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彪
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團溪中學(貴州省遵義市 563100)
高中語文閱讀中,議論文是一種具有較強“說理性”和“邏輯性”的文體。在議論文閱讀的過程中,學生的“思辨能力”、“邏輯思維習慣”等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其閱讀的質量。理論上講,高中學生的身心發展已經進入了最佳的“思辨”時期。這就要求高中語文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以論文時,應當將“思辨”作為教學的主要目標之一,促使學生在閱讀議論文時,懂得歸納總結、質疑,能夠從不同的角度解讀文本內涵;語言準確、富有邏輯性地辯證發表觀點。
葉圣陶先生著名的教育思想:教是為了不教。在教學實踐中,“教”是手段,而“不教”則是目的。就高中語文的議論文閱讀而言,教師如何實現“不教”的目的呢?筆者認為:構建以“思辨”能力為核心,以“自主閱讀”能力為主線的議論文閱讀教學模式,是教師實現“不教”目的的有效途徑。當前的高中語文議論文閱讀,很多教師對學生思辨思維訓練的價值認知不足,應試化的教育目標,影響了議論文閱讀教學效率的提升。針對上述教學問題,筆者近年來致力于高中語文議論文閱讀之思辨能力培養研究,力求為廣大一線語文教師提供理論與實踐的參考。
高中語文的議論文閱讀中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具有必要性,主要原因如下:
1、“思辨能力”培養是新課標對當前語文閱讀教學的基本要求
教育改革背景下,新課標對語文的閱讀提出了教學要求,其中“思辨性閱讀與表達”是重要的組成部分。筆者認為:在閱讀的過程中懂得思辨,是學生理解文本內涵的前提和基礎。就高中語文的議論文閱讀而言,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需要進行深入的思考的同時進行辯證的分析,以形成對文本內涵的理性思考,提高閱讀效果。與新課標的語文閱讀任務群相似,核心素養將“思維的發展與提升”作為教師發展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元素之一。由此可見,基于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需要,深入思考并辯證分析,已然成為了學生語文閱讀過程中應當具備的基本素養。因此,在高中語文議論文閱讀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具有重要性。
2、議論文本身的特點決定了“思辨”的重要性
和其他文體類型不同,議論文是一種以“議論”為主要表現形式,通過“發表意見、闡明是非”的方式對社會生活中的“人或事”進行分析評論形成的文章,邏輯性、說理性是議論文顯著的特點。在閱讀議論文的過程中,學生不僅需要準確地概括論點,更要學會分析論據和論證,以達到深入理解文本內涵的目的。基于上述分析可見:議論文本身的說理性、邏輯性以及閱讀議論文的基本要求,都決定了“思辨”在其中的重要性。因此,為了全面提高學生議論文閱讀的質量,高中語文教師在議論文閱讀指導中應當重視對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以期為學生取得良好的議論文閱讀效果的奠定基礎。
高中語文閱讀中培養學生思辨能力具有可行性,主要源于以下幾點因素:
1、高中階段是學生“思辨”的關鍵時期
年齡處于15-18 歲的高中學生,其身體發育、心理發展等開始逐漸趨于成熟,而思維的發展再上一個新臺階。和初中階段的思維方式不同,高中學生的自主思維、自我意識更強,其思維具有縝密性、獨特性,可以說:高中階段是教師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尤其是思辨思維能力的關鍵階段。
那么,高中生思維趨于“思辨”的思維具有哪些顯著的特點呢?
