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專 鄧新宇 方從啟 王 英
(上海師范大學建筑工程學院,上海 201418)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新時代新形勢,對教育和學習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們要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著重培養創新型、復合型、應用型人才[1,2]。
上海師范大學積極組織教師學習以上會議精神,筆者通過學習明白了教育現代化是教育高水平的發展狀態,是對傳統教育的超越,是教育發展理念、發展方式、體系制度等全方位的轉變[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必須加快教育現代化,把我國建設成為教育強國。從全球來看,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正在孕育興起,重大科技創新正在引領社會生產新變革,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發展正在不斷重塑教育形態,知識獲取方式和傳授方式、教和學關系正在發生深刻變革,人民群眾對教育的需求更為多樣[2]。于是,作為課程負責人,筆者召集團隊成員一起,針對我院對培養新工科人才至關重要的一門專業課——建筑設備課程進行系統、深入的教學創新改革,充分融合信息化、智能化,創新工程教育教學課程新模式、新方式、新手段,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建筑設備是工程管理、土木工程、建筑學類、軌道交通、道路橋梁等專業技術平臺課程中的一門專業核心課程,在整個課程體系中處于承上啟下的核心地位。
上師大建筑工程學院共有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兩個專業,近幾年,工程管理專業一般在學生大三下學期開設建筑設備課,每周3課時,共48課時,2學分;土木工程專業一般在學生大四上學期開設建筑設備課,每周3課時,共36課時,1學分。均為考查課、非績點課、限定選修課、專業方向性課。
筆者從事建筑設備課程教學工作17年,34個學期,每學期全日制本科生和成人教育本科生,合計通常有3~5個班級,所以主講了120多輪,之前每一輪也有不斷改進、更新,主要是針對專業前沿知識內容的更新,教學、教育方法也有不斷改善,但每次只是進步一點點,變化不大,主要還是傳統的課堂教學。
2017年2月以來,教育部積極推進新工科建設,要求培養造就一大批多樣化、創新型卓越工程科技人才[3,4],我校便開始思考著手對建筑設備課程進行系統、深入地教學創新改革,認真學習中央、教育部、學校關于教改的精神,積極參加校內外各類教育教學培訓,尤其是混合式教學培訓,并積極申報各類教改項目,建筑設備課程在2018年5月獲上師大高水平數字課程建設項目,2018年6月獲上師大本科教學改革研究項目,2018年7月獲上師大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專項建設項目。在學校的支持下。基于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積累,我們投入了大量時間、精力對建筑設備課程教學模式進行了大變革,融合信息化、智能化,綜合傳授知識、培養能力、立德樹人的三重目標,創新出建筑設備課程教學新模式、新方法、新手段,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和成果。
嘗試“以學生為主體”“予教育于教學中”的教學新理念,探索智慧教學,力求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素養提升協調發展,具體舉措如下:
(1)采取課堂多媒體面授、課程網站數字化教學、現場實地教學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
線下課堂多媒體面授注重采用“啟發式教學方法”,踐行“課堂的主體是學生,老師是主導”的教學理念,經常采用老師提問、學生搶答的方式,并運用教學評價手段(搶答正確加分,答錯不扣分),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搶答,活躍課堂氣氛,培育學生積極思考的良好習慣,和分析理解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自我表現能力等。比如,講授地下水取水構筑物時,先提問“同學們知道的地下水取水構筑物有哪些?”一般,同學們會紛紛回答,他們的答案中有部分正確的,有重復的,也會有遺漏,在同學們思考、討論、回答后,筆者再點開事先準備好的PPT頁面展示歸納完整的常用的地下水取水構筑物名稱、圖片、照片,講解各自的定義、組成、優缺點、適用場合。這樣,既加深了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又培養了學生的自我表現能力。課堂多媒體面授還大量采用圖片、照片、工程實例、碟片、動畫,注重理論聯系實際。
線上課程網站數字化教學,進行高水平數字課程網站建設,梳理、拆分知識點,設計、錄制了22個數字課程視頻,網站數字視頻根據知識點需要運用三維動畫、仿真交互模型、新聞視頻插播案例等技術手段讓枯燥、深奧的知識變得更生動形象、淺顯易懂,既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又培養了學生的信息素養和創新思維能力。利用微信課程群進行語音講解、互動、答疑、指導學習方法、步驟,利用超星學習通平臺進行發布簽到、搶答、討論、積分、布置學習任務、檢查學習效果、督促學習進度,發布、批閱作業等多種學習活動。
現場實地教學,設計3課時帶領學生到建筑樓宇現場實地觀察給排水設施、暖通設施、建筑電氣設施,以培養學生的觀察和實踐能力、加深學生對專業知識的感性認識。
(2)進行課程思政建設,對教學目標、大綱、內容都進行了細致修訂,潤物細無聲地加入思政點映射,更好地踐行了“予教育于教學中”的理念,在傳授專業知識的同時,注重適時宣揚正能量,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5],培養學生勤儉節約、環保節能、尊重自然、愛護地球、善待民工的理念,和精雕細琢、一絲不茍的工匠精神。
(3)教學評價注重過程考核,嚴格平時考勤、課堂紀律,有平時作業、期中考核。每學期有3~4次作業,作業內容線上布置,但需要學生線下認真手寫完成。期中考核方式為課程論文,其布置與學生完成的方式都進行了線下、線上的結合,培養學生查閱文獻、整理、分析、歸納、提出創新見解的能力。具體評價方案如圖1所示。

