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一蓓
重慶開放大學,重慶工商職業學院(重慶市 401520)
形勢與政策是一門引導性強、理論性豐富、針對性高的政治思想理論課程,可以協助大學生在確立正確思想價值觀念,認清國內外多變的局勢。為了使大學生深入地領悟我黨在十八大以后所取得的輝煌成就,更加客觀地解讀紛繁多變的世界形勢,擁有直面歷史性挑戰的理論依據,教育部在2018 年印發了《關于加強新時代高?!靶蝿菖c政策”課建設的若干意見》,并在2020 年與2021 年先后印發了《高校“形勢與政策”課教學要點》(上、下輯),希望各所高校能夠依托形勢與政策課程,結合新時代的歷史使命,向大學生宣講黨的思想理論、政策方針和發展路線。但由于在教學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個別高校在開展形勢與政策課程時,依舊采取“教師主動講授,學生被動聽課”的傳統授課模式,沒有根據新時代的發展脈絡,創新教學方式、教學理念,導致課程的實效性不是十分突出。
明確形勢與政策課程的育人目標,即要深刻解讀此項課程的育人作用及內涵。形勢與政策課程的育人目標,就是要發揮立德樹人的作用,挖掘新時代賦予大學生的責任和義務,提升大學生的使命感,以此達到更佳的課程教育效果。近些年,教育部先后印發了《關于加強新時代高?!靶蝿菖c政策”課建設的若干意見》和《高校“形勢與政策”課教學要點》(上、下輯)等文件,便是要求大學生可以通過參與形勢與政策課程的學習,確立起認同主流觀點的思維觀念,從而可以使大學生更加全面、更加深刻地解讀黨的方針、國家的政策。同時,大學生還可以在學習形勢與政策相關課程以后,建立起正確的政治思想觀念,能夠為其理性地分析國內外敏感的政治問題提供理論依據,保障其形成快速地研讀國際政治局勢的能力,為大學生主動投身于民族復興、國家富強的偉大事業中提供不竭的動力。
因此,全國各高??梢曰谛蝿菖c政策課程的教學平臺,根據新時代的發展目標及戰略部署,為大學生創設“完成學習理論知識,理解政策路線,提升認知能力,堅定政治理念,履行時代使命”的機會,實現由“學習”到“理解”再到“履行”的教育步驟,以此保證課程教育目標得以完成,為黨和國家培育出具有時代感、使命感與責任感的新時代大學生。
經過我黨的長期實踐和奮斗,黨和國家在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諸多方面取得了矚目的成就,并引領中國走進了新時代。同時,受到國際政治格局多極化、文化多元化、世界經濟一體化、網絡互聯化、教育現代化及改革深入化趨勢日益加劇的影響,黨和國家也對以形勢與政策課程為代表的思想政治課程也提出了嶄新的要求。因此,各高校的形勢與政策教師必須緊隨新時代的發展脈搏、國家發展大勢,推動教學課程的變革,將國內外的重要時事作為主要教學內容,深入淺出地向學生講解知識理論。這樣不僅可以打破傳統“教師一言堂”式的教學模式,還可以提升學生參與課堂學習及討論的積極性,切實激發大學生學習相應理論知識的興趣,以滿足新時代的發展要求為目標。
當前,大學生主要以“00 后”群體為主,這一代人成長在移動互聯時代里,而互聯網絡不僅是其獲得新聞信息的主要渠道,也是大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的重要工具。另外,當代大學生具有行動能力極強、思維非常活躍等特點。如若高校的形勢與政策教師沒有合理利用信息科技教學手段,也沒有構筑起極具互動性的課堂氛圍,則會引起大學生群體的反感,不利于教學效果的提升。所以,對于當代大學生開展教學工作,也應該結合受教育對象的成長環境與時代特征,滿足大學生的學習需求,凸顯出教育活動的獨特性。
雖然,我國一直在推行課程改革,但還是有部分高校未對這一政策引起足夠的關注,使得課程改革呈現出因循茍且的情況。因此,個別高校在開展形勢與政策的教學工作時,存在課堂秩序混亂、課堂氛圍不佳等問題。并且,還有部分大學生對于形勢與政策課程的重要性認知不足,存在應付測試的心理狀態。上述情況對于極大地抑制了課堂活力的改善,也無法提升課程的參與性。所以,各高校應該通過創新教育方式、優化教育思維、推動教育改革等策略,化解形勢與政策課程在開展過程中遇到的難題,提高教學工作的開展意義。