首先,高中學生的思維突破了傳統經驗性思維的束縛,由經驗型向理論型轉變,學生的思維逐漸趨向于抽象邏輯性。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思維模式,近年來,學者們對青少年心理和認知的研究熱度高漲。例如,朱智賢、林崇德在針對青少年的認知特點開展研究的過程中指出:學生進入青少年階段之后,其思維模式也發生了較大的轉變,在這個階段,學生的抽象邏輯思維占主導,處于優勢的地位。誠然,作為高中教師我們也能深刻地感受到:進入高中階段之后,學生的求知欲高漲,而思維的敏捷性和活躍性,促使他們在學習中更加樂于探索、推導。同時,學生的依賴性思維逐漸減少,自主性意識的增強,促使學生在知識獲取過程中不再滿足于接受,而是質疑和思考。
其次,高中學生的自主意識、自我監控能力明顯增強。和普通初中學生相比,高中學生的自主意識以及自我監控能力明顯增強。很多高中學生在日常學習中,能夠清晰地知道“我要做什么”、“我該怎么做”。學生對教師、對家長的依賴性逐漸減弱。尤其是在知識學習方面,很多高中學生都具備了自主制定學習計劃,在知識探索過程中懂得辯證地看待自己和他人的看法。
正是因為高中學生本身逐漸進入了自主意識、思辨思維的關鍵時期,決定了高中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培養其思辨思維能力的可行性。
2、高中語文議論文有豐富的思辨空間
本文中,筆者之所以選擇高中語文“議論文”作為培養學生思辨能力的載體,源于議論文本身的特點決定其具有豐富的思辨空間。正如上述筆者所說:學習議論文,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思辨能力;而議論文的學習,也有助于促進學生思辨能力的提升。那么,高中語文議論文的閱讀中,其思辨空間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呢?
首先,說理性。毋庸置疑,說理性是議論文所具有的一個顯著性特點。我們知道:議論文有三大重要的元素:“論點、論據、論證”。議論文本身所具有的“說理性”特點,主要呈現于“論證”模塊。理論上講,“論證”的模塊也就是“說理”模塊,作者需要借助“論證”模塊陳述事實和推理,方能讓自己的論點和論據具有說理性。如在高中語文《荀子》—《勸學》的教學中,文章的論點為“學不可以已”。那么,作者如何論證“學不可以已”這個觀點呢?通讀整篇文章我們可以發現:為了證明“學不可以已”這個觀點,作者采取了比喻論證的方式共三段文章進行論證,如“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等等。由此可見,“理性”是議論文的核心價值所在,這種“理性”,我們也常常理解為“說理性”。正是因為議論文本身具有的“理性”特征,決定了教師依托議論文培養學生思辨思維能力的可行性。
其次,邏輯性。高中語文議論文的“邏輯性”與其“說理性”是相輔相成的,議論文的邏輯性源于其說理性。為什么呢?試想:議論文要達到“說理”的效果必然需要“邏輯”,缺乏邏輯的說理,又如何能夠信服人呢?因此說:邏輯性是高中語文議論文的顯著特點。以高中語文《過秦論》因一文為例,這是一篇政論散文,作者賈誼。通讀整篇文章我們不難發現:文章的目的,是通過分析秦王朝過失以總結“秦速亡”的歷史教訓。整篇文章從開始到最后都具有較強的邏輯性,這種邏輯性在第五段尤其明顯。在第五段中,作者首先分析了“秦滅亡”的主要原因,在分析原因的基礎之上總結歸納相關結論。
結合上述分析可見:高中語文教材中,議論文本身具有說理性和邏輯性的顯著特點。也正是因為議論文的上述特點,為教師以議論文為載體培養學生的思辨思維能力奠定了基礎。
在高中語文的議論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教師應當以“思辨”為核心不斷優化教學方法,方能有效地提升教學質量。當前,高中語文教師在開展議論文閱讀教學的過程中,存在目標應試化、方法傳統化的問題。
1、議論文教學目標應試化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語文教師在設計議論文教學目標的過程中,應當基于新課改的“三維”目標,語文核心素養的四個維度,促使高中語文議論文教學目標更加完善和具體。而實際的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的教學目標應試化的意味較為嚴重。一般而言,高中語文教師會分析高考語文關于議論文考察的要點,基于考點開展議論文教學。例如,筆者在訪談某高中語文教師關于議論文目標設計的要點時,該教師表示:議論文教學的目標主要為讀和寫,然后背誦,把握重要的、關鍵的知識點,以更好地應對高考。
