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達嫻
【摘要】《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城鄉各類幼兒園教育應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地實施素質教育……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引導幼兒實際感受祖國文化的豐富與優秀,感受家鄉的變化與發展,激發幼兒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故以幼兒熟悉的本土文化為資源,致力于陽江本土文化課程的開發,旨在通過對陽江本地的風箏文化、海洋文化、美食文化、漆藝文化以及陽江童謠文化等一系列的研究和探索來優化教育資源,開展富有陽江本地文化氣息的教育活動,形成獨具陽江特色的本土課程體系,充實和豐富幼兒園的課程資源,達到促進幼兒素質全面提高的目的。
【關鍵詞】陽江本土文化;主題活動;區域活動;游戲
一、構建陽江本土文化特色課程的價值分析
(一)陽江本土文化的價值
陽江的本土文化在歷史長河中沉淀下來,有其歷史價值與文化價值,也是眾多勞動人民智慧與心血的結晶。陽江是中國風箏之鄉、中國刀剪之都,風箏、山歌(童謠)、漆藝等陽江本土文化久負盛名。通過設立風箏文化節、成立漆藝博物館等舉措,加大對本土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愛護本土文化,創新本土文化,營造良好的本土文化氛圍,激發大家對陽江這片土地的熱愛,為建設美麗陽江獻計獻策。
(二)幼兒發展的價值
陽江是文化之鄉,在具有特色的陽江本土文化課程中,我們通過唱陽江童謠,制作陽江風箏、了解陽江的風箏文化,到陽江漆藝院體驗做漆畫、了解陽江的漆藝文化,用海洋資源創作作品感受海絲文化,了解陽江的名人并初步學會講他們的故事,知道陽江的美食、在表演游戲中學做小導游,向“游客”介紹家鄉的特色文化、名人名景等。通過一系列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培養幼兒優秀的人格品質,激發其對家鄉、對祖國的愛,立志長大后做一個為家鄉和祖國奉獻的人。
(三)教師發展的價值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堅定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我們要根據地方的文化特色,開發適合幼兒年齡特點的本土文化課程。對教師進行陽江本土文化知識的培訓,讓他們對陽江的本土文化有更系統、深入的了解,從而促使他們轉變教育教學觀念,提高自身素質,幫助他們成長,促使教師向科研型教師轉變,打造高素質的教師隊伍。
二、幼兒園本土文化課程的實施策略
(一)精心營造具有地方文化氛圍的環境,讓幼兒感受本土文化的魅力
1.總體環境的創設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幼兒園應為幼兒提供健康、豐富的生活和學習環境,滿足他們多方面發展的需要,使他們在快樂的童年生活中獲得有益于身心發展的經驗。如,進行《陽江風箏文化》的主題時,我們在室外的走廊、大廳上布置了利用各種材料做成的各種造型、各種圖案的風箏吊飾、放飛風箏的各種圖片等;在進行《陽江海洋文化》的主題時,我們在樓梯的兩邊布置了利用各種貝殼和各種海洋生物做成的吊飾、親子手工粘貼作品等;在《陽江漆藝文化》這個主題中,我們在教學樓的各個樓梯平臺上擺設了各種的古今漆藝藝術品和漆畫等。這些環境的創設,處處散發出濃郁的本土文化氣息,極富童趣,為幼兒開展本土文化課程營造了一個良好的環境氛圍。
2.班級環境的創設
