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娜 黎方萍 劉玉潔 周俊淑


摘要:目的 淺析心理危機干預在宮頸癌手術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共計60例行宮頸癌手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均源自于我院2019年9月~2021年8月收入院,根據數字表法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30例,對照組接受常規護理干預,觀察組接受心理危機干預,就患者的心理危機水平、自我效能感進行比較。結果 觀察組患者心理危機水平各項指標均低于對照組,且自我效能水平各項指標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宮頸癌手術患者開展心理危機干預,其能有效改善其心理危機狀態,提升自我效能感。
關鍵詞:宮頸癌;外科手術;心理危機干預;自我效能
【中圖分類號】R711.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2)03--01
宮頸癌是婦科臨床較多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對女性的生命健康構成極大的威脅[1]。該類患者經確診后往往會出現較復雜的心理應激反應,極易出現焦躁、抑郁、恐慌等不良情緒,加重患者的心理負擔,對疾病的治愈喪失希望[2]。同時由手術治療屬于侵入性治療,手術創傷、術后甚至器官的改變、可能出現的并發癥等,會進一步加重應激反應,上述心理、生理應激會誘發心理危機狀態,直接影響治療的順利發展與自我效能水平,導致生活質量降低。而有效的心理疏導能協助患者渡過心理危機,從而保障其心理狀態平穩,避免心理危機的發生。基于此,本文就宮頸癌手術患者采取心理危機干預對其心理危機水平及自我效能的改善價值進行分析,以便為日后臨床護理提供可靠的參考。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共計60例行宮頸癌手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均源自于我院2019年9月~2021年8月收入院,根據數字表法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30例,對照組年齡28~57歲,平均(38.41±4.21)歲,腫瘤直徑1.5~3.8cm,平均(2.71±0.34)cm。觀察組年齡27~56歲,平均(38.34±4.16)歲,腫瘤直徑1.5~3.7cm,平均(2.68±0.32)cm。兩組患者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1.1 納入標準
①術前病理診斷為腺癌、鱗癌,且臨床分期為Ⅰa~Ⅱa期;②腫瘤直徑低于4cm;③經影像學研究顯示無淋巴轉移、浸潤。
1.1.2 排除標準
①伴有其他惡性腫瘤;②具有手術禁忌證或難以耐受手術的患者;③伴有認知障礙、精神疾病等不能配合實驗。
1.2 方法
對照組接受常規護理干預,即給予常規健康教育、心理干預、基礎護理、并發癥預防、基礎護理等措施;觀察組基于此開展心理危機干預,具體內容如下:(1)首先需建立心理危機干預小組,主要由心理咨詢師、手術醫師、責任護士組成。待患者入院后,積極與其進行溝通,評估患者的心理狀態,根據其評估結果制定個體化干預方案。(2)心理危機干預措施:①認知干預:由護理人員向患者宣教疾病的相關知識,內容包含發病機制、手術治療措施、并發癥、術后鍛煉等,還可向患者宣教既往手術經驗及醫生團隊;與家屬面交談,將收集問題給予反饋,肯定他們接受手術決定的正確性,以消除患者與家屬心中的不安,增強家庭的支持和關心;結合同伴支持教育等措施,積極糾正患的在不良認知,提升其對疾病相關知識的掌握程度,緩解其不良情緒;②心理干預:護理人員給予積極的心理暗示、正向引導,引導患者合理的宣泄不良情緒,以患者的角度思考。并告知患者不良心理對疾病的影響,采取陪伴、共情等方式疏導其不良情緒,建立對抗疾病的信心,強化遵醫行為;③行為干預:術后第1d,與患者床邊交談,填寫測評表,對患者危機反應及應對能力進行整體評價,直觀地反映出患者已有的進步,以此鼓勵更大的進步,解決手術心理危機;向患者講述術后可能出現的并發癥,指導其開展呼吸鍛煉、胃腸道功能鍛煉、盆底肌及腹肌鍛煉等,從而提升其自我管理能力;④社會支持:引導患者家屬、朋友多與其進行溝通,促使其切實的感受家庭的溫暖,同時做好患者家屬的心理疏導工作。