2、議論文教學方法傳統化
作為一種具有較強邏輯性、說理性的文體,議論文本身就具有深奧而難以理解、枯燥而缺乏趣味的特點。作為一線高中語文教師,筆者在教學的過程中也發現:高中學生對議論文的學習有本能的畏難情緒,很多時候,學生在學習議論文的過程中常常“提不起興趣”。而通過課觀察、調查研究,筆者發現:在議論文的教學方面,廣大一線高中語文教師缺乏創新的現象普遍存在。多數教師依然沿用講授、翻譯、督促學生背誦的學習方式。正是議論文教學缺乏創新,影響了學生議論文學習質量的提升。
從年齡上來講,高中學生已經進入了思辨思維的關鍵時期。或者說:高中階段是教師培養學生思辨思維能力的關鍵時期。然而,在高中語文的議論文閱讀指導中筆者發現:多數高中學生依然存在較重的定勢思維。這種定勢思維,導致學生在學習知識時,習慣于接受而非探索和思辨。同時,對議論文知識的認知,多數學生建立在死記硬背的基礎之上。通篇背誦文章以達到知識理解的目的,進一步加重了學生定勢思維的形成。
新課程背景下,高中語文教師在議論文閱讀指導的過程中,要善于發掘文本中富含的思辨性素材,采取多元化的方式啟發學生的思辨思維。
1、基于課文標題,設疑促思
在閱讀一篇議論文時,“標題”是最為核心的元素。可以說:議論文中,“文本標題”堪稱“龍眼”,是對課文內容的高度概括,是解釋課文的關鍵點。在閱讀議論文的過程中,高中語文教師要善于結合文章的標題,精心設置問題以促進學生思考。例如,在《中國建筑的特征》一文的閱讀中,從文章的標題來看,這是一個偏正短語。雖然標題比較簡練,但結合標題我們就可以知道:整篇文章的內容都將圍繞“中國建筑的特征”展開。因此,教師在設計問題的過程中,應當基于標題進行;又如,在指導學生學習魯迅先生的《拿來主義》一文時,從標題來看,我們很難把握其文章將圍繞哪些內容展開。在閱讀這篇文章時,筆者引導學生思考:魯迅先生筆下的“拿來主義”究竟是什么?象征著什么?基于標題設疑的方式,對促進學生深度思考、思辨思考具有重要的意義。
2、把握文本特征,啟發思辨
一篇議論文的品質在于其文體特征。高中語文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議論文的過程中,要善于抓住“問題特征”這個關鍵點,巧妙地設疑啟發,以促使學生思辨思維能力的形成。
例如,在指導學生閱讀《說“木葉”》一文時,理論上講,這篇文章所處的單元為“文藝隨筆”。和其他標準類型的議論文不同,文藝隨筆不是那么追求邏輯性和推理性。因此,在指導教學《說“木葉”》的過程中,筆者強化了文體特征的教學,且設計了一些問題促進學生思考:“木”具有哪兩種藝術特征?為什么會具有這樣的藝術特征?在闡明暗示性問題的過程中,作者分別用了哪些寫作方式呢?
基于深度學習的視角強化學生的思辨能力培養,以關注文本內在邏輯為主線開展議論文閱讀,對深化思辨教學目標,提高議論文閱讀的質量具有重要的意義。
1、仔細推敲文本細節
作為一種極具說理性的文體,議論文中,作者的情感、觀點常常隱藏在細膩的文字之中。因此,要想培養高中學生的思辨思維能力,高中語文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議論文時,要基于文本,推敲細節,以達到深化學生思辨思維能力培養的目的。例如,《作為生物的社會》一文的閱讀,這是一篇充滿理性趣味的科學小論文。在閱讀這篇文章的過程中,除了引導學生充分把握各種生物的整體思維特點、群居性思維特點等,筆者還強化了一些關鍵性的、細節性的語句,如“螞蟻的確太像人了,這真夠讓人為難”等,引導學生深入的思辨:作者對生物的態度是什么?對傳統生物學的態度是什么?
2、基于議論文的“三要素”,深化邏輯推理
議論文的一個顯著特征在于其具有“三要素”:論點、論據、論證。學習和理解議論文,首先需要把握的便是其“三要素”。因此,在指導學生議論文閱讀的過程中深化學生的思辨思維能力培養,教師要基于議論文的“三要素”,以“三要素”為抓手,深化學生的邏輯推理,從而幫助學生更加深入地挖掘和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文本的深層次內涵。
在學習議論文的過程中,“讀”是學生理解、學習議論文不可或缺的手段。為了強化學生的思辨思維能力培養,高中語文教師應當以“讀”為主線,將朗讀、誦讀貫穿于議論文教學的始終,不僅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語感,更有助于幫助學生積累議論文的寫作素材、學習論證方法、充分掌握議論文的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