圖1 教學評價方案
3.1.1 學生不感興趣、不重視的問題
上師大學生的學習態度、習慣、能力普遍比“985”“211”高校的學生差一些,而建工學院的學生對專業的了解大多是一知半解、迷迷糊糊的,甚至部分學生屬于非第一志愿、通過調劑或被父母強迫報考進來的,對于專業有著極大的排斥心理,這就極大地影響了學習熱情[5],尤其對于建筑設備這門學分少、知識點多、有一定難度、但又非績點課的課程,他們的學習主動性低、自覺性差、興趣不足。即使一些績點課程成績優良的學生,對待本課程的心態起初也是“60分萬歲,多一分浪費”。傳統教學法中,他們的課堂出勤率低,上課大量存在睡覺、玩手機、戴耳機等不良現象,作業存在抄襲、拒做等情況,期末考試成績優良率低,不及格率高。
創新教學法,采取線下線上“混合式”教學模式后,因為線下課堂多媒體面授次數比傳統的教學方式大幅減少,學生們十分珍惜課堂面授機會,不曠課、不遲到、不早退、不中途離開教室,無玩手機、吃東西、看課外書、戴耳機、聊天、睡覺等不良表現,能靜心聽講、認真筆記,積極參與搶答或課堂討論,課堂氣氛十分活躍。創新教學法前后學生學習情況對比見圖2。

圖2 創新教學法前后學情對比圖
3.1.2 知識點多、繁雜、課時少、教學難度大題的問題
建筑設備這一門課,其實包括給水排水工程,供暖、通風與空氣調節工程,建筑電氣三門課,主要內容為公共與民用建筑、工程結構物中的給水、排水、飲水、熱水、消防、采暖、燃氣、通風、空氣調節、建筑照明、供配電、防雷、接地、弱電工程等,知識點非常繁多雜亂,但系里分配的課時又極少,教學難度相當大。
創新教學法,采取線下線上“混合式”教學模式后,把繁多的概念性知識點,精心錄制成課程視頻,這樣就大大減少占用線下課堂時間。學生線上觀看數字課程視頻時,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程度、需要,進行暫停、回看,做好筆記。三維動畫、仿真交互模型、新聞視頻插播案例等技術手段讓枯燥、深奧難懂的知識變得更生動形象、淺顯易懂、印象深刻、理解透徹。
3.1.3 期末一考定成績、學生考前臨時抱佛腳、平時不努力的問題
創新教學法,注重過程考核、優化學生學習評價方案后,線下面授課堂有記分,線上數字課程有積分,學生們平時就為此課程忙碌、充實、快樂著,考前胸有成竹,不再開通宵、傷腦筋。
本課程開展混合式教學法運行6學期來,得到學生們的一致好評,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主學習能力,加深了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理解、吸收,收到優越的教學效果。
學生網上對本課程的評價全部為滿分5分。現摘錄幾條網上學生評價截屏見圖3。

圖3 網上學生對建筑設備課程的評價
另外,本課程也得到了同行、視(督)導員、專家的好評,他們對本課程的隨機聽課記錄均為優。現摘錄教務系統聽課記錄截屏見圖4。

圖4 同行、視(督)導員對建筑設備課程的聽課記錄
(1)建筑設備課程在2019年10月獲上海市教委重點課程項目;
(2)以建筑設備課程為紐帶,指導本科生國家級大學生創新項目1項,上海市大學生創新項目4項,上師大大學生創新項目5項;榮獲第5屆上海市大學生創新創業論壇“優秀項目”。
建筑設備課程創新教學法,采取課堂多媒體面授、課程網站數字化教學、現場實地教學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后,實現了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素養提升協調發展,大大提高了教育、教學質量,全面提升了本科生的綜合素養和創新能力,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和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