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卉姍 田佳明 楊宇 許傳斌 牟煥晨
摘 要:“互聯網+教育”背景下,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已經成為當今高校教學中一項重要的教學模式,自2020年新冠疫情蔓延以來,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迎來高速發展的新契機,同時也給混合式教學帶來了新的內涵,無論是政府教育機構還是一線教學實踐者,對混合式教學基本達成共識,其將成為未來教育的“新常態”。文章通過大量閱讀國內外混合式教學的相關文獻,梳理混合式教學模式的發展演變過程,述評國內混合式教學在高校教學中的應用現狀及應用效果,并展望未來混合式教學的發展趨勢。
關鍵詞:線上線下教學 混合模式 高等教育 “互聯網+教育”
中圖分類號:F2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2)02-201-02
一、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概念演變過程
經過近20年的發展轉變,混合式教學的概念發生了較為清晰的演變,其定義可以概括為:在教學進程中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結合傳統課堂教學和在線教學的綜合優勢,以獲得最佳教學效果的一種教學模式。馮曉英等[1]根據混合式教學概念的演變進程將其劃分為三個階段,即:技術應用階段、技術整合階段、“互聯網+”階段。
混合式教學在技術應用階段被理解為一種新的學習方式。在概念定義上,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國的斯隆聯盟的界定:“混合式教學是在線教學與面對面教學的結合,揉合兩種獨立的教學模式,即在教學內容上一定比例的面對面教學與在線教學相結合。”此階段,重點強調的是技術視角,即技術在教與學中的核心作用。技術整合階段從教師視角將其作為一種獨立的教學模式,把混合式教學真正與純在線教學或純面授分離開來,甚至斯隆聯盟明確定義在線教學在實際教學內容中占比達到30%~79%,才能被稱為混合式教學[2]。這種教學模式實現了學生與教師及資源之間在線交互與面對面交互的完美結合。2013年以來,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以及移動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混合式教學正式演變為“基于移動通信設備、網絡學習環境與課堂討論相結合的教學情境。”以往相對固定不變的教學時間、教學空間、紙質的教學材料和其它各種課程資源、面對面的講授以及師生互動這些傳統的教學要素基本上被線上資源、媒體工具及各種教學平臺等所取代[3]。“互聯網+”階段重點強調“學生視角”,所謂混合教學,不僅僅是在線教學與面對面教學的混合,更是在“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環境下教學與輔導方式的混合。可以看到,隨著過去20年混合式教學概論的演變,從技術視角至教師視角再到學生視角,視角的不同,教學中強調的重點亦不同,是對其教學特性逐漸強化的過程。
二、混合式教學對教育機構及教育實踐者新的要求
混合式教學模式重塑了傳統意義上的教與學,打破了原有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的角色,將教學重心由“教”轉換為“學”,學生是積極的學習者,而不再是被動的知識接受者,教師則逐漸由“教書”轉為“育人”[4]。教學重心轉換過程中,從教育機構到授課教師乃至學生本身都要做好準備。機構準備主要體現在態度和能力準備兩方面,隨著MOOC及SPOC教學模式的成熟應用與蓬勃發展,更多的高等院校對混合式教學模式表現出積極和開放支持的態度。教師如何快速完成角色轉換,也是混合式教學成功的重要之處。教師能力框架與理論框架的構建是提高混合式教學的重要工作,相對來說,更多學者關注在線教學中教師所需具備的能力模型[5]。有國外學者[6]構建了教師能力框架,提出了“課程準備、課程設計、交流討論、動機激發”四個方面的能力要求。同時,教師必須具備專門的教學法知識和相關教學能力,才能成功開展混合式教學。
三、混合式教學的特點與模式
混合式教學模式借助互聯網,通過多元化的教學模式,使線上線下知識相結合,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具有更高的學習自主性,這種混合式教學具有以下幾個特點:(1)相對于傳統的教學模式,混合式教學更加靈活性,線上教學打破教學空間限制,學生有更多的學習方式選擇,學習的自主性也相應地提高。(2)教師在教學中的作用發生了改變,是引導學生去學習,而不再是主導學生學習。(3)新穎的新媒體教學方式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線上教學打破教學資源壁壘,可以極大提高學習效果和實現資源的共享。(4)混合式教學有多種途徑觀察學生的學習狀況,線上教學結合線下考評,打破教學技術桎梏,讓教學進程更加有意義。混合式教學模式在物理特性維度,根據學習方式在混合式教學中占比,將其分為三類:線上教學主導型、線下教學主導型和完全融合型混合式教學。前兩種教學模式是以一種教學模式為主導、另一種模式為輔的混合教學,側重點不同,產生的教學效果也有所不同,而完全融合型則是極大程度地打破了前兩種教學模式中非常明顯的模塊式痕跡,將移動學習、線下面授教學和基于網絡的在線教學三種方式完全融合。
