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玲



摘要:目的:分析無創呼吸機對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患兒的臨床治療效果。方法:回顧性分析我院收治的34例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患兒病歷,按其具體治療方法進行分組(實驗組、對照組),17例/組。選取時間: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其中對照組采用傳統機械通氣治療,實驗組采用無創呼吸機治療。對收集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后,對比兩組總體治療效果、生命指標及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實驗組治療效果優于對照組(P<0.05),分別為94.12%、64.71%;治療前兩組各項生命指征水平對比無意義(P>0.05),治療后實驗組心率、呼吸頻率、舒張壓、收縮壓指標均優于對照組(P>0.05);實驗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分別為5.89%、35.29%。結論:對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患兒實施無創呼吸機治療療效良好,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治療效果;無創呼吸機;機械通氣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2)03--01
近年來,有數據顯示新生兒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發病率不斷上升,在我國該疾病的發病率達1%,其致死率達到了20%,可在短時間內造成新生兒死亡,故對該病的治療引起了廣泛關注[1]。該疾病主要是因為新生兒缺乏肺泡表面活性物質所引發的,大多數患兒在出生后4-12h內會出現呼吸困難、發紺、吸氣三凹征等癥狀,嚴重者甚至會出現呼吸衰竭,該疾病好發于早產兒,無遺傳性[2]。隨著近年來醫療水平的不斷進步,對于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診療愈發成熟,其中無創呼吸機治療在臨床廣泛應用并發取得了良好療效[3]。鑒于此,本次研究甄選出34例樣本對比傳統有創機械通氣與無創呼吸機治療的實際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一般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
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回顧性分析我院收治的對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患兒病歷資料,甄選出34例作為研究對象,按其具體治療方法進行分組(實驗組、對照組),17例/組。其中對照組男女比例為9∶8,平均出生時間1-7(3.69±1.25)d;實驗組男女比例為10∶7,平均出生時間1-7(3.65±1.24)d。數據差異小(P>0.05),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1)均在相關檢查后確診為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2)臨床資料完整度滿足本次研究需求者;(3)家屬對研究知情并簽訂同意書。
排除標準:(1)合并其他新生兒疾病者;(2)因疾病死亡患兒。
1.2方法
全部納入研究的34例患兒均實施基礎治療:將患兒置入暖箱進行保暖處理、密切監測患兒各項生命指征;給予其抗感染及祛痰治療;治療過程中密切監測患兒各項指標。
對照組實施傳統機械通氣治療:采用有創機械通氣治療,其治療方式為氣管插管,首先需降低同步間歇性強制通氣頻率,5次/min。隨后治療的壓力、空氣進行調制。
實驗組實施無創呼吸機治療,治療機器選擇:選用深圳科曼醫療器械有限公司NV8新生兒無創呼吸機。具體治療流程如下:將呼吸器放置于患兒的口鼻部位,輔助患兒呼吸,呼吸器模式調節為NIPPV。參數設置:最開始吸氣壓8-10cmH2O,呼吸頻率30-35次/分,呼氣末壓4-6cmH2O。當患兒已經適應上述設定參數后,再根據患兒具體情況進行調整,治療過程中密切觀察患兒的血氧飽和度。總治療周期大約為3-5日,當患兒呼吸窘迫的癥狀得到緩解、血氣指標檢測顯示穩定后,再對無創呼吸機治療時間進行調整,直到患兒的生命體征恢復到正常狀態為止。
1.3觀察指標
(1)對比兩組總體治療效果,具體分為顯效、有效、無效[4]。顯效:癥狀已完全消失,各項指標恢復;有效:無明顯癥狀,指標略有恢復;無效:癥狀未消失,指標未見好轉[5]。(總有效率=有效率+顯效率)。
(2)護理人員分別在治療開始前及治療完成后記錄并對比兩組呼吸指標及生命指標,包括呼吸頻率、收縮壓、舒張壓、心率。
