作業完成時間盡量掌握在30分鐘內,設計知識閱讀與材料整理類的作業,對教材內容進行延伸與拓展。例如,在講解與“孝敬父母”相關的內容時,課堂作業以閱讀課本材料并記錄交流、討論心得為主,加深學生對相關名言警句的認識;課后作業以收集“賣身葬父”“黃香溫席”“烏鴉反哺”等故事為主,加深學生對“孝順父母、學會感恩”教學主題的理解,增加學生對相關知識的閱讀量。
二是實踐性作業的優化設計。講解知識是學生初步形成道德與法治意識的初步條件,此時設計實踐性較強的作業則有助于鞏固理論知識,有助于學生在自我認知的基礎上形成實踐經驗。在此過程中,教師需要合理把握課堂作業與課后作業的時間,用有限的時間達到相應的教學目標。例如,在學習“我們的校園”這一教學主題的內容時,花費一堂課3/1的時間進行理論知識講解,余下的時間則帶領學生觀察校園環境,拍攝校園的美麗風景,并與學生在校園內進行合照,強化學生對校園環境的感悟體驗,增強學生對校園生活的認知。鼓勵愛好繪畫的學生動手畫出心目中的校園,布置動手繪畫作業,并制作展示墻,以供學生欣賞、交流。待學生充分認識校園環境后,帶領學生走出校園,花費一定時間向其他人介紹自己的校園生活,對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也有所幫助。
2. 注重創新性與開放性相結合
“雙減”政策要求提高作業設計質量,杜絕機械、無效、重復作業。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主動發揮自身主觀能動性,設計符合年齡特點和學習規律的創新性作業、開放性作業,發揮作業實現課程整體育人功能的特點,便于更好地培養學生的道德與法治修養。
一是創新性作業的優化設計。借助信息技術,對道德與法治課程作業內容、作業形式、作業實施展開創新思考,為課堂教學提供更多選擇,方便學生體會到更加新穎的學習體驗。例如,在學習“我的家”相關主題的內容時,教師事先調查學生的家庭情況,利用圖文并茂、生活調查、自擬標語的形式,設置了多種課中作業,以便引發學生的深入思考。通過利用多媒體展示圖片與文字信息,鼓勵學生根據圖文所闡述的家的內容,主動介紹自己家的情況;布置生活調查作業,引導學生觀察自己生活的小區的周邊環境,并就垃圾分類、快遞配送、餐館分布等提出改進意見;播放有關家園環境建設的視頻,鼓勵學生自擬維護家園環境的標語,滲透“愛護環境、人人有責”的道德與法治教育,使得學生能夠更好地完成此類極具新意的作業,便于收獲更佳的教學效果。
二是開放性作業的優化設計。基于“雙減”政策要求,為小學生設計案例列舉、數據分析、課堂辯論等各類開放性作業,對活躍氣氛、調動學生參與熱情具有積極作用,有助于更好地拓展學生的學習視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例如,在學習“我家的好鄰居”相關主題時,教師結合學生的認知情況,深入思考作業形式,布置了課本創編形式的作業,為強化教學效果奠定良好基礎。具體作業任務是以“你和你的鄰居朋友的日常交流情況”為創作基礎來設計課堂演繹腳本,成立學習小組,小組成員合作完成腳本創作任務,并在課堂現場排練演繹設計好的腳本情境,以全新的思維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
綜上所述,在“雙減”政策背景下,教師需要及時調整作業設計的觀念,不斷優化作業形式,注重作業的理論性與實踐性相結合、創新性與開放性相結合,以便全面提升教學效果,對學生提升自身道德與法治素養也具有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 陳家輝. 探究小學道德與法治作業的個性化設計策略[J] . 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學生版),2021(24):25.
[2]? 沈芳云. 教與學的和諧學與用的結合——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自主實踐作業的設計與實施[J] . 新課程,2021(30):200.
3592501908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