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鍵詞:文化;積累;探究;核心素養
作者簡介:陳平(1971.12—),男,浙江省杭州市臨平區杭二中樹蘭實驗學校,一級教師,碩士。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初中生應具備借助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在教學實踐中,筆者發現,學生們對古詩文的學習大多抱有厭煩乃至懼怕的心理,而現階段古詩文教學大多受傳統教學影響,方法比較單一,教學有效性往往不太理想。如何提高古詩文教學的有效性一直是語文教學工作者探索的課題,許多教學工作者在此領域長期深耕,并取得了可觀的學術成果。筆者根據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提出一孔之見,以供同仁商榷。(本文將文言文和古代詩歌合并討論)
一、對傳統古詩文教學方法的揚棄
傳統古詩文教學教師是以自身為主導和主體的,往往忽視學習主體的情感與審美體驗,對學生的學習方式要求以記憶為主,忽視對學生思維能力、創造能力的培養,不利于學生的全面和可持續發展。傳統古詩文教學的方法也比較單調,多局限于講授、記誦,教學效率比較低下,已不能順應當代教育發展的趨勢。因此,對傳統古詩文教學方法進行分析、甄別、選擇顯得非常必要。
隨著新課改的深入,當代古詩文教學在關注學習主體方面有了積極而有益的探索。譬如針對古詩文的點撥式教學法,是在教學中倡導師生、生生互動,強調因勢利導,將串講與點撥結合,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古詩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這是非常有意義的探索,但在訓練學生創新能力等核心素養方面還有待加強。
二、吟誦經典,領悟至美
為了適應新時代教育發展的需要,教師應不斷探索創新古詩文教學方法,學習當代語文教育專家的最新研究成果。不過,探索創新的前提是要汲取傳統古詩文教學方法的精華部分。這其中,特別值得借鑒的是對古詩文的吟誦。
吟誦是我國傳統的讀詩、讀詞和讀文的方法,是一種獨特而行之有效的鑒賞古典文學作品的手段。中華民族的古典詩文形式是東方審美的藝術典范,其文言文句式大多具有節奏,而韻文和格律詩還講究對仗和押韻,富有音韻美,為吟誦增添了無窮的藝術魅力,誦讀其文其詩給人帶來的是音樂的美感享受。
引導學生吟誦這些文質兼美的古典詩文,對學生而言,就是靈魂與靈魂的一場最美的遇見,將有助于他們領悟東方至美,提高審美品位,對他們的人生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引領學生吟誦經典,離不開語文教師的指導。初中階段的學生適合學習吟誦,但他們的理解力、領悟力畢竟有限,因此,加強對學生吟誦方法的指導非常重要。
(一)引導學生放慢朗讀速度,以達到吟誦的效果。古詩文的朗讀速度應與古代的人們緩慢的生活節奏相切合,只有在朗讀時放慢速度,才能讀出古詩文的韻味,絕不可像快節奏生活的現代人讀新聞那樣。
(二)注意吟誦的節奏與音調。吟誦五言詩時,其節奏為“二二一”式或“二一二”式,而七言詩的節奏多為“二二二一”式或“二二一二”式。兩種詩歌的節奏形式分別以“二二一”式和“二二二一”式為多見。吟誦文言文時要注意句子內部的停頓。一般而言,要注意主語和謂語之間、述語和賓語之間以及句首虛詞需要停頓。但在實際誦讀的過程中,也要根據具體語境的表達需要來處理停頓問題。而無論怎么停頓,關鍵是不能把句子讀破。吟誦時,平聲(陰平和陽平)詞語要讀得相對長而慢,仄聲(上聲和去聲)要讀得相對短一些。這里的平聲和仄聲指的是詞語的現代讀音。
(三)合理安排時間。教師一般可以利用晨讀和課堂時間指導學生誦讀。當然,教師也可以鼓勵學生利用課外時間吟誦古詩文經典。
(四)豐富吟誦活動的形式。教師可以讓學生無配樂地吟誦古詩文,也可以民族古典音樂來伴奏,還可選用合適的現代音樂來伴奏,強化吟誦的審美效果。為了提高學生吟誦古代經典的積極性,教師可以開展一些吟詠競賽活動,讓在此方面有特長的學生有展現才華的機會。
吟誦經典,感悟至美,讓學生在最美的年齡遇見世間最美的文字。
三、積累精華,厚植底蘊
學習古詩文經典,若只停留于吟誦的階段,尚不能更高效地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教師還應該引導學生通過有效的記憶手段積累這些文化精華,讓經典的精華在他們的大腦中留下烙印,并融入他們的靈魂,使他們形成“腹有詩書氣自華”的氣質與人格。
記憶和積累經典的精華不像吟誦經典那樣更多地側重于陶冶情操。由于記憶活動的增加,學生學習的難度也增加了,因此,教師更應該加強科學有效的指導。