在2018 年以前,我國高校并沒有明確形勢與政策課程的管理主體,致使許多高校的教學管理工作由校學生處、校宣傳部、校學工部或思想政治理論教研室等負責。盡管,到了2018 年各高校才響應教育部的文件指示,將此項課程納入到思想政治教學體系當中。不過,由于形勢與政策課程的涉及面較為寬泛,思政教研室還要與校內其他部門進行合作,以此提升教學管理力度。但思想政治教研室的協調能力有限,如想更好地開展教學工作,還要看校內其他部門的配合態度。另外,由于形勢與政策課程沒有完備的學科平臺,會為學術探究工作的開展設置障礙,進而增加教師的工作量,凸顯出教學管理力度不足的問題。
形勢與政策課程的教學內容,和國內外的政治局勢有極大的關聯性。同時,由于此門課程沒有統一的教材,因而教師在開展教學工作之前,必須要匯總時局的變化,并基于正確的思想認知,提煉教學要點,并自擬授課框架,彰顯了教學目標極具動態化的特征。不過,各高校教師在解讀時政、研判政局變化等方面的能力不一,其講授內容的深度與廣度也會大相徑庭,無法深刻而全面地為學生講解既定教學內容以外的政局形勢,增加了課程講解難度。
因為形勢與政策課程的涉及面極廣,授課教師的組成包括學校行政干部、思政教師、輔導員及其他學科的教師等。并且,為了協助大學生形成積極的政治思想,并認清波譎云詭的政治局勢,各高校還會聘請一些時政評論專家、媒體評論專員參與到高校的教學工作之中,導致師資隊伍穩定性偏低。盡管,外聘的專家或學者擁有扎實的理論基礎,但是其授課經驗并不充足,其也沒有足夠的精力投入到高校形勢與政策課程之中,致使講授內容無法引起大學生的學習熱情,會對授課效果及質量產生消極的影響。
任何學科的教師在開展教學工作時,都需要有權威的教學資料作為依托,夯實教學的基礎。形勢與政策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時,也需要大量的權威資料保證課程的開展。不過,因為高校教師獲取時政資訊的路徑較為單一,其只能通過互聯網搜索各類媒體發布的信息。主流媒體發布的訊息具有較高的客觀性和權威性,但個別自媒體發布的消息往往缺乏事實依據,如果教師將自媒體發布的道聽途說信息作為教學素材,則會影響形勢與政策的授課效果及質量。
移動互聯技術已經完全融入了當代大學生學習,其可以通過相關互動工具,實現自主化地管理個人空間及時間,可以提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性”,因此大學生也更愿意參與到以信息技術為依托的各類活動之中。這種情況也對教師的教學手段、教學方式提出了嶄新的要求。不過,許多高校的形勢與政策任課教師,在開展教學工作時,依舊采取“以教師為主”的授課模式,未使用移動互聯技術提高教學活動的創新性,弱化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導致形勢與政策教學方式缺乏創新性。
形勢與政策課程能夠立足于國內外政局,協助高校內不同院系、不同專業的大學生構建起積極的價值、觀念,保障其對時局形成正確的認知,對于其今后的成長及發展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不過,由于此門課程教授的內容與多數學生所學專業相去甚遠,致使個別學生會主觀地對課程價值形成錯誤認知,對于學習此門課程未引起足夠的重視。同時,因為個別院校委派了行政崗工作人員作為形勢與政策的任課教師,使得這部分“兼職”教師只能夠利用晚上或周末的空余時間段展開教學工作,這對于學生在課堂的專注力和注意力也提出了巨大考驗,無法發揮課程育人的終極目標。
