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
摘要:《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就兒童的藝術教育提出建議: 按照兒童的發展特點創設合適的活動,培養兒童藝術欣賞的興趣。藝術欣賞需要結合欣賞者的實際生活經歷,幼兒的生活經驗相對成人而言較少,因此需要教師不斷為他們創設良好的欣賞環境。教師要從幼兒的生活出發,豐富幼兒的藝術體驗,不斷拓展幼兒的藝術眼界,進一步提升幼兒的審美能力。
關鍵詞:美術欣賞; 美術活動; 審美教育
一、研究背景
進入大班以后,幼兒的想象力與創造力會隨著生活經驗的不斷增加而提升,他們對周圍的事物或者現象也會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新鮮感,這些體驗都會在幼兒的美術作品中有很明顯的呈現。但是,在開展美術活動中,筆者發現,雖然幼兒很喜歡美術活動,特別是繪畫與手工活動,但是天馬行空的想象卻往往讓幼兒的作品失去“重心”。因此,在開展美術活動特別是繪畫活動中,在給予幼兒充分的想象與創造空間的同時,教師也要讓幼兒學會圍繞主題或者中心去進行創作。幼兒對于周圍環境中的事物很感興趣,一草一木往往都是他們談論的對象,因此我們應以幼兒熟悉的事物入手,研究如何促成幼兒美術創造力的有效路徑,以此有效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
二、從生活出發促成幼兒藝術創造力的有效策略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經提出“生活即教育”理論,生活是幼兒最好的老師,幼兒從生活中獲得體驗、累積經驗。在開展教育活動中,教師應基于幼兒的生活經驗,從幼兒的角度出發,開展促成幼兒創造力的有效教學形式。在美術欣賞課程活動中,筆者通過帶領幼兒發現生活中常見事物的美,進一步通過美術活動激發幼兒用畫筆表達與創造的熱情,使幼兒可以充分表現自己對美的發現與理解,激發幼兒的好奇心。
(一) 選擇經典,促成幼兒的獨特體驗
在進行欣賞活動時,作品的選擇對于活動效果具有直接的影響,一般來說,欣賞作品的選擇不宜過于抽象,而是應該結合不同年齡階段幼兒的年齡特征和認知特點進行。大班幼兒總體上來說在感受力與表達力上都較中小班幼兒有很大程度的提升,因 此,在選擇作品的時候,可以選擇與大班生活有聯系,但是又具有一定的變形或者加工的作品。筆者結合大班幼兒的實際特點,選擇了英國攝影師卡爾·華納的一組攝影作品作為幼兒欣賞的對象,這組作品顏色鮮艷、形象分明,并且在內容的選擇與創作上都極富個性。作品首先展現在幼兒面前的是一個“小人國”的世界,在那里,草莓、洋蔥等蔬果被當作五彩的熱氣球漂浮于空中,高聳入云的花菜也變成挺拔的大樹,而各具形態的黃瓜搖身一變成為林立的建筑。這些作品將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比較常見的各種果蔬放大,變成不同尋常的事物。
(二) 創設環境,激發幼兒的欣賞興趣
認知心理學提出,為學習者創設符合學習者心理認知且具有層次性的學習環境,可以更好地激發學習者對于新的知識學習與吸收的興趣,并可以提升學習的效率。在開展美術欣賞活動中,為幼兒營造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可以更加有效地提高幼兒思維的活躍度,使幼兒在較長時間里集中注意力,幫助幼兒建構完整的知識體系,形成有效的認知結構,對于所接收的信息進行有效的整合,在后續的創作活動中,幼兒自然而然地會圍繞自己完整的知識體系去進行創造,實現作品的主題化與中心化。因此,在開展美術作品欣賞活動中,我們需要為幼兒營造一種輕松溫馨的氛圍,使幼兒可以從中感受到快樂,在融洽的環境中獲得直接的感性經驗,進一步激發幼兒潛在的欣賞動機,提升幼兒對于美術作品的欣賞興趣。
在環境的創設過程中,我們還應充分結合園所資源,為幼兒打造一片樂園。例如,筆者所在幼兒園有一塊小小的蔬菜園,在這里,筆者帶著幼兒一起進行種植活動,幼兒從播種開始,直到收獲,全程都參與到蔬菜的種植活動中,我們也為幼兒提供了豐富多樣的蔬菜種子。到了收獲的季節,小小的菜園里滿是五顏六色的蔬菜,幼兒在收獲蔬菜的過程中,興奮地去觀察這些植物,他們發現不同蔬菜有不同的顏色、形狀,在加工后也有不同的味道,而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潛移默化地受到了環境的影響,在不知不覺中提升了欣賞水平,漸漸學會了欣賞自己周圍事物的色彩與造型。這樣,教師在種植環境中促成了幼兒強烈的審美感受與藝術發現。
(三) 感受自然,定格美好藝術瞬間
陶行知曾經說“大自然、大社會都是老師”,大自然為幼兒提供了一個天然的教學空間,自然中的萬事萬物都可以引發幼兒的好奇心與新鮮感,當幼兒走進大自然時,他們自然而然地就會對自然產生興趣,他們可以在自然中快樂地跑跳,也可以在自然中觀察各種自然現象,更可以同自然中的小動物進行交流。在自然中,幼兒的心靈得到真正的放松,他們可以在自然中汲取更多的靈感與力量,將與自然的交流融入到藝術的表達與欣賞當中。因此,教師要經常帶領幼兒走進大自然,感受其中的美好瞬間。例如,在開展“發現生活中的小美好”活動中,教師可以帶領幼兒感受四季變幻帶來的奇妙體驗,讓幼兒從自然中獲得更多的體驗。在金秋時節,小菜園里的果蔬熟了,教師組織幼兒去進行戶外寫生,幼兒帶上自己的工具,背上自己的小畫板,坐在菜園前面,認認真真地觀察每一種蔬菜,并且將蔬菜生長的周圍環境也一起畫在了畫紙上,金秋時節豐收的美景被定格在幼兒稚嫩的雙手中。紫黑紫黑的茄子伸著懶腰、臃腫的南瓜咧著嘴、綠油油的豆子搖著腦袋,在畫完畫后,教師讓幼兒相互介紹自己的作品,說一說自己用了什么樣的色彩,又是如何造型的。在幼兒完成自己的寫生作品后,教師將他們的每一幅作品都布置在走廊的作品展示區內,幼兒的這些作品將大自然生機勃勃的美景表現得充滿童真,幼兒的藝術探索之旅也因此定格在一幅幅動人的畫面上。
三、結束語
幼兒的美術欣賞活動可以更好地促成幼兒的認知、審美以及表達能力,教師要找到正確引導的策略,從符合幼兒實際情況的角度出發,為幼兒提供自由創作與表達的空間,同時用科學的方法為幼兒提供富有情境性的主題,將藝術欣賞與幼兒的實際生活密切聯系起來,這樣才能真正促成幼兒藝術素養的提升。
參考文獻:
[1]李吉林.教育的靈魂: 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上)[J].人民教育,2001( 9) : 50.
[2]屠美如.兒童美術欣賞教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1501501705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