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教育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落腳點,是高校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的必然要求,是青年學生堅定理想信念的教育保障。當前,我國高校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教育面臨多元文化盛行的沖擊、大眾文化迅速崛起的挑戰、新興媒體輿論監管缺失和高校工作協同性不夠等方面的困境,阻礙了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教育實效性的發揮。因此,高校要加強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教育,要打造一支高素質的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教育教師隊伍,構建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校園文化氛圍,加強高校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教育工作的協同性。
[關鍵詞] 高校;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
[基金項目] 2020年度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新時代高校思政課加強和改進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教育研究”(2020SJB0143)
[作者簡介] 孫鳳蘭(1979—),女,山東日照人,博士,南京體育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圖分類號] G6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9324(2022)05-0185-04 [收稿日期] 2021-08-11
當前,我國意識形態領域總體保持向上向好態勢。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的思想文化建設也取得了重大進展,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更加鮮明。同時,我們也要看到,意識形態領域面對的形勢依然錯綜復雜,面臨的風險挑戰依然嚴峻,意識形態斗爭有時還十分尖銳,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任務依然艱巨。高校擔負著為社會主義國家建設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的神圣使命,傳播和研究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是完成這一使命的前提。
一、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內涵
意識形態是在社會物質生產和生活中逐漸形成的,由經濟基礎決定,從法律思想、政治思想、道德、藝術、宗教、哲學和其他社會科學等領域,以不同側面反映現實的社會物質生產和生活關系,構成意識形態的有機整體。作為由系統化的人類思維所構建的社會文化運行機制的意識形態,它是現代社會和現代國家的集中意志體現,是觀念的上層建筑。馬克思主義是社會主義國家的主導意識形態,它作為上層建筑絕不是某種純粹的“虛假意識”,而是反映了社會主義社會經濟基礎的必要機制,是一種軟實力的國家機器,以此來保障社會主義國家公民的思想權力。
(一)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是觀念的上層建筑
馬克思為意識形態賦予了現代科學內涵,即意識形態是觀念的上層建筑。馬克思認為,經濟基礎“這種社會組織在一切時代都構成國家的基礎以及任何其他的觀念上層建筑的基礎”[1](P583),將意識形態視為現實社會在人的頭腦中的反映。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馬克思明確指出:“人們在自己生活的一定的社會生產中發生的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關系,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階段相適應的生產關系。這些關系綜合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筑豎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態與之相適應的現實基礎。”[2]如此,馬克思將意識形態作為現實的生產關系的反映、作為法律和政治的軟性國家機器的表現來認識,明確了意識形態的現實性和階級性。
(二)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是革命階級對意識的維護
意識形態之所以是階級社會對意識的維護,一方面是由于意識形態來自特定統治階級的階級實踐,并在社會實踐中內化為其成員的共同信念;另一方面是因為意識形態可以成為統治階級擴展、實現其階級實踐的指導思想,并成為階級實踐的合法辯護者。特定階級“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而不得不把自己的利益說成是社會全體成員的共同利益”[1](P552)。也就是說,因在利益分化意識形態內包含階級的利益訴求,從而可能不會如實反映甚至有意掩蓋社會關系,但階級性不能等同于虛假性,因為意識形態既體現了統治階級的意識,也包括了革命階級的意識。新的革命階級也會“賦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它們描繪成唯一合乎理性的、有普遍意義的思想”[3]。盡管都是以思想形式維護自身利益,但革命階級代表著新的生產方式,比統治階級更能代表社會發展的趨勢,更加具有前途。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體現了生產力的發展要求,體現了人民的利益,體現了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
(三)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是文化發展的重要載體
意識形態不僅是統治階級的階級意識,也是現代社會的主流文化。意識形態不僅具有階級性,也具有文化性。人類自從進入階級社會后,文化的發展就是以意識形態的演進為載體。馬克思區分了“意識形態生產”和“自由的精神生產”,認為意識形態生產是統治階級的精神生產,一定社會形態下的自由的精神生產是被統治階級的精神生產。在階級社會中,所有的精神生產都是在意識形態的具體情境中進行的,都是以意識形態作為載體而呈現出來的,人類的精神生產不可避免地具備意識形態屬性。