(一)確定應該記憶的古詩文篇目。為了不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教師應只以《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規定的初中階段學生應背誦的篇目作為對學生的要求。
(二)保證充足的背誦時間,并作合理規劃。晨讀時教師應留給學生十分鐘以上的背誦時間,課堂上教師則應預留至少五分鐘,課后一般要布置背誦古詩文經典的作業。學生每學期背誦的內容主要是所學教材中要求背誦的篇目,背誦的進度不要求和學習進度完全一致,但每過半個學期必須完成定量的背誦任務。當然,教師可根據學情適當增加一些優秀的經典篇目,作為教材的補充;學生也可根據自身情況,有選擇地增加一些經典背誦篇目。而所增加的篇目篇幅不宜過長,數量不宜過多,不可過多地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
(三)加強記憶方式方法的指導。古詩文經典的背誦難度較大,因此,為避免學生機械記憶、盲目記憶,教師應引導學生在背誦前先理解古詩文的內容,將背誦與吟誦相結合。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熟讀、吟誦內容,將內容化整為零,分塊記憶。同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通過對情景的想象或用圖片作為提示來記憶,并配以適切的音樂幫助學生提高記憶的效率。此外,教師可以讓學生模仿《經典詠流傳》的電視節目形式,嘗試給古詩詞配上現代音樂,即將一些現代音樂的歌詞替換為要背誦的古詩詞,以歌唱的方式進行記憶。筆者發現,通過以上方式方法,學生記憶的有效性大為提高。根據心理學家艾賓浩斯的遺忘曲線原理,教師應要求學生在背誦完古詩文后及時復習、經常復習所記憶的內容,才能避免遺忘。為了督促學生學習,并反饋學生學習效果,教師可以定期開展關于學生背誦成果的檢測評比,對于那些背誦任務未達標的學生,教師需給予必要的學習方法指導。
(四)開展豐富多彩的經典積累活動。僅局限于記憶本身的活動容易流于機械和枯燥,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發生,教師可以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讓學生的學習變得精彩。例如上文提到的為古詩詞配樂,能極大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師還能以班級為單位舉辦“詩詞大會”,巧妙利用學生的好勝心理,在班級里掀起學習古詩文經典的熱潮,效果非常不錯。
(五)建立自主學習和檢查督促的學習制度。教師建立這樣的制度是為了在班級里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具體內容如下:學生對有關古詩文的背誦將自測、互測、教師檢測相結合,檢測結果分為不及格、通過、良好、優秀四個等級,結果通過表格(如下所示)的形式,每周在班級里公示。這樣可以使學生目標明確,進度清晰,心中有數,努力完成。
四、探究文化,培育素養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到,要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要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潛能。吟誦與積累經典雖然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但在提高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方面尚有待完善。所謂高階思維能力,指的是思辨能力和創新思維。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發現,開展以任務驅動為中心的探究式學習可以有效提高高階思維能力,具體可采用如下做法,收效較為明顯。
(一)教師明確學習目標,布置學習任務。
(二)教師將每班學生分成幾個學習小組,讓學生們帶著任務自主學習,并在合作中探究學習。
(三)在教師指導下,學生克服對語言文字的理解障礙。由于古詩文的表達方式與現代語言文字差異很大,所以在探究學習之前學生要理解詞句的意思。鑒于當代學生手頭的工具書、教輔資料比較齊全,教師讓學生以自主學習的方式解決基礎性的問題,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教學效果也更好。同時,教師應全程跟蹤學生的自主學習情況,及時有效地答疑、給予指導,幫助學生理解一些特殊語言現象,讓學生對這些現象進行梳理歸納,掌握其規律。