在班級環境創設上,既突出陽江本土文化的特色,又注重發揮幼兒的主動性,讓他們參與到環境布置中來,并與環境互動,力求滿足幼兒的興趣與需要。如,進行《陽江海洋文化》這個主題時,充分利用家長資源,收集各種海洋資源進行創作,利用漁網、貝殼、沙子、螃蟹殼、石子等各種海洋資源共同創作《海底總動員》;在《陽江漆藝文化》這個主題中,在主題墻上布置了三個板塊,陽江漆藝、陽江漆藝的古今對比等;在《陽江美食》這個主題中,在主題墻上布置了各種各樣的美食,使環境為本土文化活動的開展營造了氛圍,積累了經驗。并根據主題的深入開展,隨時更換和調整主題墻,使活動室的空間成為幼兒表達自己在主題活動中的認識與經驗積累的平臺,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和創造能力。
(二)開發多元的園本課程,構建本土課程模式
組織教師通過學習培訓,文獻的調查,對資源廣泛、操作難度大的家鄉本土文化資源進行有效地挖掘、篩選出適合幼兒實際的主題教育內容,將其轉化為適合幼兒表達、閱讀、體驗、創造的課程內容。
1.實施整合化的系列園本主題活動
①在《陽江海洋文化》這個主題中,我們設計了“去海邊”“有趣的沙灘”“碼頭真大”“各種各樣的漁船”“我給貝殼穿新衣”“海寶寶藏起來”“神奇的海洋生物”“神秘的南海一號”等活動,邀請家長參與,有的放矢地組織幼兒外出進行“親親大自然”的活動,他們在沙灘里尋找寶貝,在螃蟹池、魚池中認識各種魚,用樹枝在沙灘上作畫,合作建造城堡、公園等,然后編成故事,回園后把這些故事設計成繪本……
參觀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來豐富幼兒的直觀經驗,回園后,大家互相交流看到了什么,并告訴大家自己的心情是怎樣的,鍛煉了幼兒的口頭語言表達能力。然后在教師的指導下畫出外形極富特色的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和“南海一號”古沉船。這一走進大自然的社會活動既給幼兒帶來了無盡的樂趣,留下了不斷探索的腳步,又拓展了他們的知識面,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
②在《陽江漆藝文化》這個主題中,為了讓幼兒們了解陽江漆藝、知道陽江漆藝是我市唯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設計了“漆藝的發展歷程”“漆藝的優點”“漆藝的分類”“漆藝的制作過程”“漆藝的古今對比”等。還組織幼兒和家長一起參觀了陽江漆藝博物館,觀看并感受了各個時期各種各樣的漆藝特色,在漆藝制作坊,驗證了漆藝的制作材料、制作工具及制作過程,并讓他們現場體驗了用油漆作畫的樂趣。回園后在教師的輔導下,大班的幼兒用了一個月的時間,經過了六個程序完成了一幅幅稚嫩的漆畫創作;在這個過程中,培養了幼兒初步的工匠精神,增強了幼兒對陽江本土特色文化的熱愛之情。
③在《陽江風箏文化》主題中,我們設計了活動“做風箏的故事”“風箏的起源”“各種各樣的風箏”“風箏的對稱美”“裝飾風箏”“手指點畫——用三原色裝飾風箏”“蓮藕拓印畫——風箏”“牙刷裝飾畫——風箏”“手工制作——風箏”等。每年的重陽節當天,組織班中幼兒和家長一起參觀陽江風箏館,并現場觀看“陽江風箏”老藝人制作風箏,激發幼兒制作風箏的興趣,并在教師的講解下初步了解了老人一輩子對“風箏”的堅守。
在南國風箏競技場,讓幼兒體驗和教師、家長一起現場放風箏的樂趣,感受重陽節這天南國風箏競技場的熱鬧場面。邀請陽江風箏協會的教師進園開展“非遺進校園”的活動。風箏協會的教師教幼兒制作風箏,然后和他們在操場上放風箏。在整個過程中,幼兒不僅鍛煉了動手能力,還增強了合作意識、團隊意識,在享受快樂的同時學到知識、收獲友誼。同時,又讓他們充分感受到了陽江本土文化藝術的魅力,從而讓陽江的本土文化得到更好地傳承和發展。
④在《陽江美食文化》主題中,我們設計了《各種各樣的美食》《豬腸碌的故事》《我會做美食》《我設計的美食》等。讓幼兒在做美食、品嘗美食的過程中,進一步萌發對家鄉的熱愛。
⑤在《陽江童謠文化》中,我們挑選了有代表性的童謠《點褒褒》《打掌仔》《鯉魚來》《a-o-e》《月亮光光照竹坡》《一條魚仔紅盯盯》等。還有根據具有陽江本土特色的傳統節日的習俗,自編童謠《五月五》《九月九》等;除此之外,教師還發動家長的力量,尋找會唱童謠的爺爺奶奶,5-6個幼兒組成一組跟“民間藝人”學唱童謠,這種零距離跟“民間藝人”接觸的學習方式極大地激發了幼兒們的學習興趣,使得他們的積極性很高。并把現場學習的視頻帶回班里,再互相學習,讓他們充分感受到陽江本土童謠文化藝術的魅力,從而讓我們的童謠文化得到更好地傳承和發展。