從唯物史觀的立場出發,我們一方面要堅持物質實踐、社會存在決定了意識形態的演進,另一方面要看到意識形態作為階級社會的文化載體,為物質實踐、社會存在的發展提供了具體的情境。西方馬克思主義者阿爾都塞認為,意識形態“是一切社會總體的有機組成部分。種種事實表明,沒有這些特殊的社會形態,沒有意識形態的種種表象體系,人類社會就不能生存下去”[4]。意識形態是人類存在的重要載體,它既是物質生產方式和經濟關系的觀念表達,又是精神領域的主導。在階級社會,意識形態必然具有階級性和虛假性,要驅除這種階級性和虛假性,就必須以共產主義改變社會物質實踐的私有性,實現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綜上所述,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內涵豐富。作為上層建筑的意識形態,它既是對物質生產關系的客觀反映,也是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作為革命階級對利益的維護,它既是革命階級利益的訴求,也是維護革命階級利益的武器;作為文化發展的重要載體,它既是物質生產方關系的觀念表達,又是精神領域的主導。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于我國而言,既是人民當家作主的體現,又是維護人民利益的需要,還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載體。
二、高校加強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教育的極端重要性
對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和研究關系到社會主義國家意識形態的安全,關系到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高校要切實加強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教育。
(一)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落腳點
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就是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指出:“意識形態工作是黨和國家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高校作為意識形態工作的前沿陣地,肩負著學習研究宣傳馬克思主義,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務。”[1](P583)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繼承、豐富和發展黨的教育方針,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發展指明了方向。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高校要加強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教育工作,切實發揮意識形態整體布局、協調各方的重要作用。
(二)高校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的必然要求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我國高校建設的根本方向,這就要求高校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當前,意識形態工作面臨新的挑戰。西方社會的價值觀和大眾流行文化在內容和形式上的多樣性,使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凝聚力受到沖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民主政治的發展使意識形態意識被淡化。因此,高校必須加強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教育,規范和引導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保證社會主義辦學方向,有效應對現代化發展提出的新問題。
(三)青年學生堅定理想信念的教育保障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對理想信念問題做出了深刻闡釋,反復強調黨員干部要堅定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照亮前途的燈塔,是共產黨人的精神之“鈣”,前進的力量之源。新時代,新征程,我們更要筑牢精神支柱。青年學生是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通過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教育,能夠幫助他們確立正確的理想信念,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增強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自覺性。
綜上所述,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教育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落腳點,是高校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的必然要求,是青年學生堅定理想信念的教育保障,切實加強高校的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教育是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輸送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
三、高校加強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教育面臨的困境
(一)多元文化盛行對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教育的沖擊
改革開放以來,在全球一體化的背景下,我國同其他國家的文化交流日益頻繁,大量西方社會思潮競相涌入,多元文化催生了青年學生價值觀念的多樣性,使得高校的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教育面臨更加復雜的環境。“普世價值論”、新自由主義、歷史虛無主義和民主社會主義等西方社會思潮精心設計,具有極大的迷惑性,誤導青年學生,逐漸淡化他們對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認同。近年來,西方敵對勢力越來越意識到意識形態教育的重要性,他們利用現代信息傳播方式對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進行攻擊,有針對性地向我國青年學生宣揚西方社會思潮,傳播反馬克思主義言論,混淆視聽。以擊破其對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認同。而青年學生社會閱歷淺,價值觀尚未定型,辨別是非的能力有待提升,又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極易被西方各種別有用心的不良思想蒙蔽。
(二)大眾文化迅速崛起對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教育的消解
隨著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發展,大眾文化迅速崛起,并憑借全球化的現代傳媒手段和商業運作,對文化進行大批量地生產和消費,從而引導大眾大規模地參與當代社會文化空間。大眾文化正在以其特有的商業性、流行性、娛樂性和普及性挑戰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主導地位。同時,對與大眾文化的生產和消費相關的價值誤區,如極端個人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正在消解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主導下的主流文化。這嚴重地阻礙了青年學生正確價值觀的樹立,削弱了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影響力和凝聚力。
