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一君
摘要:初中階段作為學生價值觀養成的關鍵時期,培育學生優秀的道德品質是全體老師的工作和任務。語文課本在培育學生的良好道德品質方面,有著自身優點。本文就從初中的語文教育問題入手,探討了當前初中語文品德教育狀況,并給出了語文德育的一些對策,希望有助于語文老師提高教學策略,從而促進了品德教育和課程教育的有機統一。
關鍵詞:立德樹人;初中語文;德育;小組合作
語文作為一門語言類學科,教育內容既包括語言技能方面,還涉及情感教育方面,所以語文課程并不僅僅為了教學生聽、說、讀、寫,還為了使學生學會為人處事。語文教師在德育方面也有著自己的優勢。在新課改背景下,《初中語文課程標準》對當前語文教師的教學工作提出了新要求,要求教師既要在傳授學生語文基礎知識的同時,也要注重滲透德育教育內容,以培育學生的核心素質為目標,努力實現學生的綜合發展。
一、在初中語文閱讀活動中落實立德樹人
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作為重要的教學組成部分,閱讀也是學生增長見識、培養價值觀的重要渠道。因此,教師可以依托于閱讀落實德育,完成立德樹人目標。在豐富的閱讀世界中,學生可以發現親情、友情的珍貴,發現自然界的美好,也可以發現愛國精神、奉獻精神的偉大,還可以找到文章主人公身上堅強、勇敢、善良的高貴品質等等。如此種種都會給學生的心靈帶來觸動,使他們受到正向的情感和價值觀的引領。
教師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當中,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文章中傳遞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例如,部編版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材《觀滄海》,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當中,應當重視語文閱讀教育,完善立德樹人的教學任務。教師詳細介紹曹操創作這首詩歌的背景,請學生朗讀這首詩歌,感受詩歌中以景托志,胸懷天下的進取精神。讓學生從詩歌寫作手法、情感態度等方面引導學生理解這首詩歌,學會品鑒古詩詞中傳遞的精神。通過有效的教育,讓學生學習雄偉博大的氣魄以及恢宏寬廣的胸懷,以更加樂觀的態度去面對生活的難題,讓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態度。
二、初中語文寫作活動中落實立德樹人
初中語文寫作教學活動也是德育的有效途徑之一,寫作是學生思考和表達自我的途徑,在寫作教學中,教師可以抓住寫作主題,尋找正確的切入口,展開德育教育活動,讓學生在有效的寫作現象當中敢于表達敢于說真話。教師可以引入一些德育相關的話題,引導學生思考并展開寫作,讓學生對道德問題、社會事件等加以思考,形成自己的觀點。作為教師應當不斷地了解學生的心理特征,根據實際情況展開指導性的教學,讓學生不斷學習德育知識。
例如,九年級上冊語文教材《我愛這片土地》,學完這篇課文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文章的核心思想,讓學生基于自己對這篇文章的理解和感悟,寫一篇隨筆。學生基于文章的寫作背景、作者的生平,并查閱資料,了解相關的歷史背景,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然后教師再引導學生開展寫作訓練活動,圍繞愛國主義情懷這一個話題展開寫作。在這個寫作過程中,學生進行了有效的思考,受到了愛國主義情懷的熏陶,并通過寫作進一步陶冶情操,進而課程實現立德樹人的任務。
三、在初中語文實踐活動中落實立德樹人
除了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之外,語文實踐活動中也可以滲透德育。教師可以抓住機會,組織學生參與實踐活動,通過實踐活動進一步強化德育效果。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對學生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實踐活動給學生提供了機會,使得他們能夠將理論轉化成實踐,在實踐中進一步發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比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積極參與一些有關于思想道德品質的相關演講競賽,讓學生明白“人無信,則不立”這一個重要的原理。與此同時,除了語文課堂之外,還有許多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比如主題辯論賽、詩歌朗誦大賽以及編演課本劇等等重要的實踐活動有意義的實踐活動,能夠很好地鍛煉學生各方面的綜合能力,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
例如,部編版九年級上冊語文教材實踐活動“走上辯論臺”,教師在教學過程當中,可以給學生提供一個辯論主題,比如:網絡發言應當自由化還是進行一定約束。在這個辯論活動中,學生整理論據,梳理辯證思路。正方學生認為自由的網絡空間有助于發展理性精神,反方學生認為沒有約束的網絡空間會使得不良信息激增,使網絡世界喪失應有的秩序。在辯證的過程當中,學生還能夠知曉在網絡上發表不當言論所帶來的影響,明白網絡暴力的危害性,進而能夠加強文明上網意識,自覺維護網絡空間的良好秩序。
四、結語
在初中語文課堂中開展德育教育,不但可以培養學生的語文素質,還可以提升課堂教學效果。教師們要重視對德育教學的滲透工作,正視品德教學在培育學生綜合素養方面所起到的重大影響。對學校實施德育人教育的方法也有許多,要求學校全體教育人工作者進一步探究實驗,以找出最切實可行的教育方法,以立德樹人為目標,真正達到了學校授業教育的“育人”功能。
參考文獻:
[1]王建玉.立德樹人理念下初中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J].漢字文化,2020(12):108-109.
[2]趙艷霞.關于初中語文教學實踐活動中德育滲透的思考[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0,4(14):145-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