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作彬
摘要:隨著職業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教育信息化已經成為高等職業教育的重要改革趨勢。在此背景下,微課作為一種代表性的技術手段,被廣泛應用于高職物流專業教學中來,并在提升專業教學實效和提高專業育人質量方面展現出了巨大的作用。然而,微課在高等職業教育中的運用畢竟尚處于起步階段,如何正視其應用意義,通過有效的教學設計來全面發揮其教育促進效能,已經成為新時期高職物流專業亟待解決的問題。基于此,本文就微課在高職物流專業教學中的應用意義和應用策略進行了詳細探討,以期能夠給廣大教師同仁提供一些借鑒參考。
關鍵詞:高職;物流專業;微課;應用意義;應用策略
眾所周知,當今我們已經進入到技術和信息大爆炸時代,科技的快速發展也大大地推動了教育事業的變革。微課作為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代表性產物,有著直觀便捷、內容精煉和針對性強等諸多優勢,備受廣大教師青睞。將其滲入到高職物流專業教學中來,不但是物流專業教育信息化改革的必然趨勢,而且也是推動物流專業人才培養質量提升的必要舉措。因此,在新時期,我們有必要正視微課的應用意義,以該技術為依托,不斷優化物理專業教學設計與模式,加快構建物流專業“微課堂”,以小微課,彰顯大智慧,為物流專業人才培養效果的提升奠基。
一、微課在高職物流專業教學中的應用意義
(一)激發興趣,提升教育實效
興趣好比是學生的不竭動力,尤其是對于高職大學生而言,他們大多學習基礎較為薄弱且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在教學實踐中,只有將教學活動與他們的興趣點相結合,才能激起他們的學習興趣,使他們能夠以更熱情的姿態投身到學習當中,進而保證教學效果。但是,結合現實情況來看,由于物流專業課程有著很多知識點,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部分學生很容易心生厭學情緒,進而學習效果不佳。這時,如果我們單純依靠以往言語直輸的教學方式的話,不但會影響學生的學習熱情,而且還會影響教學實效。而微課作為教育信息化的代表性技術,有著展現直觀、靈活先進等特點,將其滲入到物流專業教學中來,能夠增添物流教學的現代化氣息,這對于當前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是極為有利的。與此同時,微課的運用能夠將知識點更加直觀、更加針對性地展現出來,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學生的學習難度,消除他們的抵觸心理,從而使他們能夠在寓學于樂之中獲得更多學習收益,讓教學實效更上層樓。
(二)塑造習慣,促進全面發展
微課作為一種有著較強時代性、趣味性、親和性的教輔手段,一方面能夠為學生帶來諸多豐富多彩的學習資源,簡化其學習難度,調動其學習熱情,另一方面也能夠為學生提供更為多樣的思考探究、操作實踐和預習復習的契機,這對于他們良好學習習慣的塑造是很有幫助的。例如,在課堂教學之中,我們可以依托微課之便來引領學生展開翻轉式的思考與探究,或者我們可以將微課滲入到課前環節以及課后環節當中,為學生的預習以及復習提供諸多便利,這對于他們相互自學意識、探究意識的培養將大有裨益。除此之外,我們能夠看到,微課的應用也帶動了物理專業由傳統向著互聯網+方向轉變,這也使得本專業教學能夠打破現實課堂桎梏,向著數字化、智慧化以及三維化方向延伸,這也給學生提供了更為寬廣的學習和實踐空間,從而促進其更好地開展自主學習和自主實踐,為他們未來就業與發展奠基。
二、微課在高職物流專業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一)課前微課應用,實現高效預習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在高職物流專業教學中,做好預習環節引導工作是很有必要的,其意義不僅僅在于能夠讓學生提前了解所學內容,提高他們對于相關知識點的把握能力,進而保證教學實效,而且還在于能夠為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自主學習、自主思考以及自主處理問題的鍛煉平臺,從而為他們專業能力的提升和自學能力的發展奠基。但是,在以往的教學中,高職物流專業教學的預習環節大多是缺失的,即使有也只是以單純的課本閱讀來展開,教師很少有為學生設置一些具體的預習引導或預習任務,這也使得其預習效果不盡人意。對此,我們不妨立足信息化的時代背景,以微課為著力點,引導學生展開課前“微”預習,從而讓他們的預習效果得到有效提升。
例如,在講授“包裝”的知識點時,我們可以依托微課做出以下預習引導設計:首先,我們可對本章節教學內容進行詳細歸納,在此基礎上,結合網絡視聽資源,設計一個具有預習性質的微課。在這個微課當中不但要包含一些專業知識點的講解,如包裝的概念與分類、包裝的作用、包裝合理化以及包裝材料等,而且也要有一些與之相關的圖片或音頻,以此來實現“動”與“靜”的結合,進一步激發學生的預習熱情,簡化他們的預習難度。然后,我們可以在微課當中設計一些啟發性的問題,引領學生在“微”預習的同時,還能實現“深”思考。如“結合生活實際,說一說物流包裝都有哪些作用?”“怎么樣的包裝才算是合理的包裝?”“說一說你見過的包裝材料有哪些?”等等,通過這些問題來促進他們能夠將預習內容和自身閱歷相牽連,使他們能夠在知識遷移與深入思考的過程中,獲得深刻的認知。再者,我們可以依托釘釘、QQ等軟件的便利,將預習微課分享給班內學生,一方面讓他們觀摩微課并思考其中的問題,另一方面可設計一個“預習任務單”,讓學生將自身的預習成果填寫在內,如可以繪制一下本章節的思維導圖等等。同時,也可以讓學生將自身的疑惑之處記錄在內,從而幫助我們更好地把握學生的學習實情,為后續課堂教學的高效化開展鋪路搭橋。
