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立新
擔當精神是現代公民應有的基本素養,是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道德基礎,而在素質教育背景下的今天,培養學生擔當精神具有積極的教育意義。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擔當精神,不僅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道德修養,還可以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因此,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養學生擔當精神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注重對學生擔當精神的培養,因為《道德與法治》課程本身可以為學生的責任意識以及擔當精神提供天然條件,教材中的內容可以讓學生在學習和成長過程中對責任意識以及相關精神素養有一個初步了解。在此基礎上,教師進行科學培養,堅持整合教育資源,才能讓學生具備一定的擔當精神,貫徹落實初中階段《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育目標。
一、《道德與法治》課程培養學生擔當精神的意義
《道德與法治》課程在初中階段設置的主要目標,是引導正處于重要成長時期的學生具備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念以及法治理念。因為該階段的學生正處于青春期階段,容易產生波動較強的情緒,近年來初中階段學生出現違法案件的案例逐漸增多,這也意味著教師需要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對學生進行正確引導,避免此類問題再次出現。針對《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擔當精神的內容,教師則需要從專業化角度出發,根據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出現的具體問題引入教材內容。
首先,從社會責任角度出發,由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體制的不斷轉變以及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讓各種事物的評價方式出現了功利化色彩,這對人們的思想以及道德理念有了多方向的影響。正處于身心成長時期的中學生,更容易在電子設備以及網絡環境的熏陶下,讓思想和行為受到當前社會環境的不利影響。《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擔當精神的滲透,可以讓學生意識到社會責任的重要性,讓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具備一定的擔當意識;并以此實現精神教育的強化,確保學生的思想道德觀念以及法治素質得到提升。具備穩定精神素養以及深厚思想道德理念的學生,在社會環境中遇到各類社會事件會有更積極的想法,并且在社會環境中有更強的適應性,有助于學生接受多方面教育,實現自身綜合素養的全面提升。
其次,從政治核心素養角度出發,擔當精神本身屬于該所有內容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教師在針對《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內容,進行研究以及對教學策略進行設計的過程中,需要對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以及實踐能力進行全面培養。避免該學科教育以及內容和其他學科交叉重復,而是要在綜合培養的基礎上,和其他學科課程目標進行有效銜接,既要落實課程教材的系統性、適應性特點,又要保證學生在學習課程內容的過程中,強化擔當精神在其成長中的作用。教師也能以此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政治核心素養培養體系。
最后,則需要從學生的精神需求角度出發,教師需要通過《道德與法治》課程內容中所蘊含擔當精神的正確傳輸,來滿足學生在成長過程中的精神需求。確保學生可以實現身心同步成長,在擔當精神的積極影響下,對國家有更強烈的認同感,對自身的民族有更強烈的自豪感,及時達到在初中階段對學生實施擔當教育的目標,為培養學生具備擔當精神提供更多元的可能。
二、《道德與法治》課程培養學生擔當精神的途徑
1. 更新教育理念,融合精神素養教育意義。創新化的教育理念,才能將《道德與法治》課程精髓在課堂中對學生進行完整滲透,因此教師在對學生進行精神素養教育的過程中,需要及時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了解更多科學化教育觀點,將其融入到自身的課堂設計中,確保學生在全新的教育理念影響下實現思想以及精神層面的升華。
例如,在學習《少年的擔當》這節課內容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設備及網絡資源為學生播放少年英雄事跡,引導學生對社會環境中的少年英雄事跡進行了解,有助于學生受到良好思想層面的熏陶,既可以讓自身的思想素養得到提升,又能向這些少年英雄積極學習,樹立宏偉遠大的目標。此外,教師還可以通過社會環境中曾出現的有關于“初中生不小心劃壞汽車之后在原地等車主”的新聞,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通過來源于生活的“少年有擔當”案例,對學生進行擔當精神的滲透,確保學生的精神素養不斷提升。無論是生活化的少年擔當案例還是相對具有一定升華含義的少年英雄事跡,對學生的精神層面都有著一定的積極影響。教師在引用該教學視頻的過程中,可以貫徹落實全新的教學理念,通過更新后的教育理念,讓學生了解精神素養教育的含義,并在生活和學習過程中積極學習優秀榜樣,具備更高層次的擔當精神。