四、混合式教學的評價及效果
在混合式教學的研究及實踐應用中,很多教育機構還沒有建立對混合式教學的有效評價機制。目前,應用最廣的評價框架仍然是探究社區理論,該框架既可作為混合式教學設計與實施的理論框架,又可作為評價框架。實踐教學應用中,主要采用內容分析法和問卷法來分析探究社區理論框架在評價混合式教學中的應用。完善的教學評價反饋機制是教學工作向前發展的必然要求,缺失教學反饋的教學評價是沒有生命力和活力的評價[7]。經過多年的研究,基于該理論的教學評價工具和分析框架已經比較成熟。此外,有研究者正在研發針對教師的評價工具及框架體系。研究表明,混合式教學模式在高等教育、職業教育和基礎教育三個領域均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效果,且三個領域取得的成效亦有所差異。混合式教學模式在高等教育領域的成效重點體現在提高教學效率、提高學生滿意度以及提高學習成績和考核通過率。有調研顯示在混合式學習環境中,學生能夠獲得較理想的學習成果和認知臨場感,學習成績也明顯高于單一的面授課程和在線課程。目前,國內教師應用較多的翻轉課堂模式的混合教學,能夠很大程度激發學生自主學習和參與課堂討論的熱情,有效提高學生成績。同時,混合式教學對于提高教育資源薄弱地區的教育質量、解決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等難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8]。
五、未來混合式教學的發展趨勢
混合式教學模式經過20年的發展和演變,其理論研究與實踐應用已經趨于成熟,混合式教學模式被認為是未來教學的主要形式,政府和廣大教育機構也對混合式教學模式給予越來越多的政策支持。從政府層面,如何設置混合式教學改革的目標仍有待深入研究。未來,應鼓勵混合式教學模式在職業教育學校及中小學校等領域的應用;加強混合式教學理論研究與實踐應用相結合;加大混合式教師培訓力度及調動師生的積極性;進一步完善混合式教學評價體系;加速“互聯網+”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深入研究與實踐探索。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1年度重點課題(課題編號:GJB1421185)]
參考文獻:
[1] 馮曉英,王瑞雪,吳怡君.國內外混合式教學研究現狀述評——基于混合式教學的分析框架[J].遠程教育雜志,2018,246(03):13-24.
[2] Allen I E,Seaman J, Garrett R. Blending in: The Extent and Promise of Blended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EB/OL].[2018-03-26].
[3] 譚維智.在“后疫情時代”如何進行知識教學變革[J].現代教育技術,2020,30(5):6.
[4] 魏武華,羅雅過,侯敏,等.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計算機時代,2020(3):87-89.
[5] 陳麗,馮曉英.網絡導學中輔導教師角色能力條件的研究.中國電化教育,2012(07):58-62+73.
[6] King S E, Arnold,Cerrone K. Blended Learning Environments in Higher Education: A Case Study of How Professors Make It Happen IJI Mid-Western Educational Researcher, 2012,25: 44-59.
[7] 鐘楚紅.大學課堂教學評價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高等教育,2018(11):134-135.
[8] 劉娟娟,周雪涵,徐舜平,等.鄉村中學的翻轉課堂研究——以山東省某鎮中學為例[J].教育發展研究,2017,37(Z2):15-24.
(作者單位:佳木斯大學 黑龍江佳木斯 154007)
[作者簡介:馮卉姍,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為口腔醫學教學與臨床;通訊作者:牟煥晨,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醫學影像學教學與臨床。]
(責編:賈偉)
3688501908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