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青
關鍵詞:小學;數(shù)學;學困生;轉化策略
引言:
無論是優(yōu)等生還是學困生都是班級中的一部分,都應成為教師關注的對象,相較而言,學困生更需要教師的關注和幫助。因此,小學數(shù)學教師應注重學困生的轉化工作,將學困生轉化工作作為教學工作中的重點,尋找學困生的成因,結合成因探尋轉化策略,做好轉化工作,讓每一個學困生都能走出學困,都能在小學數(shù)學學習中取得一定的成績,為中學時期的數(shù)學學習做好鋪墊。
一、注重心理疏導
學困生的轉化是一項頗具難度的工作,需要教師、學困生本人以及學困生家長的共同努力[1]。學困生在一定程度上是自卑的,他們極度缺乏自信,總認為自己不行,總覺得努力無用,認為自己哪里都比別人差。這種自卑的心理,容易給學困生消極的心理暗示。因此,教師應做好學困生的心理疏導工作,多多與學困生溝通,多了解學困生的內心想法,想方設法幫助學困生建立自信,使其能夠相信自己能行,這種自信能夠給學困生激勵和鼓勵,也能幫助學困生盡快走出學困。
例如:數(shù)學學習中的學困生,在其它方面一定有其優(yōu)點。數(shù)學教師要多觀察、多了解學困生,也要進行家訪工作,從家長口中增進對學困生的了解,并引導家長注重關心與關注學困生的數(shù)學學習,做好輔導工作。教師可以多與學困生進行交流,表楊學困生的優(yōu)點,肯定學困生的價值,讓學困生能夠克服自卑心理,能夠變得自信。同時,通過與學困生的交流,教師也能了解學困生的成因,是學習方法不當、是終年累月的荒廢學業(yè),還是本身足夠努力但是學習能力不足,了解成因后,教師才能對癥下藥,才能結合學困生的需要給予學困生幫助,讓學困生能夠自信的走出學困,在數(shù)學學習中取得進步。
二、分層教學,因材施教
學困生不管是出于何種原因成為學困生,其與普通學生與優(yōu)等生之間已經拉開了一定的差距,因此,教師要做好學困生的轉化工作,就需認識到學困生與普通學生的差距,區(qū)別對待,分層教學,不能以統(tǒng)一的節(jié)奏和要求開展教學工作[2]。對于學困生,教師可以先從基礎教學開始,在逐漸增加難度,以幫助學困生慢慢的掌握相應的知識。
例如:以蘇教版小學數(shù)學“整數(shù)四則混合運算”為例。此章節(jié)的重點是讓小學生聯(lián)系具體問題情境,理解和掌握不含括號的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能正確的進行三步混合運算的計算,并能夠自主歸納運算方法。對于學困生而言,四則混合運算相對困難,學困生很容易混淆運算順序。因此,對于學困生教師可以設計不同的教學方案,分層、分步教學。如教師可以從同級四則混合四則運算開始,再到兩級四則運算,幫助學困生一步步的掌握相應的計算方法與計算順序,這樣既能夠幫助學困生鞏固基礎,又能夠讓學困生理解現(xiàn)在所學的知識??梢?,實施分層教學,對學困生制定專門的教學方案很有必要,教師應在學困生的教學設計上多家用心。
三、組建幫扶小組
學困生是教師教學中的重點工作,但教師也不可因為學困生而耽誤正常的教學進度[3]。一個班級中的數(shù)學學困生不止一名,每個學困生學困的程度、學困的原因各不相同,教師的精力有限,無法對每個學困生面面俱到。因此,教師需學會借力,組建幫扶小組,讓優(yōu)等生幫助學困生,實施一帶一策略,一個優(yōu)等生與一個學困生結成小組,幫助學困生走出學困。
例如:教師可以讓優(yōu)等生與學困生通過抽簽的方式結成小組,結成小組后,優(yōu)等生需負責學困生的幫扶工作,利用課下時間了解學困生學習中的困難,對于學困生的問題,優(yōu)等生需給予耐心的講解,幫助學困生理解相應的數(shù)學知識。教師也要參與到幫扶小組中,了解每個小組的幫扶情況,給予每個幫扶小組鼓勵和指導,使每個幫扶小組都能用心努力,讓每一個學困生都能盡快的從學困中走出來。同時,教師也應適當?shù)慕o予幫扶小組一些獎勵,特別是優(yōu)等生,需要占用其相應的時間給予學困生幫助,教師在贊揚其樂于助人品質的同時,也要給予一定獎勵。
結語:
小學數(shù)學學困生的轉化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教師應有足夠的耐心和信心,也要做好學困生轉化的方案與規(guī)劃,讓學困生能夠摘掉學困的帽子。因此,教師可以結合學困生的特征做好學困生的心理疏導工作,制定特定的教學方案,組建幫扶小組,盡可能的給予學困生幫助,讓學困生自信滿滿的走出學困,打好基礎,做好積累。
參考文獻:
[1]魏域欣,康健麗.培養(yǎng)興趣,加強小學數(shù)學學困生轉化策略[J]. 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20,(04):180.
[2]徐潔.關懷每一位學生關注每一個奇跡:小學中高年級數(shù)學學困生轉化實踐研究[J].名師在線,2020,(13):70-71.
[3]張瑛.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學數(shù)學學困生的有效轉化措施[J].中國農村教育,2020,(11):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