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平 蘭蕾 陳玉清 陳禮明


[摘 要] “生物化學”是高等學校生命科學相關專業都需要開設的專業主干課程,“生物化學”課程體系和課程內涵中蘊含了專業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識點,在課程知識傳授的教學活動中,將課程專業知識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融合,有利于在當代高等教育中開展學生科學精神、辯證唯物觀、家國情懷、愛國主義、文化自信和體制自信等思想政治育人相關的專業思想政治教育。就“生物化學”課程內涵體系及其中的專業知識點與思想政治教育要義之間的相關性,以及“生物化學”課程教學中將專業知識傳授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融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意義進行個性化闡述,為高等學校生命科學相關專業的主干課程——“生物化學”教學融合課程思政教育提供一些拙見。
[關鍵詞] 課程思政;生物化學;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項目] 2019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NCAPD3、MALAT1激活EZH2的分子機制及其在前列腺癌發生和向激素抵抗性發展中的重要性”(81872104);2018年度南京師范大學項目“課程思政示范課程——生物化學”(1812200001KCSZ025)
[作者簡介] 劉 平(1964—),男,江蘇常州人,博士,南京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腫瘤表觀遺傳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9324(2022)05-0177-04 [收稿日期] 2021-09-25
生命科學是基于分子層面的多學科知識和方法的聯合應用,進行生物體生命活動及其規律的機制研究,并在此基礎上發展出更適合生命體和諧生存的各種條件和環境的一門新興綜合性學科。“生物化學”則是生命科學中基于分子層面的一門基礎性的專業主干課程,主要課程內涵包括生命體的物質組成、分子結構與功能、生理過程中的物質轉化和能量轉化及其中的內在規律,以及各種生理過程的分子機制和平衡調控,是人們從事生命科學研究以來的重大成果的總結和歸納。“生物化學”課程包含了人類對生命的理解和認知、探索和研究的點點滴滴,包含了人類通過科學研究得到的生命體內重大的分子層面的內在規律及相關應用[1-3]。因此,通過“生物化學”課程教學,不僅可以進行科學觀、人生觀、辯證唯物觀和生命觀的教育和培養,還可以通過對微觀的認識、對生命的認識、對世界的認識和對科學家科學活動的認識等相關認識認知教育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體制和制度教育及愛國主義教育,以及進行敬畏生命和自然及中國傳統文化的培養和灌輸。
就“生物化學”課程而言,無論是課程本身的知識架構體系,還是課程內涵和知識點,均存在可以客觀融合科學精神、家國情懷、敬畏生命、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等思想政治教育的點、線、面。
一、“生物化學”課程教學中涉及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課程體系與思想政治教育
就“生物化學”課程體系而言,其知識架構是從物質組成、結構和功能,到生理過程中的物質代謝和能量代謝、代謝途徑和規律,以及代謝網絡形成和調節,即物質間相互轉化、生物化學反應、生命活動中的反應網絡及網絡的調節。這樣的知識架構體系是由淺入深、由基礎到高深,并與已學化學和生物知識相銜接,而且與人的認知學習過程、對新事物新知識的接受過程是相互匹配的,契合人的認知規律。這樣的課程內涵的架構體系,在實施教學過程中對培養學生的求知欲、探索欲,以及人生觀、價值觀、科學觀均有莫大幫助。
(二)知識點與思想政治教育
目前,各類高等學校相關專業所用“生物化學”課程教材的知識內容中很多知識點與思想政治教育密切相關,在“生物化學”教學過程中完全可以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將專業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穿插在生物化學專業知識中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進而獲得很好的專業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比如在講授“生物化學”發展簡史內容時,可以結合我國著名生物學家(如鄒承魯、談家楨、童第周等)的主要貢獻進行穿插講授,如牛胰島素的人工合成等;講授“蛋白質多肽鏈折疊”時,可以結合中科院生物物理相關的科學家在此方面的重要貢獻;講授蛋白質結構與功能時,可以結合我國科學家在蛋白質結構研究中的重要貢獻(如施一公等);講授人類基因組計劃(HGP)時,可以結合我國科學家1%的貢獻;等等(見表1)。
