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隴成
關鍵詞:小學美術;培養方案;動手能力;素質教育
引言:小學美術是學生的想象能力、觀察能力和審美能力啟蒙的關鍵學科,因此有必要培養學生上課時的積極性與動手能力。但是在目前的美術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方法往往會忽略學生的動手能力,導致教師與學生之間距離拉大。本文主要針對小學美術課堂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探討,并針對學校和小學美術教師教學的工作提出的有效建議,進而改變小學美術教育的現狀。
一、小學美術課堂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方法比較單一
在美術課堂上,繪畫和手工是最常見的藝術表達方式[1]。手工創作課程是學生最感興趣的活動,也是最能調動學生動手能力的課程,小學教師的教學方式會對學生產生直接的影響。在手工剪紙課程中,教師會覺得學生用具不安全,從而避開這個課程,所以小學美術的教學方式大都以繪畫為主,涉及到動手的課程往往都會略過,通常是教師講解完教材后引導學生跟隨教師創作后的作品進行觀察繪畫。這樣的教學方式過于單一,很難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師生之間有距離
通過親身體驗和學生們溝通后,發現美術教師與學生之間有著較大的距離差距。即空間心理上的距離,空間距離指的是教師在教學時只是在講臺上講解課本內容或在黑板上繪畫出本節課的作品,而沒有同學生進行良性互動;心理上的距離指,過分在意自己教師的地位而時刻嚴肅,學生產生了敬畏心理,繼而出現抵觸心理,致使師生距離擴大,無法形成亦師亦友的良性關系。
(三)美術教育重視力度不足
美術是小學學習中一門必修課,它在藝術教育課程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實際教學中,村子啊不重視藝術培養的情況,美術課時較少,甚至每周只分配一節美術課程,這樣嚴重影響美術教師的教學質量。偶爾主課教師還會借助美術教師的課堂時間來講解知識,致使美術課堂被忽視,長久下去美術教師對本課程知識的傳授也會變得不重視。美術課程減少也會減少學生的參與感,導致學生對美術藝術的興趣減少、動手能力下降。
二、小學美術課堂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的策略
(一)改變美術課堂的教學方式
在小學美術教育過程中,老師通常只通過繪畫表達本節課的內容,這樣會導致美術教學表達過于單一,單調的課程導致學生的注意力下降。而手工課程更能帶動學生上課的專注力,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2]。例如,在《美麗孔雀》這一課中,教師可以讓學生觀察圖片中孔雀羽毛的花樣,再進行組間討論,還可以鼓勵學生們用彩色卡紙來做出類似的圖案,并用塑料剪刀剪下來,粘貼在事先準備好的“孔雀”身上,以便完成本節課的創作,在創作過程中使用的塑料剪刀并不會對學生產生危險。當教師的側重點在學生動手能力上時,也會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更有利于提高學生動手能力。
(二)拉近老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
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學生喜歡老師,老師教授的內容學生喜歡聽,課堂上學生專心聆聽教師傳授的知識,在課下教師可以和學生做朋友,師生互相溝通、互相傾聽對方的觀點。因此,在課堂上教師可以來回的走動,以拉近與學生們的空間距離;在學生完成美術作品時,應該及時給予學生鼓勵;不要表現的太嚴肅,否則會影響教師在學生心理的地位。例如在《畫出你的想象》中,本節課沒有固定的創作內容,是讓學生細心觀察身邊的事物進行創作,教師可以將同學的桌子圍成一圈,老師在中間講解;在學生創作時,又方便老師與學生溝通,便于學生發散思維與教師探討創作的內容,待學生創作完成后,教師要及時給與肯定、真誠的鼓勵與表揚。
(三)強化對小學美術的重視度
美術作為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的基礎學科,在學生藝術上的啟迪和陶冶情操上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應增加美術學科課時,加強教師對美術教育的重視程度,在學校創立美術文化節。例如在《家鄉變了樣》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先了解自己的家鄉的樣貌近年來有什么樣的改變,收集家鄉的變化資料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再進行繪畫創作。創作結束后,可以在班級進行評比,并在美術文化節時粘貼在文化宣傳欄進行評比,并頒發獎勵。在文化節上,同學更能獲得動手能力的成就感,激發同學的創作欲望,提高同學的榮譽感。
三、結論
綜上,美術是藝術的一種表現形式,它擁有神奇的魔力,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動手能力,利于學生思維邏輯的開發。小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懵懂階段,通過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可以促進師生課堂互動、創建溫馨課堂生活,并有利于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因此,教師需優化教學模式,革新教學理念,鍛煉學生動手能力與創新能力,促進其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錢宏燕.小學美術教學中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分析[J].美術教育研究,2021(24):184-185.
[2]周旭.小學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的策略探討[J].教育界,2021(51):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