與高校的專業課、基礎課等課程相比,形勢與政策課程則是基于“時政動態”開展的教學工作,此門課程具有極高的時效性、靈活性和針對性特征。針對這一情況,各高校在開展形勢與政策教學活動之前,必須加強對于形勢與政策課程的管理力度,并結合具有彈性的教學目標,設立完整的教學框架,打造團隊式教學團隊,對于課程建設工作重視起來。同時,各高校還應該根據相關部委給出的指導意見以及相關專家總結出的教學經驗,確立符合當代大學生學習習慣的教學方法,進一步提升課程管理的規范性。
形勢與政策是一門依托授課內容,對當代大學生思想認知展開積極影響的課程。作為能夠觸及大學生心靈深處的課程,此門課程必須確立起正確而積極的政治方向,將深刻解讀新時代的理論內容和思想觀念作為教學核心,將我黨的最新理論成果作為教學素材,展開具有思想引導性的教學活動。另外,任課教師在組織開展形勢與政策課程時,還應該基于形勢性和政策性的原則,協助當代大學生確立起遠大的抱負,并加深理解我黨的理論優勢、制度優勢、文化優勢及發展優勢,確保大學生成長為符合時代發展脈搏的優秀人才。
教師隊伍的穩定性,不僅會對教學效果及教學質量產生決定性影響,還會對課程目標的實現造成深遠影響。所以,高校在開展形勢與政策之前,應該針對教學內容與教學計劃,構筑起任課教師的遴選機制,將高校內部的優秀教師、當地業績突出的黨政干部及各行業的領軍者作為外聘教師招聘對象,旨在打造出一支業務能力突出、專業知識扎實、實踐經驗豐富、教學風格獨特的優質師資隊伍。同時,高校還應該為所有形勢與政策任課教師創設交流平臺,增加教師之間溝通的機會,為教師做好教學銜接工作夯實基礎,提升教學工作可以延續性。
形勢與政策課程是一門基于時事政治開展的教學活動,因此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需要大量涉及政局、軍事、經濟、文化等客觀、權威資訊。依托這些教學材料,教師能夠提升教學觀點的說服力、豐富教學內容,對于教師剖析國內發展形勢、研判國際復雜的局勢提供理論依據。因此,高校應該基于提升教學質量的目標,與黨政機關、社科院所進行合作,打造出具有授課資源檢索平臺,使教師的教學工作更具權威性。
依托互聯網技術創新形勢與政策課程的授課方式,能夠提高課程和技術手段的高度程度,貼近大學生的學習習慣。因此,教師可以基于課程教育目標,利用互聯網絡的視頻資源,選取優質的教學視頻,開展更為直觀的教學活動,潛移默化地對大學生的思想認知進行影響。另外,教師還可以利用移動聊天軟件,利用群聊功能,在教學之余組織大學生進行線下討論,提升教學工作的實效性。通過創新授課方式,提升大學生對于形勢與政策課程的理解,改善其學習此門課程的積極性,凸顯出教學活動的互動性、開發性。
由于部分大學生將個人的主要精力都投入到了學習專業課、提高實踐能力方面上,忽視了形勢與政策課程的學習重要性,致使教學效果無法得到切實提高。因此,高校應該針對當代大學生的實際情況,將形勢與政策課程作為增加其知識儲備量、開拓其眼界、提升其自信心的重要平臺,為提高其閱歷奠定基礎,提升大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熱情。同時,教師在開展形勢與政策課程時,必須結合不同院系、不同專業學生的思維結構和學習需求,將學生比較感興趣的資訊作為授課內容,提高教育內容的針對性。
綜上所述,形勢與政策課程是協助大學生形成積極的思想意識,提升其辨識力、認知力的重要平臺,能夠確保大學生可以基于正確的觀點和理論,對變幻多端的國際時局進行理性、深刻地剖析,使其明確黨的理論優勢、制度優勢、文化優勢及發展優勢。因此,高校組織開展教學活動時,應該在提升課程規范性的基礎上,明確教學工作政治方向,制定教師遴選機制,并利用權威的資源檢索平臺,以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為導向,創新授課理念及方式,切實提升教學工作的針對性,打破大學生對于形勢與政策課程的偏見,確保學生可以通過學習教學內容,開拓個人視野、扎實理論基礎,為民族復興、國家富強培育出極具責任感、歷史感、使命感的優秀大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