2. 探索創新方式,結合針對性的培養法則。創新教學方式需要教師針對學生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的表現,進行積極探索。因為針對性的教學培養法則,可以讓擔當精神更好地在學生成長過程中滲透,為其人生未來的發展點明方向。也能讓《道德與法治》課程內容的精髓通過創新方式進行展現,鼓勵學生在學習和成長的過程中樹立屬于自己的夢想,并且將《道德與法治》內容中蘊含的擔當精神通過夢想的載體進行體現,鼓勵學生努力學習回報社會,擔當起屬于自身接班人身份的責任大旗。
例如,教師在講解《展現中國風范》這一節內容的過程中,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為學生播放《長江之歌》這部紀錄片,引導學生通過觀看紀錄片,了解中國在發展過程中的歷史擔當,并以此增強自身的愛國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在觀看之后,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在小組內進行討論,針對大國精神以及歷史擔當進行主題討論,學生可以逐漸萌生出一定的社會責任擔當精神,為其未來的生活和成長奠定思想基礎,確保學生通過了解《道德與法治》課程內容,而處于較高思想層次,更有助于其具備為社會做貢獻的理念和想法。
教師在進行《道德與法治》教學內容講解的過程中,要力求教學過程具有一定的實效性,因此需要結合針對性的培養法則,對學生進行擔當精神的滲透和教育。具體表現為將教學活動內容化,將具體內容活動化。通過觀看紀錄片以及后續的小組討論活動,學生可以在《道德與法治》課程活動的影響下具備更高的精神素養,進一步達到初中階段《道德與法治》課程教育目標。
3. 基于精神素養,融合擔當精神教育價值。從精神素養角度出發,教師需要在《道德與法治》內容中融合更具創新意義的精神教育價值,讓學生在了解擔當精神之后,在日常生活以及學習過程中更好地踐行自身的擔當責任,在教師設計的探究活動中,逐漸拓展并深化擔當精神,在未來的成長過程中有更強的適應能力和社會責任感。
例如,在學習《走向和平與發展》這部分內容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引用典型事例引導學生實現精神層面的升華,對和平與發展的重要性有更深刻的理解。對經典事例的生動講解,不僅可以讓學生在思想層面有更強烈的共鳴,還能讓學生在精神素養培育策略的影響下,理解現階段初中學生需要接受精神教育的意義。教師也能從精神教育角度出發,對學生接受《道德與法治》課程教育之后的意義進行深度思考,為學生帶來更加全面的《道德與法治》教學方案。
精神素養角度下,教師和學生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會產生更多思想以及情感層面的共鳴,通過科學培養有助于學生體會擔當精神在國家發展以及社會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性。引導學生具備國家富強的自豪感,以及自愿為實現國家強大發展的自覺擔當。
4. 聯系實際生活,強化學生擔當責任意識。道德與法治課程是培養學生正確是非觀的重要部分。它來源于生活,運用于生活。教師應當結合實際生活,從生活中尋找案例,引用到道德與法治教育課堂中來,創建有趣的情景模式課堂,活躍課堂氣氛。例如,對于當下熱點話題“老人摔倒究竟扶不扶”,教師可以針對這個話題,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讓學生自行組織排練,使同學們通過觀看表演,從中認識問題,多角度思考各種做法可能導致的后果,最終探究出正確的做法。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大膽思考和表達個人看法,并從中獲得一些啟示。這樣的教學模式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活躍了課堂氣氛,更是通過這樣的現實問題,讓學生逐漸形成了自己明辨是非的道德觀念和道德意識。
又以交通安全知識課為例,教師會給學生講解很多的交通標示,引導學生養成遵守交通規則的習慣,為之后成為文明的社會公民做基礎。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進行情景模擬,學生進行情景還原,請學生進行分析與解釋。學生在自己的生活之中會遇到很多不遵守交通規則的人,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編一些關于交通規則的順口溜印成冊子送給路人,提高路人的交通安全意識,傳播正確的安全交通知識,培養學生的責任擔當意識;同時,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知行統一”,在體驗中感知責任感與擔當精神,從而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在強化學生擔當責任意識的同時,教師應整合資源,重視對學生的集體責任感的培養。學校以主題班會的形式,在一定的階段圍繞擔當精神主題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一次精彩的主題班會,會對學生產生深遠的影響,讓他們的心靈得到洗禮,從而促使學生具有強烈的集體榮譽感。在定期展示評比中,對優秀學生予以獎勵,對有問題的學生予以批評。學生通過切身的體驗常常能產生強烈的集體榮譽感和責任感,明白自己作為集體的一分子,對所處集體應擔負起相應的責任,從而提升其對集體的責任擔當意識。
綜上所述,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主要針對學生的精神素養進行培育,而教材中蘊含著諸多責任與擔當精神的內容,因此教師需要重點對其進行提煉,引導學生在學習知識內容的過程中實現精神素養的逐步提升,并且對擔當精神的內涵有更深入的了解。在此過程中,教師需要對培養學生擔當精神的意義以及途徑進行細致分析,在貫徹落實持續性教學原則的前提下,培養學生具備擔當精神,并且將擔當精神內化為自身的為人處事原則,實現培養新時代德才兼備優秀人才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