1.3 觀察指標
詳細記錄兩組患者的心理危機水平、自我效能感水平,并進行組間比較。①心理危機水平根據宮頸癌患者心理危機水平評估表[3]對患者進行分析,包含情感、認知、行為三個維度,采取1~10分評估,分值與心理危機程度呈正相關;②自我效能使用癌癥自我效能感量表進行分析[4],共計30個條目,包含自我決策(3個條目)、自我減壓(10個條目)、正性態度(15個條目),采取五級評分法,分值與自我效能呈正相關。
1.4 統計學處理
全文數據均采用SPSS 19.0統計軟件進行計算分析,其中均數±標準差(x±s)用于表達計量資料,χ2用于檢驗計數資料,P決定是否有差異,其中P<0.05表示數據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患者心理危機水平組間比較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者心理危機水平各項指標均明顯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2.2 患者自我效能組間比較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者自我效能水平各項指標均顯著提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3 討論
心理危機主要是指個體在遭受重大變故或問題時,導致患者自身出現較大的心理壓力,破壞其心理環境平衡,進而出現無所適從或行為紊亂的狀況[5]。該類患者心理往往存在一定障礙,精神面臨崩潰或失常。宮頸癌的診療及術后康復給患者帶來較多不便,且存在一定并發癥風險,導致患者出現負性情緒,加大心理危機風險[6]。在上述心理狀態下,可能會引發心理應激,影響患者的神經、內分泌及循環系統,影響其術后康復,為此給予有效的心理危機干預極為重要。
對子宮切除術患者心理危機水平和應對方式進行干預,以減輕術后心理障礙,促進宮頸癌患者的術后康復。本次研究顯示,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心理危機水平各項指標降低,且自我效能水平各項指標均顯著提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可能是因:心理危機干預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護理模式,其根據患的自身特點制定針對性干預措施,整合支持資源,從而提升干預效果[7]。在本次實驗中開認知干預,有效提升患者對疾病的認知程度,及時糾正錯誤認知;心理干預使用心理暗示、正性引導等措施,與患者分析心理危機出現的原因,針對其給予相應的心理疏導,緩解不良情緒,降低應激反應風險;行為干預可措施患者主動采取有助于康復的健康行為,強化自我管理能力;社會支持,鼓勵患者家屬及朋友向患者提供情感支持,改善其自我效能感。
總而言之,對宮頸癌患者開展心理危機干預,給予認知、心理、行為及社會等方面的支持,有助于提升患者術后應對能力,建立對抗疾病的信心,適應患者的角色,主動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降低心理危機,提升自我效能感,具有良好的臨床應用前景。
參考文獻:
[1] 霍福利,趙玲. 宮頸癌初發患者心理危機干預效果觀察[J]. 山西醫藥雜志,2016,45(15):1795-1798.
[2] 王華,劉華,李玉立. 聚焦解決教育模式在宮頸癌子宮切除手術患者心理危機的應用效果[J]. 中國腫瘤臨床與康復,2017,24(1):104-106.
[3] 代玲,王濤英,鄒嬋,等. 危機干預對宮頸癌患者手術后應對方式及希望水平的影響[J]. 檢驗醫學與臨床,2017,14(1):42-44.
[4] 嚴亞萍. 心理危機多維度干預策略在宮頸癌手術患者中的應用[J]. 護理實踐與研究,2019,16(9):92-94.
[5] 湯觀秀,陳志芳,王云,等. 婦科惡性腫瘤患者自殺意念現狀及影響因素研究[J]. 中國全科醫學,2014(25):3005-3008.
[6] 張聞熙. 聚焦解決教育模式對宮頸癌手術患者心理危機及自我效能的影響[J]. 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5,7(33):253-255.
[7] 賈麗. 危機干預護理對宮頸癌患者術后心理狀態、應對方式及希望水平的影響[J]. 國際護理學雜志,2020,39(21):3903-3906.
3040501908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