(四)分類探究古詩文的內在意蘊。學生學習古詩文不能止于對詞句表層含義的理解,應深入挖掘其語言文字的內涵,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將探索的腳步向古代漢語的縱深處邁進。筆者認為,學生在學習時,可探索的中華民族古典詩文的內在意蘊包含如下幾方面:
1.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以及崇高的人生追求。如宋代蘇軾的《水調歌頭》,將人間的悲歡離合融入月亮的陰晴圓缺之中,達到了天人合一的高妙之境,給予學生積極的人生啟示。類似的還有唐代李白的《行路難》、宋代歐陽修的《醉翁亭記》、宋代范仲淹的《岳陽樓記》等,讀后無不令人醍醐灌頂。
2.深厚的家國情懷。如北朝民歌《木蘭詩》、唐代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宋代文天祥的《過零丁洋》等,都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極佳教材。學生誦其文,知其人,學生人生的格局無形之中得以不斷地開拓。
3.真摯的親情、友情和愛情。如《水調歌頭》《木蘭詩》中對親人的祝愿與思念,唐代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對友人的安慰與鼓勵,杜甫的《月夜》中對妻子的憐愛與思念,展現的都是人間情感的美好。學生誦讀這些至善至美的文字,自然會感嘆人性之美。
4.對自然、生命的熱愛和思考。如南朝梁吳均的《與朱元思書》、南朝梁陶弘景的《答謝中書書》,為讀者描繪了華夏瑰麗的山川;唐代劉禹錫的《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引發讀者思考人生的哲理。學生日日涵泳這樣睿智唯美的文字,自然也會受到有益的啟迪。
5.美妙的意境。東晉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讓學生領略了玄妙的“無我之境”。唐代王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讓學生品味了“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藝術大家的境界。
筆者認為,古詩文在表達方式上大致可以分為三大類體裁:敘事類、寫景狀物類、抒情言志類。教師可以根據每一類古詩文體裁,明確探究學習任務的開展方向,提示學生可利用的資料有哪些,并給予必要的資料補充,以及探究方法的指導。對于敘事類作品,教師引導學生側重于探究事件的來龍去脈及故事背后的邏輯;對于寫景狀物類,教師指導學生側重于探究詩文的意境及作者的心態;對于抒情言志類,則指導學生側重于探究作品所刻畫出的作者的人格形象。
(五)以小組代表展示探究成果的形式反饋學習效果。學生在交流中展示成果,可以提高學習的效果,也便于教師掌握學生的學習動態,及時調整教學方案并對學生進行指導。例如,在交流《愚公移山》這篇敘事類作品的探究學習成果時,教師讓學生通過講故事、續寫或改寫內容乃至表演的形式匯報學習成果,然后,由師生共同評價各小組的成果及交流能力。又如,在交流《與朱元思書》時,針對這篇寫景狀物類文章,有的學生以情景再現的方式,將秀麗的富春山水以國畫配詩的形式展現出來,通過繪畫、作詩展現對作品內容與對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贏得師生好評。再如,在交流蘇軾的《記承天寺夜游》的學習成果時,學生根據教師補充的作者生平、其友人張懷民的有關資料以及一些佛教知識,緊扣原文“月色入戶”“積水空明”等詞句,探索得出蘇軾在黃州已經領悟了“色即是空”的佛理,這實在讓師生驚嘆。而在交流李白的《渡荊門送別》時,有的學生結合李白的生平經歷和他的作品,探究出李白浪漫、達觀、寬廣的胸懷格局。
以有效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為導向,重視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倡導學生在自主學習古詩文的基礎上,合作探究,互動交流,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有高度文化素養的優秀人才,是古詩文教學的根本目標。
[參考文獻]
徐林祥,鄭昀.對語文核心素養四要素的再認識[J].語文建設,2017(31):20-25.
郭子超.傳統文化視域下文言文教學內容的構建[J].語文建設,2018(36):12-15.
胡海舟.語文個性化教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
顧明遠.中國教育的文化基礎[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
賁友林.重新認識課堂[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