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國家政策支持、院校建設實際和教師個體發展三個視角,審視分析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培養的現狀和問題;基于系統理論,分析“雙師型”教師個體成長要與“雙師型”教學團隊建設相結合,專業教師培養要與兼職教師培養相結合;從健全師德建設長效機制、搭建多元化成長立交橋、構建校企雙主體教師培養培訓體系、改革教師評價和薪酬分配制度四個維度提出高職院校構建立體化教師培養體系的策略。
[關鍵詞]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立體化;培養體系
[作者簡介]侯榮增(1970- ),男,山東費縣人,山東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副研究館員。(山東? 濟南? 250103)
[基金項目]本文系山東省中華職業教育社2021年度課題“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背景下教師隊伍建設研究”的研究成果。(項目主持人:侯榮增)
[中圖分類號]G715?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4-3985(2022)06-0076-04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人類文明的傳承者,是教育發展的第一資源。作為立教之本和興教之源,同時具備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能力的“雙師型”教師隊伍,是職業教育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資源。《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對職業教育提出了增強適應性,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要求。高職院校聚焦重大戰略、重點產業和職業教育發展要求,以教師素質提升計劃為重要抓手,加快構建“雙師型”教師培養體系,是職業教育增強適應性、高質量發展的重點和關鍵點,是高職院校提質培優創新發展的緊迫任務和戰略性基礎工程。
一、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培養的現實審視
隨著職業教育教師體系的逐步完善,高職院校教師素質能力穩步提升。然而,高職院校教師隊伍結構化矛盾依然突出,特別是“雙師型”教師短缺的問題,成為制約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瓶頸。
(一)從國家政策看,“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越來越重要
自1995年“雙師型”教師這一概念出現在國家教育政策以來,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這一目標隨著政策要求也不斷升級。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要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2014年,《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提出“建設‘雙師型’教師隊伍,推進高水平學校和大中型企業共建‘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基地”。2018年,《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提出,要“全面提高職業院校教師質量,建設一支高素質雙師型的教師隊伍”。2019年,《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出,多措并舉打造“雙師型”教師隊伍,實施職業院校教師素質提高計劃。2021年,教育部、財政部印發《關于實施職業院校教育素質提升計劃(2021—2025年)的通知》,這是自2011年以來的第三輪職業院校教師素質提高計劃,該計劃提出要“突出‘雙師型’教師個體成長和‘雙師型’教學團隊建設相結合,兼顧公共基礎課程教師隊伍建設”,并提出“努力造就一支師德高尚、技藝精湛、專兼結合、充滿活力的高素質雙師型教師隊伍”的目標。國家和地方行政部門頒布的一系列政策為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打造高水平、高層次的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隊伍提供保障,為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提供智能和技能支撐。
(二)從高職院校教師隊伍建設來看,結構不合理、培訓體系不健全問題依然突出
