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小燕
【摘 要】疫情時期,特殊環境下,觀鄉村小學美術教育教學現狀,思美育與人類生活的聯系。在國家力量的強大引領下,我們面對突發狀況及時做出調整與轉變,因材施教,因時而興,乘勢而變。以大美精神弘揚大愛情懷,融合美術核心素養,達到以美育人的目的,調整轉變美術教學的方式方法,以藝術筆墨構建有時代溫度及生活烙印的心靈發聲,使學生真正意義上成為身心健康發展的社會人。
【關鍵詞】后疫情時代 繪畫日記 生活教育
2020年伊始,當人們還沉浸在準備年貨的忙碌氣氛中,一場全球性災難正向我們悄悄逼近。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打亂了我們正常的生活,本該熱鬧的春節顯得寂靜,天真純潔的孩子們只能透過窗口仰望方寸藍天。在國家力量的強大引領下,教育部面對突發狀況及時做出調整與轉變,因材施教,因時而興,乘勢而變。現就后疫情背景下鄉村小學美術教學現狀進行分析與思考,進而探究調整轉變美術教學的方式方法,以大美精神弘揚大愛情懷,以藝術筆墨構建有時代溫度及生活烙印的心靈發聲,從而守衛校園這方凈土,呵護學生的身心健康。
一、“后疫情”時代,需要對鄉村小學生源和美術教學現狀再分析
最近教育部又提出了中小學生美育要求,號召全體美術和藝術教師要關心和支持中小學生在美育上有所建樹和成就。在“后疫情”背景下,抓好美術教育又成為新的挑戰。
(一)新時代,鄉村小學美術學習狀況分析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為了獲得更好的生活條件,本地農村人員逐步向城市遷徙,致使本地農村小學生源逐步減少;外來務工人員從全國各地涌入經濟發達城市,而這些務工人員子女也成了當地農村小學生源的最大來源。以本校為例,本校地處城市邊緣,又是城市交界處,人口流動量大,家長學歷低,工作和經濟收入相對不穩定,自我保健意識較弱,生活環境也相對不理想,對孩子的藝術教育無暇顧及,加之對美術課的不了解,意識上認識不足,造成美術課上的基本物質條件難以保證。
(二)疫情后,鄉村小學美術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入做好中小學“停課不停學”工作的通知》,2.4萬余在線課程在22個在線課程平臺免費開放。其中,我市積極利用“錫慧在線”平臺,開發了近3000個網上課程教學課例,保證了學生的線上知識學習。但對于非工具性學科,由于網上學習時間不利于控制,又受美術學科特點的制約,工具的準備、操作過程的引導等,加之鄉村小學生家庭狀況,致使學生參與度不能保證,難以分享到高效便利的教學資源。據本校情況了解,有部分學生地處外省市,該地區網絡欠發達,沒有網絡信號,線上課程都難以保證。在復工復學后,本校外來務工子女較多,人口大量跨區流動,在疫情的長期備戰關鍵時刻,容易產生認識不到位、防范跟不上的情況,加之生活的壓力、疫情的蔓延、對待孩子學習問題上的手足無措,這些都會讓家長和學生產生焦躁心理。
二、“后疫情”時代,需要探尋更有效的鄉村美術教育新途徑
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定義為“是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學生的認知大多來源于生活,教師應引導學生取材于生活,創造于生活,回歸于生活,使學生真正意義上成為身心健康發展的社會人。
(一)觀照生活,記錄發現之美
當下,國內外的疫情情況就是“鮮活”的“教科書”。科技手段迅猛發展的今天,記錄生活的方式多種多樣,照片、視頻、隨筆、日記等可在朋友圈、微博等平臺發布。對小學生來說,常態記錄生活的形式就是寫日記。一直以來,筆者有意識地鼓勵學生以繪畫的形式記錄生活,在美術教育領域就是繪畫日記。繪畫日記,是兒童用畫筆在紙上畫下來的“話”,它是兒童敘述對事物、對生活、對眼中世界的好奇與理解的一種載體,是兒童心象的自然流淌。繪畫日記沒有經過成人加工,是最原生態的作品。因此,它最生動、鮮活,也最具有感染力。一支筆,一張紙,自信流暢的線條,無拘無束、縱橫交錯,上面密密麻麻的都是他內心想說的“話”,也可以利用日記插畫的形式表現。畫畫時,能觀察到、想到的不一定能馬上表現到位,已表現出來的東西一定是觀察到、想到了的,離做到還有一段距離。所以,用繪畫日記記錄生活,讓兒童把對視覺藝術的獨特認識和自我表達高度結合,無形中起到了發現美的作用。在被疫情困住的空間里,在疫情不斷演變發展的時期,讓繪畫日記記錄自己的一段生活,載入人生旅程的史冊,回首過往,細細品味,更能體會生活的意義。