(三)新興媒體輿論監管缺失給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教育帶來了挑戰
新興媒體實現了傳播者和接受者在媒體中的對等,使得無數交流者可以克服時間和空間的局限,同時在線進行個性化的交流。它促成了媒體傳播的擴展,推動了社會輿論的多元化,不僅是人們獲取信息的重要方式,還是社會輿論表達的重要渠道。但新興媒體對社會來說是一把雙刃劍,其負面影響十分巨大,為保證其健康發展而加強監管是十分必要的。
(四)高校工作協同性不夠導致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教育的弱化
為適應現代化工業生產,勞動分工更加精細化,知識系統更加專業化,同時,高校的專業設置和行政分工也區分明確。一方面,高校中的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教育工作主要表現為思想政治理論課,其他專業課程只專注于進行本領域知識性的教授,“課程思政”的開展不夠深入。另一方面,高校黨委、學生工作部門和宣傳部門等負責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教育工作,其余部門更多地將精力放在專業課程上。這就導致無法在高校內部形成協同性,進而弱化了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引導功能。
綜上所述,當前我國高校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教育面臨的困境突出地體現為多元文化盛行、大眾文化迅速崛起、新興媒體輿論監管缺失和高校工作協同性不夠等,為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教育實效性的發揮設置了障礙。
四、高校加強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教育的對策
(一)打造一支高素質的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教育教師隊伍
教師是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宣傳者和研究者,教師隊伍的素質決定了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教育的成效。在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高校教師既要成為自覺抵制西方意識形態入侵的主要力量,還要以更具吸引力的方式引導青年學生抵制西方意識形態。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高校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教育的主陣地和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肩負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培養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職責和神圣使命,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六要”(政治要強、情懷要深、思維要新、視野要廣、自律要嚴、人格要正)標準打造一支具有深厚馬克思主義理論功底、淵博的科學文化知識、良好道德修養和較強工作能力的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教育教師隊伍。
(二)構建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校園文化氛圍
校園文化是文化的一部分,是以學生為主體、以育人為主要導向、以校園為主要空間、以課外活動為主要內容的彰顯校園精神的群體文化。校園文化是學校辦學理念、學習風氣和學生精神狀態的綜合體現,要結合學校的傳統和特色,充分利用現代信息傳播手段,利用多媒體和網絡開展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進行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教育,幫助青年學生潛移默化地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校園文化建設,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自覺抵制多元文化的沖擊,主動克制大眾文化的消費,自發展開對新興媒體的輿論監督,幫助青年學生以馬克思主義武裝自己,提高政治思想水平,增強鑒別是非和抵御各種誘惑的能力,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
(三)加強高校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教育工作的協同性
明確高校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教育工作的協同性。首先,要加強和鞏固黨委的領導地位,將意識形態工作貫穿立德樹人的全過程,要提高認識,強化理論引導,完善考核制度,統籌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教育工作的大局。其次,要強化教學管理,確保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工作有效融入教書育人,大力促進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融入學科建設和學術交流,全面落實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教育在課堂教學中的督導作用。最后,要加強教材管理,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提升教材的思想性、科學性和系統性,杜絕錯誤的思潮進入課堂教學。
綜上所述,高校要想加強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教育,就要打造一支高素質的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教育教師隊伍,構建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校園文化氛圍,加強高校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教育工作的協同性。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412.
[3]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A/OL].(2015-01-19)[2021-07-15].http://www.gov.cn/xinwen/2015-01/19/content_2806397.htm.
[4]教育部.習近平總書記教育重要論述講義[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94.
2151500783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