二、“生物化學”教學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
(一)課程體系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自然融合
“生物化學”是生命科學中的專業主干課程,其課程體系和課程內涵中自然而然蘊含了其自然科學與思想政治要義密切關聯的內在體系[4,5]。就“生物化學”課程體系而言,從生命體的物質組成、物質結構與功能、物質間的相關性、物質代謝與轉化的規律及其調控、微觀與宏觀,到生命的本質與進化等,無不體現出“生物化學”課程內涵體系的科學性、哲學性和辯證性與客觀性,比如:從微觀到宏觀、從分子組成到組織細胞及生命個體、物質間的相互轉化及其中的規律和調控等,都是知識體系所表現出來的科學性、哲學性和唯物主義觀等思想政治要義。此外,鑒于生命科學的完善性不足,以及“生物化學”的學科交叉性,自然蘊含了科學發展觀、學科相容性等思想政治要義。總而言之,“生物化學”的課程體系本身與思想政治教育之間存在相容性。
(二)課堂講授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融合
課堂講授“生物化學”知識內容時,一方面,可以穿插世界各國在生物化學或生命科學領域的重要貢獻和著名科學家及其重要貢獻,進行生物化學知識與科學精神的融合教育。另一方面,可以適當突出我國在生命科學領域的迅猛發展和不斷取得的成就,以及相關的科學家和他們的重要成果,將他們的科學精神和國家榮譽感,以及我國的科研體制和文化傳承與“生物化學”課堂教學內容進行有機融合,進而充分利用“生物化學”課堂教學進行生物化學專業思想政治教育,把課堂變為課程思政教育的主陣地。
(三)穿插講授,確保知識與思想政治育人雙收獲
通過在“生物化學”課程教學中穿插專業思想政治教育的相關內容,不時地進行專業思想政治教育,在傳授“生物化學”專業知識的同時,潛移默化地進行以科學精神、愛國主義、文化自信、辯證唯物觀的培養為中心的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明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性問題,真正培養又紅又專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進而達到知識傳授和思想政治育人雙收獲的傳道授業目標。
三、關于“生物化學”課程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展望
生命科學的發展整體上滯后于傳統的經典學科,如數學、物理學和化學等,是一門新興的、正在蓬勃發展的、交叉多學科的綜合性自然科學。“生物化學”作為分子層面上的生命科學的基礎性專業課程,其發展和完善的進度比其他生命科學分支學科都要快速,而其中蘊含的思想政治要義也會隨著大生命科學和“生物化學”課程本身的發展和完善而不斷地凸顯出來,這就要求我們在相關課程的教材編制和教學過程中不斷地注意并有意識地將這些課程的專業思想政治內涵凸顯出來[6],不斷總結課程發展和完善過程中新的專業知識及思想政治教育的自然融合點,學會將兩者融會貫通,在傳授知識的同時,進行專業思想政治教育,促使自己在新時期高等學校人才培養過程中進行專業課程教學與專業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融合,真正培養出符合我國和世界經濟發展的高水平、又紅又專的合格人才。
參考文獻
[1]李珍珠.在生物化學教學中滲透人文素養教育[J].中國醫學倫理學,2008(2):81-82+144.
[2]王程,張巍,李妍,等.論生物化學教學中的辯證思維培養和人文素質教育[J].吉林醫藥學院學報,2014,35(4):312-314.
[3]邱偉光.課程思政的價值意蘊與生成路徑[J].思想理論教育,2017(7):10-14.
[4]任桂杰,張亞楠,曾季平,等.春風化雨,潤物無聲——課程思政背景下醫學生物化學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生命的化學,2020,40(12):2297-2302.
[5]邱樂泉,湯曉玲,汪琨,等.思政元素有機融入生物化學課程教學的實踐與探索[J].生命的化學,2021,41(7):1653-1659.
[6]馮俊榮,呂永紅.生物化學課程思政的困惑與解決路徑[J].大學教育,2021(5):118-121.
2021500783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