(二)回歸生活,領略創新之美
疫情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示,讓我們不得不重新反思自身、審視自然、關注環境。在疫情復課后的美術教學中,結合線上教學,筆者結合疫情進行美術教學,搜集相關資料了解病毒,讓學生用美術語言,結合病毒形態特征表現病毒并展開表情聯想和變異想象。疫情復學后,口罩一時登上熱門,成為每個人的必備品。而自我保護意識較弱的小學生,他們不習慣成天戴口罩,各人口罩也極其容易混淆,還有用過的口罩的處理方式,這些都成為一個新的待解決課題。在這樣一個問題情境的驅動下,設計口罩題材單元課程,分為如下課時:“我的口罩”“口罩里的聯想”“春天般的口罩”,使學生正確了解病毒的傳染途徑,養成講衛生的習慣,消除戴口罩的恐懼和焦慮心理。面對疫情,在美術教材的動物單元,結合疫情與動物,把教學重心放在和平相處、共享生活的層面,作業中體現我的動物朋友,講述與動物相處的故事,利用視頻,將生活中對待動物的正面和負面影響都呈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內心產生對比,為繪本設計、繪畫創作積累素材,更重要的是從問題的表面看到事物的本質,拓展思維,掌握方法。
(三)學會生活,實現傳承之美
自古以來,美術與生活是緊密相關的,就心理領域而言,美術及其教育活動就是人類醫治心理疾病、保障心理健康的一種手段。人們發現美術作品及其構成因素均有良好的心理治療作用。遠古的美術作品,如日鳥月蛙、儺戲面具等,被賦予神秘色彩,被人們當作祛病鎮邪、保佑吉祥平安的護身符。后來的美術形式,如門神年畫,表達了人們對幸福的渴望。隨著時代發展和人們認知水平的提高,美術元素還出現在了各行各業。如病房的藍色環境,對病人的情緒有很好的調節作用;而紅色更容易激發人的斗志。疫情恰逢中國人的傳統節日——春節,對于年齡尚小的小學生來說,既難忘又不免有些心理落差,換種方式過春節、貼門神,或許能給壓抑的生活增添色彩。于是,可以從認門神、畫門神課程建構中國傳統文化課程系列,讓學生理解美術在生活中的作用。美術教材中有魚的紋樣、鳥的紋樣系列課程,于是在此基礎上,針對中、高年級融合蝙蝠的紋樣課程,一方面端正對蝙蝠的認知,使學生能夠具備客觀看待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結合美術學科特點,體會千百年來美術帶給人們精神層面的滿足,通過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美術賞析,區分丑陋與美麗。從一個個寓意深刻的藝術作品中,學生感受到人類自古對美好的向往和文明的發展,深刻認識美術來源于生活,還原生活并高于生活。
三、“后疫情”時代,需要美術教師以新的眼光和手法跟進美育
進入后疫情時代,多項活動相應減少,單一的學校生活能讓學生在美育方面獲得什么?
(一)抓牢美術本質,讓美術教育更加貼近學生和學校生活
鄉村學校有成為藝術靈感源泉的特質,用收割后的麥稈穿編,用碎布頭創作手工作品,石頭畫,樹葉畫,泥塊造實景模型,沒水的彩筆沒準又能煥發新的生命。有了美術的眼光和頭腦,學生會看到生活處處是希望。
(二)放大美術視野,使美術教育成為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疫情時期,“看”云展覽,“賞”名畫,“學習”中華傳統文化等,這種以賞為主的美術教學活動,積累精神財富,提升美術素養,填補了學生心靈的空白。任何一種表達方式都顯現出美育的目的,為人育人。
綜上所述,面對“后疫情”時代的生活需要我們更理性,鄉村美育要以當今國家對美術教育的要求,透過生活廣角,聚焦事物本質,散發理性思維,使學生學到的知識和技能最終轉化為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和素養,彰顯育人思維。
【參考文獻】
[1]楊景芝.美術教育與人的發展:兒童美術教學法研究[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7.
[2]尹少淳.小學美術教學策略[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