(3)對比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包括氣胸、肺部感染、氣道黏膜損傷。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3.0軟件分析及處理數據,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比表示,采用х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總體治療效果比較
實驗組治療效果優于對照組(P<0.05),分別為94.12%、64.71%,見表1。
2.2對比兩組患兒生命指征
治療前兩組各項生命指征水平對比無意義(P>0.05),治療后實驗組心率、呼吸頻率、舒張壓、收縮壓指標均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3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
實驗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分別為5.89%、35.29%,見表3。
3討論
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是新生兒最常見的呼吸系統疾病,近些年來,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整體發病率呈現上升趨勢,疾病發生與母體因素、外界因素相關聯。隨著近些年來高齡產婦、妊娠合并癥人數增加,疾病整體發病率相對上升,該疾病是導致新生兒死亡的主要疾病,對于該疾病的治療一直是兒科臨床研究的熱點課題[5]。
目前臨床多采取機械通氣的方式對該疾病患兒進行治療并取得了良好治療效果,隨著臨床治療經驗的積累,臨床工作者發現傳統有創機械通氣療的治療效果或無法達到預期水準,多數患兒癥狀緩解較慢且并發癥多發[6]。為進一步提升治療效果,改善患兒預后,另外有研究提出無創呼吸機治療在實際應用中更具優勢,能更有效率的改善患兒臨床癥狀且預后較好[7]。本次研究對比了上述兩種治療方式的實際應用效果,結果如下:治療后實驗組心率、呼吸頻率、舒張壓、收縮壓指標均優于對照組、治療效果優于對照組(P>0.05)。兩組各項數據出現差異的原因在于,首先無創呼吸機治療具有在患兒的呼吸周期內吸收正壓氣體的作用,從而使肺泡擴張、肺泡氧有效彌散,使機體內氧合作用得到明顯的增強,最終達到改善通氣分布的目標[8];其次無創呼吸機治療能夠使患兒氣道內的阻力減少,同時可增強患兒呼吸功能,改善患兒缺氧狀態,減少呼吸危癥的出現。最后本次研究還顯示實驗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原因無創呼吸機治療無需對患兒進行氣管插管,能顯著減少對患兒的損傷,在減少并發癥、改善預后等方面具有明顯優勢。
綜上所述,無創呼吸機治療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具有良好療效,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郭梅,王奇偉,劉鼎立,等.無創高頻震蕩通氣在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治療中的應用[J].中華全科醫學,2021,19(9):1514-1517,1556.
[2]韋婷艷,林桃,周結兒.新生兒無創呼吸機防治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的療效研究[J].山西醫藥雜志,2019,48(6):681-683.
[3]張玉巖,孫廣斐,耿化曉,等.PCV與VTPC分別聯合SIMV治療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的臨床研究[J].解放軍醫藥雜志,2021,33(4):75-80.
[4]陳慧敏,遲春昕,譚寶琴.無創呼吸機治療新生兒肺透明膜病的護理干預效果及對并發癥的影響分析[J].山西醫藥雜志,2020,49(23):3348-3350.
[5]廖勇杰,張華,全裕鳳,等.無創正壓通氣與同步間歇指令通氣治療早產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的療效比較[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19,29(23):83-86.
[6]樊宏燕.無創經鼻塞式雙水平正壓通氣聯合豬肺磷脂注射液治療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療效觀察[J].中國藥物與臨床,2021,21(11):1925-1926.
[7]朱延平,王坤,張衛軍,等.經鼻無創高頻振蕩通氣在早產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撤機后的應用效果[J].中國婦幼保健,2019,34(13):3103-3105.
[8]秦浩,武夢驊.無創通氣聯合咖啡因對新生兒NRDS合并呼吸暫停的血氣分析、氧合狀況及并發癥的影響[J].湖南師范大學學報(醫學版),2021,18(4):175-179.
1902500783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