隨著國家有關職業教育政策的落地實施,高職院校的“雙師型”教師數量逐漸增加,教師隊伍整體素質不斷提升,涌現出一批國家級教學創新團隊。據《2020中國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高職院?!半p師型”教師占專任教師的比例為55.3%,較2015年顯著提高,在教育基礎較好的省份和地區,高職院校“雙師型”專任教師比例可達66.7%。但就全國而言,“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仍是高職院校高質量發展的薄弱環節。一是“雙師型”教師數量嚴重不足?!半p師型”教師供給能力不足,若按照1︰18的師生比進行計算,截至2021年底,我國“雙師型”教師缺口近23萬人,甚至有部分本科層次職業院?!半p師型”教師比例不足50%。二是“雙師型”教師培養主體單一、校企合作不深入、建設經費不足以及實訓基地和設備緊缺、滯后等問題,導致未構建多元立體的產教融合培養格局。企業需要積極參與“雙師型”教師培養,與院校共同構建職前職后一體化、校企雙主體的培訓體系。三是教師分類、分層晉升發展的標準體系不明確,多元參與的教師能力評價考核體系不成熟,高層次、高技能人才在“雙師型”教師隊伍中占比較低,對高素質雙師隊伍建設的引領作用不明顯。
(三)從教師個體發展看,對新標準、新技術更新速度不夠快,教育教學能力有待提升
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不僅數量上面臨巨大“缺口”,質量上也有待提高。具有3年以上企業經歷、在企業擔任過技術職務的教師占比偏低。除此之外,“雙師型”教師也存在技能掌握不扎實、專業不對口、與產業新技術匹配度不高等問題。一是“雙師型”教師企業生產實踐經驗普遍存在不足,對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的認識更新滯后,對職業標準、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標準、行業企業先進技術等掌握不充分,不能有效對接專業教學標準。二是部分“雙師型”教師拘泥于傳統教學方法,缺少創新教學理念,不能滿足創新型、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需求,開展教育教學的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
二、基于系統論的“雙師型”教師隊伍立體化培養價值取向
(一)基于系統論的分析
貝塔朗菲認為,任何系統都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系統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存在著,要素之間相互關聯,構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對“雙師型”教師團隊而言,每個教師都是團隊中的要素,打造高水平、高層次的“雙師型”教師團隊,離不開教師個體素質的提升。一是處理好整體與部分之間的關系:將“雙師型”教師個體成長和“雙師型”教學團隊建設相結合。高效的團隊是基于共同的清晰目標而形成的一個協作系統,個體擁有一定的自由和自主權,通過激勵個體成員充分施展技能和才干,產生積極的協同作用,使團隊績效大于個體績效之和。探索組建高水平、結構化教師教學創新團隊,使教師間形成良好互補,組成高水平、高層次的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隊伍。二是處理好部分與部分之間的關系:使專業教師培養與兼職教師培養形成有機總體。高職院校需要深化產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打造理論教學能力和實踐教學能力相融合的結構化教學隊伍。學校專任教師側重于理論知識的傳授,企業兼職教師側重于實踐技能的培養,企業教師將真實的項目及行業前沿技術帶到學校,二者在分工合作中產生能量的耦合增長。
(二)基于專業化發展的分析
教師專業化的核心是教師專業發展,即提升教師的專業性。高職院校教師專業化應遵循職業教育發展規律,從知識基礎、能力基礎、素質基礎、思想基礎等維度,提高教師教育教學能力和專業實踐能力。一是要打造多元化的培訓平臺。職業院校建設的培養培訓平臺應重視校企深度合作,實施企業培訓、科技研發、素質提升、社會服務等。依托教師發展中心和教師培養培訓管理平臺,建設一批優質的培訓基地,打造一批品牌培訓項目,通過校本培訓、企業實踐、國培省培、技能比武、教學能力比賽等形式,形成學校統籌規劃、二級學院(系)組織實施、第三方評價監控的工作機制,組織教師分層、分類、分級參加國家級、省級、市級和校本級培訓,打造具有學校特色的多元化教師培養培訓平臺,充分滿足教師專業發展需求。二是要創設教師立體化成長路徑。職業院校教師入口呈現多元化特征,學校應建立立體化成長通道,滿足教師不同階段的專業知識和實踐技能需求。教師的發展路徑根據需求可以分為教學型和科研型,每種發展路徑具有不同的層次,各層次之間互通。教學型教師發展路徑設計為“課堂教學標兵→校級教學名師→校級泰山講席→省級教學名師→國家級教學名師”??蒲行徒處煱l展路徑設計為“科技服務標兵→科技服務帶頭人→班墨學者→省級突貢專家→泰山學者”,院校要明確每一階段的發展標準與晉升標準。
(三)基于激勵理論的分析
激勵理論中工作效率與員工的工作態度有直接關系,而工作態度受需求的滿足程度和激勵因素的影響。職業院校根據教師需求設置的目標要能起到激勵作用,調動教師的積極性,同時完善教師激勵保障機制。一是學校設立教師發展專項資金,用于資助教學團隊開展教學研究和教學創新或者參加專業培養培訓和企業頂崗實踐。二是完善績效工資改革實施方案,以崗定薪、按勞取酬,形成重實績、重貢獻的激勵機制,優化績效工資結構。三是改革職稱評聘辦法,健全以品德、能力、業績為導向的職稱制度體系,嚴格聘期管理與聘后考核,實行競聘上崗,真正實現能上能下、崗變薪變。
