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雪紅
(蘭州資源環境職業技術學院,甘肅 蘭州 730021)
《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出了“三教”(教師、教材、教法)改革的任務。“三教”改革中,教師是根本,教材是基礎,教法是途徑,解決教學系統中“誰來教、教什么、如何教”的問題。其落腳點是培養適應行業企業需求的復合型、創新型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目的是提升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這也是“雙高計劃”建設中“打造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高地”的首要任務。《數控機床與編程》是機電類相關專業的一門技術技能型課程,已經開設10余年,由于受到師資、課程體系、教學方法的影響,教學效果一直備受影響,而且對于相關技能大賽和“1+X”認證的培訓及指導能力也備受影響。在課程組的認真總結及研究下,開展了對此門課程的教學改革。
教學中《數控加工工藝》《數控機床與編程》《CAXA制造工程師》在課程體系設置中具有鮮明先后關系,按教學標準前一學期學習《數控加工工藝》、后一學期學習《數控機床與編程》,這樣開設使得學習工藝理論時僅限于理論,沒有結合實踐檢驗,而到后續學習數控編程時,對工藝知識已經很生疏,所以學習編程時工藝成為學習中的坎兒,這樣不管是手動編程還是軟件自動編程只能依葫蘆畫瓢,很難實現工藝與編程的一體化。再有,各門課往往由不同教師擔任,也很難將各門課聯系起來,無法實現互相的促進作用。而在工程實踐與崗位工作中,需要工藝與加工的綜合能力,所以直接影響了教學效果。課程師資未整合前如圖1。
圖1 課程師資未整合前
針對出現的問題,打破傳統教學體系,對教學內容進行整合,將兩門課程整合為《數控加工工藝與編程》,學時不增加,但是,工藝與手工編程實現了一體化;對于復雜的工件,在數控教學中滲透軟件編程,而并不是僅限于開設軟件課程中才講解編程,所以為實現手動編程與自動編程的協同進行,將《CAXA制造工程師》與《數控加工工藝與編程》同一學期開設,而且由同一教師擔任,個別由于排課原因,分為兩學期,也必須是相鄰兩學期,且教師必須能勝任這兩門課程的授課任務,這樣就真正發揮了各門課程之間的互相促進、互相服務的功能,最終實現了完整體系。整合課程與師資如圖2。
圖2 整合課程與師資
課程整合后,整個工藝、加工、軟件操作均需要所授課教師獨立完成,對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師不能僅限于理論而長期依賴實訓指導教師來完成零件加工任務,激勵教師主動提升自己,教師下企業鍛煉的目的性更強了,這樣加速了教師的復合型能力提升,也更加勝任職業教育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教師團隊結構也更加合理,也加速勝任指導相關技能大賽和”1+x”認證的培訓指導能力。
打破傳統每2節一個授課時段的傳統限制,《數控加工工藝與編程》和《CAXA制造工程師》實行4節連排和3節連排形式,這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就能實現從工藝分析、程序編制、加工仿真的完整流程,即完成一個完整的項目,而不是以往的斷層狀態,對教學效果的提升起到了推動作用。
《數控加工工藝與編程》實行“體驗式”教學,基本在仿真機房與車間完成,盡可能選用真實工件為載體,進行真實“體驗”。工件從毛坯到成型的過程,實現項目導向、任務驅動模式,每次課有任務,實行現場考核,以學生現場完成情況進行真實考核,激勵學生不斷進步。另外,將學生課堂表現、操作過程中的職業素養、勞動表現等均作為平時成績的一部分,實現“三全育人”,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加強思想品德修養。
《數控加工工藝與編程》由于實踐性很強,對于職業類學生,單純的理論很難體現技能掌握情況,也不能體現理論結合實踐的水平,所以開發了理實一體題庫,不是單一的選擇題、判斷題等傳統題目,而是從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出發,綜合基本理論與實踐,以解決實際問題的形式開發題目。為調動學生備戰考試的積極性,復習期間實訓室全天開放,復習結果以實操表現或紙質復習資料準備情況計入期末成績的一部分,考試時試卷隨機抽取,團隊現場組合,機會均等,公平公正。這種考試策略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截至現在,考試效果很好,提升了這門課程的教學效果。
(1)經過課程融合與教師一體化,排課、授課更加合理化,且教師的專業方向更加明確,有利于合理培養師資。整合課程內容,整合師資力量,同一位教師同一學期完成了從工藝制定、程序手動編程、軟件自動編程、機床操作的完整流程,更加體現職業教育的崗位特點,使得學生知道學什么、怎么學、能解決什么問題。特別是三門課程互相促進、互相滲透,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體系,而且對培養復合型人才更加有效。
(2)重視過程化、改革期末考核模式,大大激發了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學習效果提升明顯。強化平時成績考核力度,全面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好的應用方案又助推了進一步的資源建設,所以處于不斷的補充新資源、創新應用方案的循環過程中,促進了課程資源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