2.實施游戲化的系列區域活動
為了讓幼兒充分利用本土文化資源進行自主學習、自主探究,在時間和空間上滿足幼兒創作的需要,我們重點對情景表演區域、美工區域和音樂表演區域進行打造。分層次地投入各種本土操作材料,讓幼兒在區域活動中創造出多種表現形式,感受不同本土操作材料所帶來的不同效果,為創造增添樂趣。
①創設社會性區域游戲——娃娃家之“漁家大宴”。結合《陽江美食文化》《海洋文化》兩個主題,模仿開漁節海陵島海濱路步行街的“漁家大宴”,擺放桌椅,上面擺放各種幼兒自制的“海鮮”“特色美食”(豬腸碌、蜜汁三寶、魚瑪、鵝乸飯、白切雞)供幼兒挑選。有些幼兒扮演“老板”和“服務員”,有些幼兒扮演“食客”,他們在自己制作的作品中享受漁家大宴的樂趣。每次玩這個游戲時,幼兒們都會玩出很多新花樣。
②創設美工區。在美工區中,我們根據主題的推進,在《陽江海洋文化》這個主題中,分層次投放了大量跟大海有關的操作材料。如,海沙、漁網、螃蟹殼、龍蝦殼、河蚌殼、海螺殼、石頭等;在開展創意美術區域活動中,運用多種本土材料開展色彩游戲,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創造出更多的玩法,增強了幼兒的表現能力和創造能力。在《陽江風箏文化》主題中,我們分層次投放了裝飾風箏和設計及制作各種風箏的材料,其中有顏料、水彩筆、橡皮泥、串繩、各類質地的彩色紙、竹簽、小繩子等,幼兒通過自主選擇材料、自主選擇合作伙伴,愉快地完成一次次的創作。在《陽江漆藝文化》主題中,我們也分層次投放了木板、各種罐子、鏟子、砂紙、鉛筆、毛筆、工筆、腰果漆(各種顏色)、丙烯等各種創作的材料。幼兒通過自主選擇材料,自主操作中創作完成作品。
每一次的活動都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都會帶給幼兒帶來新鮮與歡樂。如色彩游戲《我給貝殼穿新衣》《海寶寶藏起來》《有趣的石頭舞會》《螃蟹殼的新衣》《變變變》等活動中,幼兒用不同的本土資源做手工、繪畫,通過大膽想象,幾筆添畫或者貼上小嘴巴、小眼睛等,瞬間就變成了一只小貓、小豬、小娃娃等;又如,在《可愛的魚寶寶》活動中,幼兒們根據自己的興趣,采用多種表現形式來完成作品,有的用各種畫筆、各種色彩畫各種魚;有的用圖形粘貼魚;有的用線條裝飾魚;還有的用彩泥做出形態各異的魚;有的用彩線編織魚……幼兒的每一幅作品都是與眾不同的。在這樣的海洋區域游戲中,不僅鍛煉了他們的動手操作能力、思維創造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而且還讓他們體驗了與人合作的快樂,提高了社會交往能力。
③創設音樂表演區。在音樂表演區中,我們提供了錄音機和磁帶。為了便于選擇和收拾整理,磁帶貼上了與內容相關的標記;提供了各種打擊樂器和服飾道具等。幼兒們放著音樂,穿上符合童謠意境的服裝或戴上頭飾,裝扮成里面的角色進行表演和創編。我們還給幼兒提供了童謠的節奏卡,他們可看著節奏卡打節奏,還可以創編節奏。我們在材料的投放上注重考慮幼兒的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層次的幼兒需要,增強他們的自信心,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
總之,建構幼兒園本土文化課程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不僅需要在平時的主題教學、區域活動中組織相關的活動,還要結合社會實踐,讓幼兒零距離地與本土文化互動,從中領悟更多的知識和內容,有效地拓展視野,充分感受本土文化的魅力,從而讓陽江本土文化得到更好的傳承和發展。
參考文獻:
[1]吳建紅.客家文化融于幼兒園美育課程的探索與實踐[J].教師, 2019(3):2.
[2]李鋒.海洋文化背景下的課程建構[J].讀天下:綜合,2017(11):1.
[3]潘曉春.鄉土資源在幼兒園區域活動中的運用[J].求知導刊,2017(8):2.
責任編輯? 羅良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