三、高職院校構建立體化教師培養體系策略
(一)健全師德建設長效機制,推動師德建設常態化
教師不僅需要具有超強的教學能力,還需要具有高尚品格與人格,能為學生提供可參照的道德標準。一是引導教師將思政和師德師風納入教師培訓中,將思想政治融入專業、融入課程、融入課堂,提高教師思政工作水平。二是強化教師政治引領,落實教師職業行為準則,建立師德負面清單制度,引導教師恪守職業道德規范。三是完善學校、教師、學生、家長和社會多方參與的師德監督體系,防范教師師德失范行為,引導教師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以德育德,爭做“四有”好老師。
(二)精準分析“雙師型”教師發展需求,為多元化成長搭建立交橋
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團隊結構較為復雜,對教師培訓的需求各不相同。高職學校應基于“跨界耦合、能力導向”的培養理念,以產業人才需求分析為邏輯起點,建構專業能力、實踐創新能力、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教學研究能力、社會服務能力、國際合作能力“六位一體”的“雙師型”教師能力標準,構建滿足多元需求的立體化培養體系,明確教師職業生涯發展路徑。一是為教師量身制訂培訓方案,將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新標準融入培訓過程,提升教師的專業標準開發與專業建設能力、課程建設能力、信息化教學能力、實踐指導能力。二是創新多元化培訓形式,采用混合研修、在線培訓、結對學習、跟崗研修、頂崗研修、訪學研修、返崗實踐等方式,構建以能力發展為核心的教師培養路徑。三是健全教師培訓標準體系,把職業標準、專業教學標準、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標準、行業企業先進技術等納入教師培訓內容,提升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教材開發能力。
(三)構建校企雙主體教師培養培訓體系,創新專兼職教師管理機制
職業教育是面向市場的就業教育,是面向社會的跨界教育,這也決定了職業教育的“雙師型”教師培養必須走校企合作的道路。職業院校應搭建“多元參與、實時雙崗”的培養培訓平臺,制定教學教研能力提升、科研服務能力提升、實踐創新能力提升、國際職教能力提升計劃,助力教師素質全方面提升。一是校企共建“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基地和教師企業實踐基地。在真實生產環境中培養教師的實踐能力,使教師能運用已有的知識、技能解決問題。二是構建職前職后一體化、校企雙主體的全過程培養培訓體系,落實教師5年一周期的全員輪訓制度,組織教師深入企業一線實踐,提高教師專業技能水平和實踐教學能力。三是健全自主聘任兼職教師制度,保障行業企業領軍人才、大師名匠兼職從教的渠道暢通,實施現代產業導師特聘崗位計劃,建設標準統一、序列完整、專兼結合的實踐導師隊伍,推動形成雙師結構與雙師素質兼顧的專業教學團隊。
(四)實施能力導向的評價機制改革,改革教師薪酬分配制度
教師評價是“雙師型”教師培養體系的重要保障。學校要將師德師風考核作為教師評價的首要任務,創建“多元主體、同步發展”的評價機制,聯合行業企業共同制定評價標準,針對不同專業類型和專業技術等級實施分類、分層評價,既有針對教師個體的評價標準,也有針對“雙師型”教師團隊的評價標準,以此促進教師和教學團隊專業化發展,充分調動教師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一是健全“雙師型”教師認定、聘用、考核等評價標準,突出實踐技能水平和專業教學能力,堅持師德為首、業績為要、發展為本的原則,實現教師職稱晉升和能力提升雙發展。二是建立多維度立體化的教師能力考評體系。將師德師風、工匠精神、社會服務、第三方評價等納入教師綜合能力評價體系,完善企業及同行專家評審制度,構建更加科學規范的評價體系。三是實行薪酬分配制度改革,以崗定薪、按勞取酬,擴大二級學院分配自主權,將評價結果與教師的獎勵績效掛鉤,提高獎勵性績效工資比重,激發教師內生動力。
[參考文獻]
[1]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14〕19號)[Z].2014-05-02.
[2]教育部等四部門.關于印發《深化新時代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J].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公報,2019(11):30-34.
[3]劉英霞.系統論視角下高職學校高水平專業群組建邏輯與成效探析[J].職業技術教育,2020,41(14):25-29.
[4]張憶雯.協同理論視域下職業院?!半p師結構”教學團隊的內涵及建設路徑[J].教育與職業,2021(15):87-92.
[5]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J].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公報,2018(Z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