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羽瑩
摘 要:為了更好的讓學生在小學階段進行更加充足的生活與學習,就要利用更多的教學政策來進行輔助管理。而在雙減政策的背景之下開展數學課堂的全面改革,對于教師來說也是一項重大的教學挑戰。教師不僅要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同時還要在作業的設計與評價當中進行深入的分析與探討。這樣才可以進一步增強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同時也能夠幫助教師構建更加高效的數學課堂。本文旨在分析雙減背景下作業設計評價的重要意義以及現階段的數學課堂教學現狀,最后提出具體的教學安排。
關鍵詞:雙減政策;作業設計;研究策略;
課后作業是檢驗學生學習成果以及整個環節教學的關鍵內容,因此教師要十分注重作業的設計與安排。需要根據學生的學習需求以及個性化的發展,及時的調整教學方向以及作業內容。這樣不僅可以滿足學生數學核心素養能力的提高,同時也能在雙減政策的背景下突出數學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意義。
一、雙減背景下進行作業設計與評價的重要意義
1、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在小學階段的數學學習當中,需要學生通過緊密的邏輯關系來進行抽象的知識學習。這樣不僅可以將復雜多樣的知識內容進行規劃與總結,同時也能夠在作業的完成過程中進行簡單的復習與鞏固。當再次遇到相同問題時就會利用知識的遷移應用來進行分析比較,從而構建其更加完善的思維體系。
2、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與效率
課后作業的設計不僅可以對課堂知識進行簡單的總結與規劃,同時也能夠進行充分的教學輔助。而在雙減背景下要求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所以在內容安排當中要進行更加精準的設定,這樣才可以使學生的復習內容更加具有方向性。在高質量完成課后作業時才可以幫助教師更加系統的管理課堂教學。
二、小學數學作業設計與評價教學現狀
雖然教師注重到了對于課后作業的具體安排,但在實踐的應用當中還存在著一些問題,需要進行及時的發現與糾正。首先,受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部分教師認為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之下學生只要掌握了考試時的解題技巧以及基礎知識就可以靈活的學習數學。所以忽略了課后作業的精準把握,導致學生能夠獨立完成課后作業的機會較少。其次,由于作業安排的形式過于單一,只是讓學生在機械式的內容回答中完成教師所布置的任務。長期晚會導致學生喪失作業完成積極性,導致課堂教學缺少趣味性。最后,作業設計需要通過具體的實踐操作來達到一定的教學效果,但部分教師在整個系統的管理當中沒有進行正確的作業評價,導致教學缺少實效性的探究,學生無法樹立良好的學習自信心,不利于提高數學核心素養能力。
三、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作業設計與評價的具體策略
1、轉變教學觀念,創設良好的作業設計情境
為了更好的將雙減政策應用到作業的設計與評價當中,首先教師要對教學理念進行更加準確的認知與轉變。這樣不僅可以加深雙減政策的滲透層次,而且也可以從根源處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作業完成意識。并且教師作為課程設計與評價的主要參與者與引導者,要不斷的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水平,為學生做出正確的學習榜樣。另外在不同的作業設計情境當中學生可以進行不同的角色帶入,從而完成不同的作業內容,所以教師也要根據學生的學習需求創設多樣化的教學情境。[1]例如:在學習四年級上冊“平行四邊形與梯形”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下通過生活化的觀察對平行四邊形以及梯形的物品進行觀察與分析,在觀察的過程當中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注意力,而且還可以在經驗的總結當中掌握多邊形的性質。同時在課下進行知識的補充,也能夠更加快速的融入到下節課的學習中。在生活化的情景當中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同時根據學生所熟悉的環境進行分析應用,提高課后作業完成的質量與水平。
2、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精心設計作業內容
在雙減政策的實施當中,首先是要讓學生進行更加輕松化的學習,同時也要利用更多創新的教學手段來釋放教師的雙手,這樣才可以依據完善的教學管理體系設計更加準確性的教學內容。而隨著信息時代的不斷發展,教師要利用信息元素進行作業的設計安排。這樣既可以通過信息技術平臺進行作業的布置與驗收,同時也能夠增強學生的作業完成積極性。[2]例如:在學習四年級下冊“觀察物體”時,為了讓學生可以更好的對幾何圖形進行多樣化的認識,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進行微課的作業設計安排。在觀察過后通過實際的動手操作對正方體各個面的觀察形狀進行繪畫,并通過教學平臺進行作業的上傳。這樣可以減輕學生提交作業的負擔,同時也能夠在整體化的觀察當中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從而進行更加準確的教學評價。同學之間通過經驗的交流互鑒找到自身的不足之處并及時的加以改正,在趣味性的作業設計過程當中提高學生的數學綜合能力。
3、在分層的作業設計評價中提高學生數學核心素養
由于學生的學習能力不同,所以對于作業的完成情況也會有所差異。因此教師要通過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來進行多樣化的分層設計,促使每一個學生都可以根據自身的學習情況來高效的完成作業內容。[3]例如:在學習四年級上冊“條形統計圖”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在課后完成統計任務。對于一些能力較強的學生來說,可以進行信息的收集與整理,并在整個環節過后將數據內容制作成為條形統計圖。而對于一些作業完成情況以及實踐操作性不強的學生來說,只是通過小組合作形式來輔助其他學生并完成課堂教學的主要任務即可。而在課后作業完成之后,教師也要利用分層的教學評價方式來對學生進行激勵式的點評,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能力。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雙減背景下進行作業設計與評價的深層次探究,需要教師以及學生進行更加積極的戰略性調整。在轉變教學觀念時,利用更多信息化教學平臺來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積極性,同時還要在豐富多樣的活動中進行分層的設計評價,以此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孔繁晶. 控量減負,創新增效 ——”雙減”背景下的小學數學作業設計[J]. 教育研究與評論:小學教育教學. 2021(8):29-34.
[2]鄭璟.”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研究[J]. 教育界.2021(45):3.
[3]萬婷. 探討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作業設計[J]. 新一代:理論版.2021(19):2.