(二)課中微課應用,促進翻轉學習
在高職物流專業教學中,不乏一些抽象性較強的知識點,在面對此部分知識點時,我們切不可以言語講述的方式來進行教育教學,一定要保證好教學方法與手段的先進性、趣味性,以此來引領學生展開深入的分析與探究,從而使他們能夠更好地掌握這些內容難點,獲得專業認知與能力的有序化發展。
例如,在講授“物流采購”的知識點時,如果我們單純以口頭講述來推進教學的話,很難獲得好的教學收益。對此,在課堂中,我們可以依托微課之便來為學生搭建一個翻轉式的課堂,引領學生在翻轉學習當中進行更為廣泛的思考和探究,幫助他們更好地掌握這些內容。首先,我們可以結合課前“微”預習的反饋,做好重難點的總結工作,然后設計相應的教學微課,并將其引入到物理課堂。其間,我們可以結合言語講解,輔以微課的暫停、播放、回放等功能幫助學生理解物理采購內涵、分類以及計劃關系等知識點。在此基礎上,我們可以在把握學生認知特點、學習基礎等方面實情的基礎上,在班內劃分出多個4-6人且內部優差生比例趨于均衡的小組,以此來實現相互帶動和整體提升的教育目標。接著,我們可以讓各組在觀摩微課的基礎上,進行翻轉式的思考與探討,如可在微課中呈現一些案例,讓學生分析采購計劃和其他計劃之間的關系等等,在此基礎上,可指引各組成員一同進行思考交流和分析探究,完成相關的翻轉實踐任務。最后,我們可以指引各組成員依次闡述自身的結論和答案,同時結合其中的閃光點和不足點進行總結性點評。如此一來,不但能夠讓課堂教學趣味性、親和性得到有效提升,而且還能夠引領學生合作學習、翻轉探究,從而使他們能夠更好地化解認知難點,在課堂中獲得認知能力、實踐能力、合作能力、思考能力以及處理問題能力的協同化發展。
(三)課后微課應用,推動全面復習
實踐證明,如果我們想要保障好教學實效的話,應當在做好預習引導和課堂教學的基礎上,高效和全面推動學生的專業復習工作,只有這樣才能使他們更好地將所學認知轉化為自身的能力與素養,得到全面性的成長。但當前,很多教師缺少對學生課后復習的引導,這也使得學生難以獲得專業能力的全面提升。面對此情況,我們應當以微課為視角,做好課后復習環節的創新工作,從而推動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將“物流中心供應鏈”完的知識點時,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來引領學生開展微課復習:首先,我們可以結合釘釘、雨課堂、QQ等軟件之便搭建一個現代化的“微教育平臺”,然后將章節微課以及課后復習試題上傳其中,引領學生在課后開展不限時間以及地點的復習。其次,我們可以設計一個任務式的復習微課,微課中,一方面可以布置一些文字式的任務,如總結章節內容,繪制思維導圖,分列重難點等,另一方面可以布置一些實踐式的任務,如引領學生探訪物流中心,分析供應鏈的作用與特點等等,讓學生能夠實現個性化的實踐復習,從而激發其復習和自主學習意識,推動其整體學習實效的提升。與此同時,我們可本著“信息化”的思路,為學生布置一些“信息化作業”,如總結相關知識點的同時,制作一個PPT課件,來展示本章節內容,其中學生可以自行安插一些圖片、視頻與文字,或者可以讓學生錄制一段課程講解、課程新的小視頻等等,然后可以比一比誰的作品最好、誰最用心,并通過網上投票的方式選出最優作品,這樣既可以深化學生的章節認知,又可以推動其良好學習品質和綜合能力的發展,可謂是一舉多得。除此之外,我們還可專門結合一些重難點知識,設計一些微課并發送到平臺之上,指引學生在課后進行仔細復習與鉆研。然后,可以依托平臺之便,與學生展開“微”探討,如可以與同學進行音頻連線,及時為他們答疑解惑等等,或者可以在把握學生問題的同時,通過現實集中授課的方式來逐步消除他們的學習疑問,從而讓教學效果得到進一步提升。
總之,以微課為助力來推動教學模式的革新,已經成為高職物流專業教學改革的重要方向。在新時期,我們有必要立足信息化的時代教育發展形勢,正視微課在專業教學當中的應用優勢,不斷運用新的教育思路和方法去打造一個現代化、趣味化和高效化的物流專業“微”教學體系,從而以小微課,彰顯大智慧,為教學效果的提升,和學生專業能力、綜合素質的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滕罕.高職院校物流專業微課資源建設與應用機制研究[J].物流技術,2018,37(11):150-153.
[2]宋莉.微課在中職學校物流專業教學中的應用[J].科技風,2018(24):35.
[3]孫藝.基于“微課”背景的物流專業教學模式改革研究[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8,21(14):208-209.
[4]余小玉.“微課”背景下物流專業教學模式改革研究[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7,20(09):250-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